張瑛
[內容摘要]研讀教材有利于教師有效精準地貫徹課程理念、達成課程目標、促進學生發(fā)展。研讀教材有三個呈遞進關系的目標:一是讀懂教材,二是讀透教材,三是處理教材。
[關鍵詞]小學品德 教材研讀
【中圖分類號】G621
小學品德是一門綜合課程,它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等特點。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兒童生活的各個方面” ,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 ,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qū)擴展” ,課程評價“全面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chuàng)意與表現(xiàn)” 。如何理解這樣的課標要求呢?有些教師扔掉教材,天馬行空地“編寫”自己的“教材”;有些教師把課標的要求置之腦后,捧著教材看字讀句,看圖說話,自認為是“落實知識點”。那么,教材還需不需要讀?教材需要怎么讀?筆者以為,教材不僅要讀,而且要研讀。所謂研讀教材就是要鉆研閱讀,把教材讀懂,讀透,并在此基礎上處理教材,實施有效教學。
一、研讀教材的重要性
教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此要討論的是狹義的教材。狹義的教材即教科書。我們區(qū)小學品德用的是浙教版教科書,它是本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浙教版小學品德教科書除學生用書外,還配有教師用書、配套資源包等。教材是為教師的教學工作服務的。教學要達到怎樣的目標?教學中怎樣突出重點?怎樣解決難點?怎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獲得真知?……教材的編寫者往往把自己的課程理念和目標達成方法蘊涵在教材中。同時,配套資源包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許多教學資料,如教學中用的圖片、視頻、知識背景等??梢姡凶x教材有利于教師有效精準地貫徹課程理念、達成課程目標、促進學生發(fā)展。
然而,我們現(xiàn)在品德課教師對教材的解讀現(xiàn)狀堪憂。
二、研讀教材的現(xiàn)狀
1.不愿讀教材。據(jù)上學期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全區(qū)從事品德課教學的教師共311名,其中,專任教師6名,其余的均為兼任教師,兼任教師中只有14名有意向走品德學科道路。這就意味著品德學科日益邊緣化。學期伊始安排全校教研活動時,有領導質疑品德教研組長,“你們這個學科也要搞教研活動嗎?!”排課時,教導主任把品德課作為“贈品”附送給年老、體弱、工作任務重的老師,“這個課簡單,隨便上上就行了!”于是,很多被邊緣化的品德課教師在上課前懶得讀教材,等上課鈴響了,匆匆拿了書跑到教室邊教邊讀教材。這樣的“讀”教材,效果可想而知。
2.不會讀教材。有些教師在上課前瀏覽一下教材,了解個大概,對教材的認識只停留在:上面有幾幅圖,有幾首詩,有什么小活動。這樣的“讀”教材,缺乏對關鍵問題的最起碼的思考。
三、研讀教材的目標
研讀教材有三個呈遞進關系的目標:一是讀懂教材,二是讀透教材,三是處理教材。
1.讀懂教材。通讀本課教材,精準把握教材文本所傳遞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來自于文字、圖片,或者是“于無聲處”的留白。
浙教版《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有大量的圖片,它們或是教材知識內容本身的一部分,或是教材知識的一種呈現(xiàn)形式,或是用以幫助說明文字內容的載體。
浙教版品社教材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每個單元都有導語、每一課都有提示和關鍵詞。這些文字包含了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和本課的教學精髓,讀懂這些文字有助于教師精準地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如四上《失敗怕什么》,提示:……失敗和挫折并不可怕,只要能從失敗的地方站起來,總結經(jīng)驗,繼續(xù)前進,我們就能走向成功。關鍵詞:戰(zhàn)勝失敗。通過這些文字的提示,我們可以很明確地了解到本課的邏輯線索是:體驗失敗——直面失敗——轉敗為勝。
2.讀透教材。從細微到大局,把課題放到單元中讀,放到整冊教材中讀,甚至放到整個課程中來讀,構建知識體系,領會編寫意圖,然后,再從大局回歸到課題文本,確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這是一個從局部到整體,再由整體回到局部的過程。
從細微到大局,理清教材知識結構。課題的內容要放在知識整體中去認識,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掌握它在整個教材結構中的地位,認識它與其他知識的關系,從而真正把握它的內涵。
從整體到局部,落實課程標準要求。完成了第一步確,頭腦中建立了關于本課的大框架后,接下來就要聚集課題,確定目標、劃分課時、明確重難點。三上第二單元共4課,其中,本課為第三課。第一課《我來畫棵家庭樹》讓孩子理清家庭成員,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第二課《我的家庭故事》是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孩子了解家里的喜和樂。第三課就是《家人關愛我成長》,讓孩子體會家人的辛勞,感受家人的養(yǎng)育之恩,學會關心體貼家人。第四課《歡迎來我家》是讓孩子學會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禮儀。這四個主題逐層深入,從理清家庭成員,到學會待客和做客,引領學生進行從家庭到社會的初步過渡,第三課在此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一課容量較大,需要2個課時才能有效完成,教師要在讀懂整課內容的基礎上,科學劃分課時,有效組織活動,層層落實目標。第一課時用詩和故事讓學生體會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所付出的辛勤勞動,感受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然后用一系列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你關心家人嗎?你會關心家人嗎?接著用——,我會——的句式來討論,讓學生學會關心體貼家人。第二課時通過學生對自己和父母一天活動的調查對比,讓學生體驗家長勞動的辛苦,進一步體會家人對自己的關愛。最后用“采摘‘愛心蘋果”這一拓展活動,指導學生關愛家人??梢姡诎盐照麄€課程目標的基礎上,設計每一單元、每一主題,甚至每一課時的目標,要注意處理好長期形成的目標和短期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不必要面面俱到,更不能急于求成,應該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適應本校本班學生的實際狀況,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
3.處理教材。圍繞目標、結合實際,對教材進行加工和改造,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對教材的加工和改造主要采用剪切和補充兩種方式。
所謂剪切就是把一部分材料從原處剪裁下來粘貼到他處。拿到教材,我們要審視教材:這個內容適合我的學生嗎?這個內容放在這個地方恰當嗎?對于不適合我學生的內容,我可以替換掉,對于位置不合適的內容,我們可以對它進行切換。
補充內容也是我們品德課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方法。品德教材內容精煉,有時幾幅圖、一兩句話就構成了一課內容,許多品德課老師對這樣的教材有點不知從何下手。所以補充內容是必須而為的一件事。那么,補充什么內容呢?補充內容的原則有二,一是補充的內容要符合課標的要求;二是補充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
總之,品德是一門開放性很強的學科,無論是“死嗑”教材,還是“胡編”教材,都會將教學導向歧途,只有讀懂,讀透,并在此基礎上處理教材,才能有效地實施教學。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
2.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