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社科期刊的開放獲取尚處于起步階段,在獲取模式上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為解決這些問題,本文認為,首先,要依托圖書館平臺,加強對開放獲取期刊的介紹和宣傳;其次,我國社科期刊的OA出版必須改變孤島狀態(tài),走集約化發(fā)展道路。
【關鍵詞】開放獲取;社科期刊;集群式;中國高校系列專業(yè)期刊
【作者單位】劉英,東南大學學報(哲社版)編輯部。
作為現代學術制度的重要元素,學術期刊是現代學術交流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數字網絡環(huán)境下,知識快速增長,獲取知識的成本日益提高,“讀者付費訂閱”的模式難以推行,開始顯露困境,遭到受眾的反抗。在這種情況下,開放獲?。∣pen Access , 簡稱OA)應運而生,成為西方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的亮點。
近年來,我國關于OA期刊的研究越來越多,研究者對我國學術期刊開放獲取的現狀和不足有清醒的認識,提出了“更新不及時、高度分散、模式單一”等種種批評。但在實踐上,我國學術期刊,尤其是社科期刊的OA出版仍然進展緩慢。本文擬對我國社科類學術期刊的OA出版進行探究。
一、面臨的主要問題
1.認識不足,動力不足
雖然近年來關于OA出版的研究日漸增多,但總體來看,大都限于圖書情報工作者對西方OA出版的探討和分析。有關學者調查發(fā)現,一方面,我國大多數圖書館對OA資源的揭示度不高,在網站首頁揭示和專門列表揭示OA資源的方式較少,也不重視讀者是否理解?!?88、211工程”高校圖書館中,僅7所有OA資源的簡單介紹,包括定義、出版模式、特征和本館中的使用方法等,僅占總數的12%[1]。這表明,OA作為一種新型學術交流理念和方式,雖已被國內大多數高校圖書館接受,但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認識和重視。另一方面,從OA出版的推動源頭探究,與高定價的國外期刊相比,國內社科期刊較低的期刊定價對圖書館的訂閱基本不構成經濟負擔,這直接導致了我國OA出版的需求和動力匱乏。
此外,其他相關者例如期刊出版者和本應是OA出版受惠者的大部分學術界研究人員對OA出版的認識嚴重不足。筆者曾詢問過多個社科界研究人員,他們都不明白何為OA期刊,以及這跟自身有什么關系,大部分研究人員獲得學術資源的渠道都已固定為中國知網等大型數據庫。從期刊出版方面來說,我國紙質學術期刊的定價一直非常低,在網上發(fā)布之后,從數據庫獲得的收入也微不足道。而且實現OA出版的技術平臺并不掌握在期刊出版者手中,對大多數編輯部而言,維持現狀可能是更好的選擇。一言以蔽之,我國相關各界對OA出版的認識較少,導致動力不足,使其發(fā)展緩慢。反觀國外,OA出版是由科技界、學術界、出版界和信息傳播界等多方共同努力推動的結果。在歐美國家,OA出版已經獲得了期刊出版商、學術界同人的充分認可。誰來主導,誰來推動,這是我國社科期刊開放獲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2.傳統(tǒng)體制的束縛
其一,我國社科學術期刊長期以來都呈現“散、小、全、弱”的局面,這直接影響了其數字化出版進程。高度分散的開放現狀很難實現推動科研成果利用網絡自由傳播的目的。如何重新抱團組隊,實現虛擬聯盟,集群開放,這是直接影響OA出版模式非常現實的問題。
其二,與國外不同的是,我國的數字出版一開始就面臨著內容提供商和技術服務商分離的矛盾。那么,是重新建立獨立的網絡平臺,還是依附現有的大型數據庫?顯然,選擇前者將是一個十分浩大的工程,是各期刊難以獨立完成的。因此,依附現有大型數據庫,尋求合作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必然選擇。然而,兩者的利益并不一致。如何保證合作模式穩(wěn)固而持久,這是一個難題。即便從國外數據庫的例子來看,全球最大的商業(yè)性出版商Elsevier出版了2200多種高質量期刊,其中也只有5種OA期刊[1],兩者經濟利益的矛盾可見一斑。
3.網絡版權保護的困境
當前,我國對網絡版權的保護難以適應開放獲取的需要。我國社科期刊目前的通行做法是期刊編輯部發(fā)出告示:“作者向本刊社投稿時,若未明確做出予以反對的聲明,則視為許可與本刊社存在合作關系的網絡服務提供商通過網絡傳播其作品?!比欢W絡傳播與傳統(tǒng)發(fā)行有很大的區(qū)別。其一,數字出版的版權問題牽涉出版商、技術服務商和作者三方面,較傳統(tǒng)期刊的出版發(fā)行要復雜得多。其二,目前大家已逐漸認識到,網絡環(huán)境下的作品傳播不宜適用發(fā)行權一次用盡原則。其原因在于,“網絡傳播的影響范圍和影響方式往往不是傳統(tǒng)紙介媒體能夠比擬的, 尤其對于學術類雜志, 以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的方式而不是按點擊量給予報酬對作者而言似乎有很大的不公平?!盵2]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數字版權巨大的利益空間將會日益凸顯,這必然帶來更多的問題。其三,傳統(tǒng)期刊普遍加入了大型數據庫的付費訂閱,獲得了經濟報酬,但往往又在自己的獨立網站設置開放獲取,這種雙重獲取方式使其面臨更為復雜的網絡版權保護問題。開放獲取的情況下,作者保留文章的版權;付費訂閱的文章則要作者簽署版權轉讓協議。那么,具有開放獲取和付費訂閱雙重身份的文章,版權如何處理?凡此種種,都是當前OA出版需要解決的難題。
二、對策及建議
首先,面對如何解決網絡版權問題,當前期刊編輯部單方面發(fā)表聲明的辦法只能是權宜之計。為避免版權糾紛,最好的辦法是各學術期刊與作者協商獲得論文版權。例如,英國物理學會出版社(Institute of Physics Publishing,IOPP)于2011 年對傳統(tǒng)訂閱模式的期刊進行了開放獲取的嘗試。“在印刷版期刊上發(fā)表文章的作者,可以自由選擇是否由自己承擔文章的出版費用并將其上傳網站供讀者免費閱讀或以其他形式再利用。如果作者選擇開放獲取模式,文章一經發(fā)表,便會立刻在網上供讀者自由瀏覽和下載?!盵3]目前,IOPP 已經為《物理教育. B》《物理學學報A輯》(Journal of Phsics)等27 種知名期刊提供了這種混合型開放獲取模式。據有關研究者介紹,其運營效果非常理想[3],可資借鑒。
其次,傳統(tǒng)社科期刊的開放獲取必然要改變孤島狀態(tài),走集約化方向。本文設想,可以有兩個發(fā)展方向:一是聯合開發(fā),整合資源,建設期刊集群式開放獲取出版平臺。這方面已有了成功的先例,即2011年由17家教育部名刊工程學報聯合創(chuàng)設“中國高校系列專業(yè)期刊”(簡稱專業(yè)網刊),目前已取得不錯的效果。數量眾多的高校社科類學報可繼續(xù)朝這一方向努力,做大做強,逐漸實現技術平臺和內容提供的真正合一。二是建立大刊制、文章集群式的開放獲取出版平臺。例如《PLOS ONE》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在線期刊,其發(fā)表文章的范圍非常廣泛,包含了科學和醫(yī)學領域任意學科的研究,2012年發(fā)表文章23468篇[4]。這方面,社科院系列的各期刊數量不多,可嘗試整合,以省為單位,依托社科院平臺,構建單刊、文章集群式的OA出版模式。
再次,依托高校圖書館,加強對開放獲取期刊的介紹和宣傳,這對高校社科學報來說不失為可行之舉措。以專業(yè)網刊為例,雖然網刊編輯部十分重視利用網絡和手機推送等全媒體新型手段向各專業(yè)讀者對口推送,但目前來看,傳播效果仍不盡如人意。大多數研究人員從網上獲取學術資源的主要渠道是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庫。期刊出版界應重視與圖書館的密切合作,在網站的醒目位置推介OA期刊,甚至可與圖書館合作研發(fā)OA期刊平臺。國內目前已有3所大學圖書館參與研發(fā)了OA期刊平臺,如西安交大的“開放存取期刊共享集成平臺”、大連理工大學的開放學術資源庫、浙江大學建立的SSOA(人文社科類開放存取平臺)。通過圖書館的學術服務平臺,可以建立快捷高效的發(fā)布系統(tǒng),以便于作者第一時間檢索相關信息;此外,還可以聯合舉辦相關學術會議,擴大OA期刊的學術影響。
最后,不管是期刊集群的OA平臺還是單刊、文章集群式的OA模式,都必須重視與各種社會化媒體的鏈接,方便讀者進行檢索。例如,《PLOS ONE》具有強大的論文推送功能,其網站與Twitter、LinkedIn、Facebook等各種社會化媒體進行鏈接,將已發(fā)表的論文向全世界的用戶推送[4]。
三、展望和期待
學術期刊的開放獲取雖然是大勢所趨,但目前在我國仍處于初期階段,其開放程度不夠高,開放范圍不夠廣,尚須創(chuàng)新其開放模式,加大其推廣力度。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正在推進學術期刊另一種方式的開放獲取,即與百度合作,其目的是通過將期刊論文元數據(除全文外的標題、作者、關鍵詞、摘要等信息)集成進百度搜索、百度文庫,將部分論文全文投放到百度文庫,以進一步擴大學術期刊的傳播范圍,拓展學術資源的傳播渠道,提升期刊的影響力和使用率。此外,據說中國知網將于近年通過與知名專業(yè)期刊合作等辦法,集約資源,嘗試與國外出版公司合作將我國優(yōu)秀的社科學術資源輸出,這對于單兵作戰(zhàn)實力單薄的社科學術期刊來說,無疑是另一個利好消息[5]。
[1] 胡德華,彭曼華等. 開放存取期刊研究[M]. 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3:133-135.
[2] 張銘. 數字期刊業(yè)的版權困局——以龍源期刊網為例[J]. 出版發(fā)行研究,2010(9):14-16.
[3]葉文芳,丁一. 英國皇家物理學會期刊出版及運營機制研究[J] . 科技與出版,2013(4):32-37.
[4] 韓婧. 《PLOS ONE》開放獲取出版模式研究[J]. 編輯學報,2014(2):202-204.
[5] 王北陽. 中國社科學術期刊“走出去”現狀及問題分析[J]. 編輯之友,2014(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