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林+李麗君
摘 要
從句讀到新式標點符號,是教材文言文選編的一大進步。給文言文標點,是教材選編中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一篇文言文如果有了完善的標點符號,理解起來無疑更為容易;否則就可能出現(xiàn)“破讀”等錯誤,輕則影響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重則貽笑大方,貽害他人。文言文標點要準確表達語意和語氣,要符合語法規(guī)范和現(xiàn)行《標點符號用法》的規(guī)定,同時,前后文內(nèi)容相同,標點符號的使用要保持一致。
關(guān)鍵詞
教材 文言文 選編 標點
要讀懂一篇文言文,除了理解古今詞義、古今語法的不同,還必須明晰其句讀。從句讀到新式標點符號,是教材文言文選編的一大進步。給文言文標點,是教材選編中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一篇文言文如果有了完善的標點符號,理解起來無疑更為容易;否則就可能出現(xiàn)“破讀”等錯誤,輕則影響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重則貽笑大方,貽害他人。筆者以為,文言文標點既要準確表達語意和語氣,又要符合規(guī)范。下面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粵教版、蘇教版、語文版)為例作簡要分析。
一、標點要準確表達語意
如《師說》一文中,“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一句,不同版本教材使用標點符號的情況如下:
人教版、語文版: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粵教版: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蘇教版: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本句的句末標點用句號和嘆號皆可,只是語氣強弱不同,不影響表意。而“擇師而教之”后是用分號還是用逗號則關(guān)乎表意的清晰,需要斟酌。四種版本中有三種版本用了分號,我們認為這樣處理有其道理。分號可使表意層次分明,此處用分號恰好將世人在“從師”這件事上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分開,表意清晰。此外,“則恥師焉”后應(yīng)該用句號。聯(lián)系下文看,“惑矣”是對上文兩種態(tài)度的整體評價,不應(yīng)納入上文用分號隔開的兩層意思中。人教版、語文版在此處用逗號,不能清晰地體現(xiàn)“惑矣”與上文內(nèi)容的關(guān)系;粵教版此處用分號,將“惑矣”與前兩層意思并列,不妥;蘇教版全用逗號,雖避免了分號使用過程中的種種顧慮,但層次仍嫌不夠清晰。
又如,《項脊軒志》一文中,“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一句斷句存在爭議,四種版本的教材斷句和標點如下:
人教版、蘇教版、粵教版: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
語文版: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
牛致遠在其文章《〈項脊軒志〉備課札記》中查證,諸多文選均將該文這一處的斷句處理為“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而“門墻”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2006年版)中確是一個固定組詞,語文版教材對該句的斷句無疑造成了詞意的割裂。
再如,《赤壁賦》一文中,“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一組句子,四種版本教材的標點如下:
人教版、粵教版、語文版: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蘇教版: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從“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到“其聲嗚嗚然”,主語發(fā)生了改變,“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是完整的表意,應(yīng)用句號隔斷。而“其聲”的主語功能,一直到“如泣如訴”。下面的“余音裊裊”,主語再次改變,從表意完整性考慮,“如泣如訴”后應(yīng)當用句號。由此看來,四種版本的標點均需要作出修正。
二、標點要準確表達語氣
如《鴻門宴》一文中,樊噲在一番慷慨陳詞之后,有句“項王未有以應(yīng)/曰/坐/”。蘇教版在此處的標點方式與其他三個版本也不盡相同:
人教版、粵教版、語文版:項王未有以應(yīng),曰:“坐?!?/p>
蘇教版:項王未有以應(yīng),曰:“坐!”
語境中,“項王未有以應(yīng)”表明項王被樊噲說得啞口無言,氣勢明顯削弱了不少。此刻的項羽既沒有宴會初期那般盛氣凌人,也沒有了初見樊噲時那種“惺惺相惜”的興奮,他或許覺得尷尬,或許覺得慚愧,因而他在沉默少許后請樊噲入座時,很可能為了轉(zhuǎn)移話題,化解尷尬,自不必那么語氣強烈,慷慨激昂,用句號表達足矣,故人教版、粵教版、語文版標點更恰當。
同樣在《鴻門宴》一文中,樊噲有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何辭為”是明顯的反問句,用問號收束符合語氣。四種版本的教材中,蘇教版標為句號,未能準確表達反問語氣。
三、標點要符合規(guī)范
1.符合語法規(guī)范
如《赤壁賦》一文中,“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一句,四種版本教材的標點符號使用情況如下:
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粵教版: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粵教版的標法不符合語法規(guī)范,“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并列的兩個名詞結(jié)構(gòu),而這兩個名詞結(jié)構(gòu)并不能獨立構(gòu)成判斷,故后面不能用句號。且它們與“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中的“之”構(gòu)成復(fù)指關(guān)系,是“得”與“遇”的對象,不能用句號將它們與后面的句子隔開。
又如,“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一句,蘇教版、粵教版將其斷為“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人教版、語文版則選擇不斷句。
蘇教版、粵教版的處理合乎語法規(guī)范,按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一套主謂結(jié)構(gòu)即可構(gòu)成一個句子,“蘇子與客泛舟”一句主語、謂語動詞、賓語齊全,完全可以斷開,而斷開后的“游于赤壁之下”主語承前省略,動詞和介詞結(jié)構(gòu)組成謂語,也是一個獨立的表意結(jié)構(gòu)。本句中如不斷開,就造成一句中有兩個謂語成分,一來不符合語法規(guī)則,二來音節(jié)也不協(xié)調(diào)。
2.符合現(xiàn)行《標點符號用法》的規(guī)定
如《師說》一文中,“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币痪?,四種版本教材的標點符號使用情況如下:
人教版、語文版: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p>
蘇教版、粵教版: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p>
引號表示文中直接引用的話,間接引用可不用引號。“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辈⒎强鬃拥脑挘源颂帪殚g接引用,故不用引號,人教版、語文版的標點更符合使用規(guī)范。
又如《蘭亭集序》一文中,“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一句,四種版本教材的標點符號使用情況如下:
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粵教版: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死生亦大矣”語出《莊子·德充符》中“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此處是直接引用,應(yīng)該用冒號、雙引號,且引文末尾的點號放在后引號之前。而粵教版雙引號前用冒號,卻在后引號之后用逗號,不合規(guī)范。
又如,《鴻門宴》一文中,“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一組句子,四種版本教材的標點符號使用情況如下:
人教版、語文版: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蘇教版: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粵教版: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人教版、語文版的標點相對規(guī)范,“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中逗號、破折號連用,“亞父者,范增也”表示對前一句話的補充說明,而并不表示對前面一整個句子的解釋。蘇教版分號的使用得當,但破折號的使用有不妥之處,“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中破折號后面的句子本應(yīng)對前面一整個句子作出相應(yīng)的解釋,但“亞父者,范增也”明顯只是在解釋“亞父”,并沒有解釋“南向坐”,所以這里的破折號使用不規(guī)范?;浗贪娴臉它c則不符合規(guī)范,“亞父者,范增也”與“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不構(gòu)成并列關(guān)系,句末不能用分號。
又如《師說》中“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一句,其中的“師說”是篇章名,應(yīng)該用書名號,書名號用來表示書籍、篇章、報刊、劇作、歌曲等名稱。四種版本的教材中唯獨粵教版此處未用書名號,不符合規(guī)范。
3.前后文相同內(nèi)容,標點符號的使用要保持一致
如,《鴻門宴》一文中,沛公逃離之前向張良自陳“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而張良入謝時則進言“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兩人口徑一致,編者在為這兩小節(jié)言語標點的時候自然也要保持前后一致。四種版本的教材在這兩處的標點符號使用情況如下:
人教版、粵教版: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
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蘇教版: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
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語文版: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
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蘇教版在此處標點符號的使用無疑是最恰當?shù)?,分號的使用符合?guī)范,也使語意更清晰。人教版、粵教版標點符號的使用雖不是最佳,但至少保持了前后文的一致性。而語文版的標點符號則顯得有點混亂,面對白璧、玉斗分別獻給不同人這種語意并列的情況,用逗號還是使用分號,前后標準不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 邱海林,王義剛.文言文經(jīng)典篇目的文本選編商議[J].語文學習,2014(3).
[2] 邱海林.深思慎取求同存異——從兩種版本的《陳情表》看文言文經(jīng)典篇目的選編[J].語文月刊,2009(2).
[3] 陳蒲清喻岳衡闕勛吾.古文標點大課堂[M].長沙:岳麓書社,2009(1).
[4] 高峰.高中語文課本文言文教材標點符號使用錯誤例析[J].文教資料,2004(15).
[5] 潘慎,梁曉霞.談?wù)劰盼木渥x[J].中國語文,1997(1).
【責任編輯 關(guān)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