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秀云 楊 峰 崔麗霞
培訓聯合家庭康復訓練模式治療兒童孤獨癥的療效觀察
肖秀云 楊 峰 崔麗霞
目的:探討培訓聯合家庭康復訓練模式治療兒童孤獨癥的療效。方法:選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82例孤獨癥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等分為兩組,接受常規(guī)康復訓練作為對照組,接受培訓聯合家庭康復訓練作為試驗組,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訓練12個月后,試驗組患兒ATEC評分較對照組下降明顯,試驗組療效更佳,兩者比較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培訓聯合家庭康復訓練對兒童孤獨癥是一種理想的治療方法,值得推廣普及。
培訓-家庭康復訓練;孤獨癥;兒童;療效
孤獨癥別名自閉癥,又稱孤獨性障礙,屬于一種較為特殊的精神病范疇,也是一種廣泛性發(fā)育障礙的一種亞型病癥[1-2],多見于兒童,尤其是男孩。孤獨癥兒童從嬰兒階段開始,就無法與周圍環(huán)境或人群建立正常的情感聯系,表現為與環(huán)境隔離、語言異?;蚶淠踔翛]有語言交流,完全沉浸于“自我世界”,基本喪失正常人應有的日常感情。鑒于此,我院采用培訓聯合家庭康復訓練模式治療兒童孤獨癥旨在幫助更多孤獨癥患者及時得到最佳的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孤獨癥兒童82例。其中男70例(85.37%),女12例(14.63%)。年齡2~8歲,平均年齡(4.19±1.45)歲。納入標準:(1)符合兒童孤獨癥相關診斷標準[3]。(2)未接受過相關治療或康復訓練。(3)家長容易溝通,積極配合。(4)家長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如分裂癥、強迫癥等。(2)并發(fā)有影響孤獨癥治療效果的疾病者,如腦癱、癲癇等。(3)無法堅持完成康復訓練者。(4)中途接受其它康復訓練者。(5)家長不同意接受研究。父母文化程度初中以上78例(95.12%),小學文化程度4人。再采用“數字單雙號標注法”按照“1∶1”比例,將82例患兒等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安排到康復訓練中心,接受為期12個月常規(guī)康復訓練。采用結構化教學和ABA訓練對患兒進行個別化訓練、小組化訓練、集體化訓練等。每3個月進行1次訓練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適當調整訓練計劃,直至訓練結束。
1.2.2 試驗組 父母帶孩子共同參加專業(yè)醫(yī)療機構開設的《孤獨癥康復訓練親子培訓課程》,共96學時,其中理論32學時,實踐64學時,培訓對象主要是針對患兒父母。培訓內容涉及:(1)孤獨癥基本知識,提高父母健康認知能力。(2)孤獨癥各種康復訓練的方法,如結構化教學、ABA訓練、感覺統(tǒng)合訓練等。(3)患兒各項能力的對癥訓練,包括語言、感覺、認知、社交、生活、肌肉和手眼協調等。(4)益智活動的合理開展,增強父母與孩子的感情,提高患兒對各種事物的接受力。(5)行為問題的處理,提高父母對患兒行為問題的應對與處理能力。培訓結束后,由培訓機構對孩子進行PEP評估,對癥制定家庭培訓計劃,并為父母配備《孤獨癥家庭康復訓練教材》及康復訓練教具,以便父母在家中對患兒開展康復訓練。同時,叮囑父母每3個月帶孩子到培訓機構進行1次PEP評估,并制定或調整下一個階段訓練計劃。若家庭康復訓練過程中,父母有任何疑問,均可隨時與相關老師或醫(yī)師進行聯系。
1.3 評價標準 采用美國孤獨癥治療評估量表(ATEC)對兩組患兒訓練前后的語言、社交、感知覺、行為4項內容進行評價[4-5]。評分越低,表明孤獨癥程度越輕。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方案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組患兒訓練前后ATEC評分比較(分,±s)
注:兩組患兒訓練前后ATEC評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以及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孤獨癥患兒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孤獨地閃著微弱的光芒,因此也被稱作“星星的孩子”。兒童孤獨癥主要表現為在語言、社會互動、溝通交流以及興趣行為等多方面的缺陷[6]。通常在3歲以前發(fā)病,4~5歲時癥狀最為明顯。而我國對孤獨癥的認識和關注相對較晚,在2006年時才將其列為精神殘疾。我國現狀:(1)起步晚,相比發(fā)達國家晚了40年。(2)孤獨癥患病率逐年上升,相應的治療需求越來愈大。(3)患兒回顧社會難度較大,孤獨癥治療的黃金時間是3歲內,如果不能及時進行康復訓練,將極大程度影響患兒日后正常生活。(4)治療體系不健全,訓練中心康復水平整體較低。(5)專業(yè)醫(yī)護人員匱乏,耽誤患兒最佳治療時機。(6)國家相關醫(yī)療政策才起步。因此,對孤獨癥患兒及時進行康復訓練,有利于改善患兒癥狀,提高患兒預后,從而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7-8]。
結果顯示,孤獨癥患兒在熟悉的環(huán)境和游戲中,采用自然反饋手段的訓練,對患者病情的改善有更積極的療效。因此,以“家庭”為主體的訓練模式,對孤獨癥患兒癥狀改善有著重要意義,而父母作為整個過程中的“主導者”,更發(fā)揮重要作用。據此,通過專業(yè)醫(yī)療機構對家長進行專業(yè)培訓,提高父母理論認知,增強父母操作意識及方法,從而讓父母在家中對患兒實施科學地康復訓練,提高父母專業(yè)技術支持非常重要,能促進父母技能的保持和增長。醫(yī)療機構是整個康復訓練的計劃制定者,家長是最終的執(zhí)行者。表1顯示,接受了培訓-家庭康復訓練模式治療的孤獨癥患兒,在語言、社交、感知覺、行為等能力方面,均有著大幅度提高,與傳統(tǒng)康復訓練的對照組相比,療效明顯。
綜上所述,對兒童孤獨癥實施培訓聯合家庭康復訓練是行之有效的,不僅具有療效明顯、方法靈活等特點,還具備簡單易行、科學經濟等優(yōu)勢,值得推廣。
[1] 于獻英,朱宏偉,張桂欣,等.日常生活環(huán)境變換對兒童孤獨癥康復訓練的影響[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4,23(8):101-103.
[2] 張 靜,常燕群,江演珠,等.血清抗神經節(jié)苷脂M1抗體水平與兒童孤獨癥嚴重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3,12(7):723-727.
[3] 杜亞松.孤獨癥的診斷和治療[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25(23):1771-1774.
[4] 郇 英,佳那提·秋瓦西,張 雋,等.異常行為量表評估干細胞治療兒童孤獨癥的臨床療效及效度評價[J].中國醫(yī)藥生物技術,2011,6(5):353-358.
[5] 趙冬梅,楊良政,張艷卿,等.培訓-家庭康復訓練模式治療兒童孤獨癥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4,29(3):260-262.
[6] 劉志云,張曉斌.24例兒童孤獨癥應用綜合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19(6):606-607.
[7] 席彩萍.兒童孤獨癥的特征及康復現狀[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2,30(2):154-157.
[8] 郭德華,周 群,吳連春,等.孤獨癥兒童的心理干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18(4):318-321.
(本文編輯 劉學英)
518000 深圳市 廣東省深圳市兒童醫(yī)院
肖秀云:女,本科,主管護師
深圳市科技創(chuàng)新委員會項目(201404163000457)
2014-12-11)
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