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俠
【摘要】美術課堂教學影響著學生對美術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而且對學生智能和個性的發(fā)展也有重大的影響。興趣導入、形成樂學氣氛,運用多種手段,提高課堂效率,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手腦并用,培養(yǎng)技能。
【關鍵詞】美術 ?教學方法 ?興趣 ?效率 ?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215-01
美術課堂教學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完成教學任務需要有一定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的目標、任務、內容確定以后,教師能否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就成為其能否完成任務、實現預期目標的決定性因素。同樣的教學內容在不同的教師那里效果差異很大的原因,除了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教學態(tài)度外,關鍵就是教學方法問題。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教學,不僅影響著學生對美術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而且對學生智能和個性的發(fā)展也有重大的影響。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科學,就很難使學生形成科學的頭腦,使學生掌握科學的美術學習方法。
一、興趣導入、形成樂學氣氛。
美術課中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提高美術教學質量的保證;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途徑。教師的興趣導入有各種形式。音樂導入:如第三冊《美麗的蝴蝶》,放一段節(jié)奏歡快的音樂,引導他們由音樂節(jié)奏感轉到畫畫的動感,然后欣賞,畫面中有的蝴蝶立于花葉上,有的在翩翩起舞,達到靜動結合,有的蝴蝶大小不一,三兩只一處的,一只單飛的,達到疏密變化,錯落有致,這樣讓學生在愉悅中進行想象思維,由此產生極大的興趣;再如抓心理導入:如十二冊《繪畫日記》抓住學生平時愛上美術課這一心理,上課時,老師故意晚去一會兒,使學生由失望變得很興奮。那時的表情是極特殊的,老師在黑板上將其表情畫出來,然后導入課題。這些導入都直接刺激了學生的各種感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興趣,很自然地產生了一種樂學的氣氛。
二、運用多種手段,提高課堂效率。
(一)恰當運用電教媒體。
媒體教學在美術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1.運用實物投影,讓學生仔細觀察。如畫金魚,教師可以將盛有金魚的魚缸放在實物投影儀上,這樣學生就可以清楚地觀察金魚的生理特點以及游動時的姿態(tài)。我們還可以通過實物投影儀向學生展示一些優(yōu)秀作品,讓學生評一評、議一議,以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2.運用錄像開擴眼界喚起記憶。
學生創(chuàng)作單靠平時的觀察積累是遠不夠的,借助錄像,可以幫助學生再現生活場面,開擴學生眼界。如:《快樂的生活》、《過新年》等課,通過錄像再現綠綠的草地上,孩子們盡情地玩耍,節(jié)日的大街小巷中小朋友們嬉戲的場面等,從而喚起記憶,拓寬知識面。
3.運用電腦縮短授課時間。
電腦是美術教學的得力助手。如上《田野》一課,運用電腦相應的軟件,通過動畫技術、色彩與多功能健的作用,展現一望無際的田野,各種各樣的莊稼,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出一片豐收的景色,再配上音樂講解,使學生方便、快捷、形象而全面地了解到田野的美景。
(二)插入各種游戲
游戲對于孩子們來說是一個永恒的主題,運用得好,學生對學習將充滿樂趣。如《有趣的運動和游戲》一課,事先安排室外課,讓學生拿出自己的絕招,盡情玩耍,老師拍下幾張有代表性的照片,上課時,學生創(chuàng)作起來會越發(fā)投入。
(三)示范動作
有些動作需要學生親自去體會,這樣畫起來才更準確。如:跑步的人、運動的人等等,課上模仿動作,讓學生體會,學生對動作的描繪會更逼真。
三、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只有讓學生真正變成學習的主人,才能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如《形的世界》一課里,我自編一段小故事:在一個由各種形組成的大森林中,有一戶人家,是誰呢?小狗、小熊、小猴……它們的身體都是由各種形組成的,它們的房子也是由形組成的……然后讓學生自由去畫。學生便可以無拘無束地想象,實現自我個性。
四、手腦并用,培養(yǎng)技能。
針對學生好奇、易興奮、好探求的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出以趣生情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手腦并用,視聽結合,培養(yǎng)思維的集中性。如:在教學中進行“3分鐘接力畫”等活動,在黑板上畫四個畫框,每個框的不同位置畫上不規(guī)則的形狀,它可以組成一片樹葉、一枝花、一朵云,繼而發(fā)展成一幅畫……然后讓同學們分組完成一幅畫,很快,“課間十分鐘”、“秋游”、“春天到了”等畫面,出現在大家面前。接下來讓學生結合所畫的畫面情景,講一段話,這樣將繪畫和說話訓練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用語方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作觀點的能力,讓美術教學與其它學科聯系起來,養(yǎng)成思維的集中性。
好的教學方法不是千人一律的金科玉律,不是曇花一現的海市蜃樓,也并非代代相傳的秦磚漢瓦。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被奉為寶貝疙瘩的“好方法”很可能因跟不上時代的變更而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原本曾被漠視的“差方法”在歷史潮流的沖刷下很可能愈見其晶瑩剔透而逐步被人采納。所以,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