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欣
(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 外語系,福建 福州 350017)
功能目的論視角下的電影片名翻譯原則及策略研究
盧 欣
(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 外語系,福建 福州 350017)
電影片名,作為受眾接觸電影的“第一扇窗”,在推動電影宣傳、拉動票房成績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中外電影片名互譯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本文通過分析影響電影片名翻譯的因素,提出電影片名翻譯的信息原則、美感原則和效益原則,并結合功能目的論原則提出具體的翻譯法,包括音譯法、直譯法、創(chuàng)譯法、改譯法等等,對保證目的語觀眾接受電影譯名具有重要意義。
電影片名;翻譯原則;功能目的論;翻譯方法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各國文化和藝術的交流不斷深化,電影已然成為跨文化交流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4年中國電影市場分析報告中指出:國內電影市場異?;钴S,2012年27億的票房成績使中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海外電影不斷涌入中國電影市場。然而,國內電影的總體出口情況卻并不樂觀,主要原因是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中外電影片名的互譯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1.行文習慣
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在表達過程和表達能力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但歸納來說,英語重形合,漢語重語義;英語多抽象,漢語多具體。中文電影片名多講述故事情節(jié),傾向于使用優(yōu)美的語言。西方電影片名形式多樣,且結構簡單,從近十年引進的好萊塢大片不難看出,70%-80%的影片名稱不長于三個單詞(陳奕芳,2014)。
2.思維方式
從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上看,中國文化謙虛內斂,中國人偏好概括歸納,以直覺思維為主;西方文化張揚外放,西方人重視邏輯概念,以分析式思維為主。相對明確具體的電影片名更容易被中國觀眾接受,西方觀眾則偏愛留有遐想空間的電影片名。
3.審美觀念
自古以來,中國人秉承“對稱為美、和諧為善”的原則,注重音律美、平衡美、勻稱美,在翻譯中常用四字格,一切求好。而西方人秉承“結構簡單、簡潔明了”的原則,注重信息傳遞,邏輯通順,一切求對。中國人以音律協調、結構對稱為美,英文電影片名漢譯應充分滿足該審美需求,譯者還可適當借鑒漢語典故及常用語等(楊坤,2014)。
翻譯目的論的核心原則是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手段,譯本必須在目的語言中被理解和接受(張美芳,2005:63)。電影片名的翻譯目的是向目的語觀眾推介該影片,因此,譯者既要忠實于原片名內容,符合語言規(guī)范,令觀眾心領神會;又要盡量體現原片名的色彩和韻味,力求再創(chuàng)造,引起共鳴。基于此項準則,筆者試擬出以下三項翻譯原則:
1.信息原則
首先,好的電影片名應該能夠清晰地向受眾傳遞影片信息。為此,譯者應該首先了解該影片內容,并領悟影片折射出來的文化信息。2006年上映的劇情片Babel,獲得美國金球獎,片名取自《圣經·舊約》。巴別塔反映的是無法實現的夢想,影片Babel也正是借用了該隱喻,中國觀眾對“巴別塔(Babel)”一詞頗感陌生。筆者認為,譯作《通天塔》可以適當縮小文化隔閡,拉近原影片與目的語觀眾的距離。
2.美感原則
在傳遞基本信息的基礎上,譯者應充分尊重目的語觀眾的審美觀念,譯出美感、譯出韻味。具有藝術性的片名,可以讓受眾浮想聯翩、身臨其境,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片名的美感一般表現為形式美和音律美(李坤,2014)。此外,適當地使用修辭格也將使該電影片名錦上添花。
表1 電影片名的修辭手法
3.效益原則
電影既可以促進文化交流,更可以帶來可觀的商業(yè)利潤和經濟效益(趙紫汐,2014),因此,譯者應全面了解源語文化體系和譯入語文化體系。例如,電影Italian Job(2003)講述了一群人在意大利威尼斯搶劫黃金的故事,意譯名《偷天換日》更能表達影片主題。成語“偷天換日”比喻暗中改變事物的真相,以達到弄虛作假的目的,而英文俚語“Italian Hand”也是喻指二戰(zhàn)時期意大利中途改變立場、暗中干涉的事件。由此可見,《偷天換日》不僅能夠映射出影片扣人心弦、驚心動魄的畫面、切合主題,而且符合中國觀眾接受能力。
功能目的論認為,無論采用歸化還是異化的翻譯策略都取決于翻譯目的。譯者必須以發(fā)揮導視功能、激發(fā)觀眾的觀影欲望和提高票房收入為目的,遵循信息原則、美感原則和效益原則進行譯名探究,審慎靈活地選擇翻譯方法。
首先,電影片名的翻譯常常采用音譯法和直譯法。這兩種譯法使用頻率較高,也已被大多數學者所接納與采納,在此不再贅述。然而,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只采用音譯法和直譯法將無法保持信息和文化的完全對等,這時候建議采用意譯法。具體來說,可分為以下翻譯方法:
1.增譯法或減譯法
增譯法,就是在譯名中增補一些源語影片片名中不存在的詞語,使觀眾獲取更多影片信息;減譯法,就是刪除源語影片片名中多余的詞匯,忽略不譯。
2.改譯法
改譯法要求譯者適當改變源語影片片名的結構,適應目的語語言的表達習慣,但仍然保留原影片部分信息,以便于目的語觀眾理解和接受。2010年香港警匪大片《線人》(2010)講述了警察依靠線人情報破案的故事。線人,不同于臥底跟間諜,一般是不屬于系統機構內的情報搜集者,為警方提供線索的人,跟西方人概念里的“spy”和“undercover”等人物不同。英文俚語“stool pigeon”其中一層意思是“someone acting as an informer or decoy for the police”,該俚語恰當地反映了“線人”一詞的含義,因此該影片英譯為The Stool Pigeon。
3.創(chuàng)譯法
創(chuàng)譯法要求譯者綜合影片內容和宣揚的主題,并結合兩國文化差異和觀眾審美差異,充分考慮觀眾的接受程度,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彭浩翔導演的影視作品《志明與春嬌》(2010)(Love in a Puff),影片中文名記錄了男女主角名字。志明與春嬌這兩個臺語發(fā)音好聽好記的名字,頻繁出現于民國早期臺語廣播劇中和后期綜藝節(jié)目、歌曲中,但這兩個人物卻不被西方人所認知,倘若直譯必定產生疑惑和隔閡。英譯名改譯自電影情節(jié),故事圍繞禁煙令背景下兩個吸煙者的愛情展開,影片中“puff & tobacco”貫穿始終,因此 “l(fā)ove in a puff”可以理解為“煙霧繚繞下的愛情”或“一口煙的愛情”,該片名可引起觀眾的聯想與思考。
電影片名是電影中心內容的載體,在電影推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電影片名的翻譯應該依循雙語語言習慣和尊重文化差異,以滿足翻譯目的。譯者應該綜合考慮雙語文化,盡可能在表達影片內容和文化內涵的同時,充分尊重目的語觀眾的審美習慣和心理暗示,靈活地選用翻譯策略。譯者應該審慎地結合以上翻譯方法,以達到電影傳播的信息目的、美感目的和效益目的。
[1]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1.
[2] 楊坤.淺談中西方文化差異與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J].海外英語,2014,(2).
[3] 趙紫汐,閻新,李敏.淺論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原則與方法[J].考試周刊,2014,(2).
2095-4654(2015)01-0091-02
2014-09-23
H31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