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第玲
摘要:語文教學要體現其語言藝術,良好的語言藝術能使學生精神振奮,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教師的語言要有條理、有梯度、張弛有度,絲絲入扣,生動形象,最后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言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6-0069-01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對完成教學任務、履行教學職責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種專業(yè)化的創(chuàng)造性藝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講課是核心。講課效果成敗的關鍵,取決于教師口語表達技藝的水平。那么,語文課堂教學在運用語言時,有哪些藝術技巧呢?
1.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講課不能是一種簡單的灌輸,而應該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真正做到理中蘊情,通情達理。在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帶著飽滿的熱情講課,做到情動于衷,形諸于外。教師還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以形象為手段,以美育為突破口,以情感為紐帶,激生情,啟其疑,引其思,使學生心理處在興奮狀態(tài),提高學習效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審美創(chuàng)新教育,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2.言之有韻,抑揚頓挫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本身雖無意義,但它是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物質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獨立的影響美因素,而且還可以靠此提高語言的感染力、鼓動力,也有助于傳情達意。因此,語文教師要注意用好教學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而應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結合,疏密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有板有眼,錯落有致,聲情并茂,有一定節(jié)奏感和旋律美,和諧動聽,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津津有味,其興奮中心能隨著教學語言的聲波和聲調不斷得到調節(jié)、轉移和強化,提高教學效果。
上課并不是簡單的聽與被聽的關系,更重要的還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你講得興致高昂,語調"上"了卻一直不"下",時間一長,學生只覺得滿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勞,根本無心聽課了。相反,教師如果能夠控制好自己的語調,使之抑揚頓挫,時而高昂,時而低沉,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去聽,當然就不會出現"左耳進右耳出"的現象了。
3.言之有體,絲絲入扣
語言豐富多彩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的主要表現之一。針對不同學生、不同文體、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學語言。如對低年級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形象、具體、親切、有趣味性;對高年級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深刻、明朗、雋永、有哲理性。講議論文,應多用議論分析的語言,要嚴密,有力度;講說明文,應多用說明介紹解釋的語言,要樸實,有條理;講抒情文,應多用深情的語言,要華麗,有激情。朗讀課文,高興、激昂的時候,聲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聲音就低一些。
4.言之有輔,生動形象
人們彼此之間傳輸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聲的口頭語言和無聲的書面語言外,還可以借助人們的表情、體態(tài)、動作。這些體態(tài)語,能很好地輔助有聲語言,增強表達效果,更好地突出重點。如教師講授感情成分濃厚的觀點和事件或課文時,假如能在情感、語氣、語調、語速變化的同時,再輔之以或憎惡、鄙視,或興奮、喜悅的面部表情,或輔之以相應的手勢動作,則能加強語文教師情感信息的發(fā)射和傳遞,加深學生對教師有聲語言內涵的理解。
5.言之有德,文質兼美
言之有德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挖掘教學內容的德育因素。在講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把滲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結合學生的實際,水乳交融地闡發(fā)出來,并通過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從而把知識教育、文藝教育與思想教育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對學生起到積極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禮貌文雅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時,又不失文學色彩,盡力做到文質兼美。
6.言之有理,領悟其中
"理"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俗話說,有物講理,理清楚;無物講理,理難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言之成理,論之有據,以理服人,注意從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觀點和材料的統(tǒng)一。要讓言語的科學力量征服學生,使學生從中領悟道理,并心悅誠服地接受指導。
7.言之有序,條理清楚
"序"是指語文教學語言的邏輯性。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每課教材做深入鉆研和細致分析,弄清要講的語文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其確切的含義及其規(guī)律,精心組織教學語言解讀,確定怎樣開頭,怎樣過渡,哪些應該先講,哪些應該后講,哪些應該貫穿課程始終,怎樣結尾。這樣在"序"上多下點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講解就會條理清晰,使學生在重點、難點、疑點等關鍵問題上能夠得到透徹的理解。
8.言之有啟,探究反思
思維規(guī)律告訴我們,思維啟動往往以驚奇和疑問開始。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其學習的內動力,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多為學生制造懸念和創(chuàng)設意境,使學生不單純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解決。這樣就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渴望,使他們融會貫通的掌握知識并發(fā)展智力。為此,教師課前要精心備課,設計好預習習題和課間提問習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去聽課。課中要注意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深入淺出,多用疑問性提問,還要注意運用發(fā)散性提問、開拓性提問、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受到啟迪,探求新知識,掌握新內容。
9.言之有趣,妙趣橫生
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講授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語文教師的語言應當規(guī)范、鮮明、簡練、準確、形象、生動、流暢,合乎邏輯,饒有情趣,寓莊于諧,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
在現代語文課教學中,僅用語言教學已略顯單調,可將現代科學技術成果作為手段,在語文教學領域里使用,作教學語言的輔助和補充。如圖片、圖表、實物、模型、標本、音樂、幻燈、錄音、錄像、廣播、影片、電腦、投影等,都將使語文課更加生動形象。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豐富都只有通過師生與文本尤其是文本的細節(jié)的深入對話來實現。回到文本的細節(jié),回到文本的血脈,回到文本的意義場,語文才能獲得力量,語文閱讀教學才會真實而豐盈。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的文化建構觀》曹明海,陳秀春《課程o教材o教法》
[2]《語文教學如何挖掘人文教育的因素》褚樹榮張悅張全民毛剛飛《中學語文教學》2008年第2期
[3]《閱讀教學中"主問題"的設計和思考》章林華《中學語文教與學》2008年第1期
[4]周一貫《語文教學優(yōu)課論》寧波出版社
[5]洪宗禮《語文教育之"鏈"》湖北教育出版社endprint
讀與寫·下旬刊201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