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繼業(yè)
【摘要】思維假定影響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讓教師只停留在表象上而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從而導致與學生之間出現矛盾,但如果教師能突破思維假定,即可以明白事情本質,進一步進行有效的教育。
【關鍵詞】思維假定 策略 引導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80-02
英國早期思想家不僅提出了“思維假定”這個問題而且建議和告誡我們要克制沖動,暫時擱置自己的思維假定,并對所有的思維假定,加以認真的省察和明辨。教師應該放棄固執(zhí),克制沖動,運用打開真相迷宮的金鑰匙,走進真相。
有些教師在批評教育學生的時候,往往過分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自以為是,急于求成,不去了解調查學生問題的來龍去脈,不去了解和調查學生犯錯的前因后果,不去了解和調查學生情況的過程和真相,而是以維護自己的尊嚴為出發(fā)點,遵循和依照自己先入為主的思維假定,做出錯誤的判定和推斷,抓住并不存在或并不完全存在的問題,不問青紅皂白地對學生進行嚴厲批評和喝斥責罵、變相體罰和嚴重體罰,不僅使教育遠離了事實真相,而且使教育遠離了教育的目的和愿望。還加劇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矛盾和裂痕,甚至傷害到師生雙方的性命安全。
案例呈現(一)
課間休息時,教初三的班主任李老師把走讀生召集起來,要求他們在“到校上早自習”與“到校上晚自習”二者之間作出選擇。王同學問:能不能早晚自習都不上?李老師沒有答應王同學的要求,并隨手拿出褲袋里的手紙扔到王同學的身上,王同學當即氣憤地轉身想走開。李老師要求王同學吧手紙撿起來歸還給她,王同學沒有按照李老師的要求去撿手紙。隨后,李老師把王同學帶領到辦公室處理,師生之間發(fā)生一系列惡性沖突……后來,學校領導介入處理此事,突然,30歲的李老師當著兩位領導的面,向王同學及其親屬下跪……不久,李老師就瘋了,住進了精神病院……
案例分析(一)
李老師聽到王同學“能不能早晚自習都不上”的回答后,不去詢問王同學這樣回答的原因,不去思考王同學要來校上早晚自習會遇到什么困難,不思考如果他有困難,自己作為班主任,應該怎樣幫助他解決這些困難……而是馬上產生了思維假定:“王同學不接受我的教育和安排,是在完全否定我的意見和要求,是在蔑視我班主任的存在,是在降低我的教育權威,是在學生面前公然向我發(fā)起挑釁……因此,李老師心血直沖腦門,拿出手紙扔到王同學身上。李老師這一侮辱性的動作點著了師生惡性沖突的導火索,把教師職業(yè)道德、師愛修養(yǎng),愛生如子炸得粉身碎骨,蕩然無存,最后變成一幕“下跪賠禮道歉,精神失常,住進醫(yī)院”的鬧劇。這一出鬧劇就起源于這樣一個“思維假定”。
教師如果能突破“思維假定”,就能走出教育誤區(qū),就能柳暗花明,教育和諧,師生雙贏,走進教育新天地。
案例呈現(二)
新學期開學了,王老師到六(5)班上第一節(jié)數學課,離下課時間還有幾分鐘,有些男同學悄悄地伸手到課桌抽屜里去拿出乒乓球和乒乓板,站起來,準備沖出教室去打乒乓球。王老師看到這景象,怒不可遏,額上青筋跳,心中怒火燒:剛開學就要給我一個下馬威,不殺殺這個歪風邪氣,我的威信怎么樹起來?于是,決定新官上任三把火,非要燒他一燒。正要發(fā)作,他進而一想,沒有調查研究,不知事情真相,批評就會無的放矢,就會盲目無效,而詢問了解,摸到真相,對癥下藥,則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想到這里,王老師慢慢地冷靜下來,下課后,他從側面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學校乒乓球臺少,愛打乒乓球的學生特別多,,搶乒乓球臺成了乒乓球迷們的第一選擇,搶不到乒乓球臺就意味著課間十分鐘里連打一分鐘乒乓球的機會都沒有,這與尊敬不尊敬數學老師完全無關。這樣一來,王老師明白了真相,走出了“思維假定”,就與迷戀乒乓球的同學們進行推心置腹的談心:“乒乓球臺少,打乒乓球的人多,確實是個問題,我準備把這個問題向校長反映,請他趕快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你們想過沒有?因為想搶乒乓球臺而影響教師上課,影響自己學習,影響同學的學習,你們打乒乓球的愿望雖然得到了滿足,但你們掂量掂量,你們得到的多還是失去的多?如果你們是老師,發(fā)現這些問題后,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呢?還是會嚴加教育呢?”王老師的話既理解學生活潑好動愛打乒乓的心情,又激發(fā)起學生的“內應力”和“換位思考”,促使他們進行不同的情緒體驗。
案例分析(二)
這樣“乒乓球”風波由壞事變成了好事,學校里很快添置了幾張簡易乒乓球臺,緩解了搶乒乓球臺的矛盾,學生們也學會了正確處理上課學習與下課打乒乓球的辯證關系。如果王老師依照自己當初的“思維假定”去大發(fā)雷霆,粗暴狠批學生,甚至體罰或變相學生,會有這樣良好的教育效果嗎?肯定不會。真是:“思維假象”死胡同,情感失控易沖動,調查研究明真相,柳暗花明冰雪融。
參考文獻:
[1]王曉春《教育智慧從哪里來》
[2]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
[3]戴維·伯姆《論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