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道毅 易劍清
摘 要:通過對彎道跑教學展示課的分析,討論通過場地器材的巧妙設計,合理解決教學重點。
關鍵詞:場地器材;教學重點;展示課;彎道跑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06-0023-01
第六屆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觀摩活動剛剛在武漢落下帷幕,本次共涉及籃球、體操、足球、田徑、跆拳道等38節(jié)課的展示和研討交流。展示課中涌現(xiàn)出對場地器材的創(chuàng)新使用、一物多用,開拓了與會老師的眼界和思路。
本次活動中看到一堂彎道跑教學展示課,初看上去并不覺得有什么出彩之處,待到晚上細細品味,這才體會到上課教師對場地器材運用的獨到之處。
教學重點的把握及突破,一般情況下都是尋找教學方法或者有效的練習手段來尋求對教學重點的解決之道。在這節(jié)彎道跑的展示課中我看到了體育課中場地器材的巨大作用。獨具匠心的場地設計能在無聲中完美解決教學重點。
彎道跑練習中要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身體重心的變化對克服離心率的作用,需要通過兩種路徑來實現(xiàn),第一種是提高學生的跑動速度,第二種是增大或者變化彎道的曲率。
首先讓我們來回味一下這節(jié)課精彩的場地設計。
練習1:將學生分為兩組在外圈列縱隊,第一位學生跑完外圈向中圈切進時第二位學生出發(fā),依次進行,所有學生進入內(nèi)圈練習結(jié)束,場地見圖1。
圖1
練習2:兩組學生在內(nèi)圈列隊,第一位學生跑完內(nèi)圈向中圈切進時第二位學生出發(fā),依次進行,所有學生進到外圈列縱隊練習結(jié)束,場地見圖1。
從練習1、2看,每個學生在三個同心圓內(nèi)跑動,每個練習都要經(jīng)過兩次由彎道進直道的體驗,都要經(jīng)過兩次彎道曲率的改變體驗。上課教師不著痕跡地將教學重點融合在同一個場地中。
練習3:將學生分為兩組在外圈列縱隊,第一位學生跑完外圈向中圈切進時與第二位學生擊掌,第二位學生出發(fā),依次進行,所有學生進入內(nèi)圈練習結(jié)束,兩組競賽。
練習4:兩組學生在內(nèi)圈列隊,第一位學生跑完內(nèi)圈向中圈切進時與第二位學生擊掌,第二位學生出發(fā),依次進行,所有學生進到外圈列縱隊練習結(jié)束,兩組競賽。
從練習3、4表面看,仿佛這兩個練習與前兩個練習區(qū)別不大,僅僅多了一個接力,細細想來,正是由于存在小組競賽的因素,學生會拼盡全力地跑動。上課教師又不著痕跡地將彎道跑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提高學生的跑動速度”巧妙地融合在練習中。
上課教師在同一個練習,同一片場地上通過提高學生的跑動速度和改變彎道的曲率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身體重心的變化及速度變化在彎道跑中的作用。再看圖1中的菱形設計,不正是彎道跑練習中的兩個重點內(nèi)容“直道進彎道”和“彎道進直道”嗎,還有外圈切進內(nèi)圈時同樣要經(jīng)歷彎道進直道以及直道進彎道練習。從這樣一個小小的場地我們可以看到設計者將彎道的所有元素都融合在里面,堪稱完美。
再讓我們來回味一下這節(jié)課精彩的器材應用。
練習5:課堂進入課課練階段,上課教師將學生分為七人小組,利用跳高桿旋風跑、用腳夾住跳高桿仰臥舉腿、錯位對面坐雙手握跳高桿仰臥起坐。
三個素質(zhì)練習都是用跳高桿進行的,從中體現(xiàn)出來的教育理念處處閃爍著設計者的智慧。其一,三個練習都必須做到團隊的精確配合,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團隊意識。其二,三個不同的練習應用同一樣器材,體現(xiàn)出對場地器材的創(chuàng)新使用、一物多用的設計思路。其三,三個練習都相對簡單枯燥,僅僅利用一根跳高桿就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挑戰(zhàn)性,學生喜歡并積極投入練習。
疑惑:我們認為“錯位對面坐雙手握跳高桿仰臥起坐”這個練習有待商榷,因為七位學生錯位對面坐雙手握跳高桿仰臥起坐起到助力的作用。我們只要改變一下練習方式,例如,七人小組取并排坐姿雙手握跳高桿于頸部仰臥起坐,或取并排坐姿雙手握跳高桿扛于肩上仰臥起坐。這樣的改變可以增加仰臥起坐的難度,增加仰臥起坐練習的趣味性,與仰臥舉腿的銜接性也更強些,同時教學組織與隊伍調(diào)動也相對簡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