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通過大量的讀者調研,我們了解到,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讀者喜歡閱讀“非虛構”類文學作品。為了滿足廣大讀者的這一閱讀期待,這幾年我們已經開始逐漸加大了這類稿件的編發(fā)力度。
馬永俊的新作《血脈相通》是作者長期身體力行,深入中亞地區(qū)東干人聚居地采寫的紀實作品。這些年,雖然已經有一些記述東干人古今面貌的文章見諸報刊,與之相比,馬永俊的寫作獨具特色。作者的寫作重心,并沒有逗留在生活的表面泛泛而談,而是貼近普通百姓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充滿了面對面的凝視和心貼心的叩問,從而使他的講述別開生面。馬有福的《鄉(xiāng)關何處托茂家》,則把視線投向青海高原游牧的托茂人家。托茂人作為一支穆斯林族群,他們撲朔迷離的歷史來源和文化面貌,長期以來很少引起人們的關注,馬有福的散文,使這一支游牧者開始走進讀者的視野。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懷抱十八周年。本期“回族影像”欄目,我們特別選擇了國內報刊界很少談到的百年香港穆斯林這一話題。作者通過圖文結合的紀實方式,為讀者呈現(xiàn)了穆斯林與香港相伴而行的一個縮影,特別是內地回族入港后歷經滄桑心系祖國,在多元文化中承前啟后的文化形象,這也為讀者掀開了回族在香港發(fā)展史中鮮為人知的一角。我們相信,中國回族史紛繁多樣的真實風貌,也只有在多元化視角的記述下,才會更加清晰。
本期“海外手記”《新絲綢之路上的敘利亞與中國》一文,是今年第一期《新絲綢之路》的續(xù)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施,不僅為中國與世界之間的互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作家筆下的中國故事提供了遼闊的寫作空間。為了更加生動地展現(xiàn)中國與中亞和中東各國重振新絲綢之路的偉大夢想,今后我們還會相繼發(fā)表緊扣這類主題的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