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蘭香
摘要: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迅速在全國范圍內順利有序的進行,新課程正一步步地走進學校,走進課堂。新課堂也凸顯出全新的課程理念。把課堂變成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讓課堂樂意向不確定性開放;每一堂課都是師生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已經成為新課程標準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教育理念。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按照新課程的理念來追求理想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教學中的問題 目標不明確 資源沒合理利用 反思及評價
一、新課程教育改革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程教育改革下,涌現了許多優(yōu)秀教師,骨干教師,甚至是名師,課堂形式也多種多樣,在公開課或教學研討會上,他們在演繹著嫻熟的教學技巧,一切順著事先設計好的路線推進。課后,我們都為教師的精彩表演喝彩,卻沒有考慮到這樣的一節(jié)課要耗費一位老師、甚至是許多老師的精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真正實施起來就會出現許多問題。但是,在課堂教學中,為了集中學生注意力,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達到較好教學效果,我們必須精心組織與指導。但現實并非如此,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會出現很多問題,有的因為某種原因,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用心去上好課;有的因為不知道課堂教學的基本規(guī)范,面對上好每一堂課的要求束手無策;有的因為自身的素質能力有限,對新課程不適應或力不從心而上不好課,等等。
1.在上課前教師沒有預設,教學設計形同虛設,有效預設是有效生成的基礎。課堂預設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有效備課的基礎上的,新課程標準非常強調預設的有效性,它是一堂理想課堂誕生的前提,要預設有效,教師就不能“一廂情愿”,必須以生為本,首先要從學生的已有知能水平出發(fā)進行預設,在研透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同時,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能基礎,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要樹立功在課前,利在課上,只有精心課堂教學設計,才能上出精品課的觀點,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設計效益。其次要從教材內容與教學目標出發(fā)進行預設,教師不僅要設計“教什么,怎樣教”,而且更要設計學生怎樣學,把教師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作為課堂設計的重點。
2.要準確把握教材內容與教學要求,既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隱性內容與要求,又要突出教學重點,不要讓一堂課承擔太多的任務與要求;再次要從教師自身的教藝特長和課的基本類型出發(fā)進行預設,使課堂教學更具特色和個性化。堅決克服忽視學生,目中無教材,心中無主體的傾向;克服照搬教參,不表現集體研究和個人創(chuàng)造成果的傾向;克服設計與教案脫節(jié),設計與上課脫節(jié)的傾向。
3.新課程教學設計要求好用、實用、有新意。而要構建此種教學觀念下的課堂教學,就要求教師預設要全面,設計要合理,其中包括導入、教學語言的使用、教學手段的靈活運用、課堂提問、板書設計、處理偶發(fā)事件的技巧和教學評價級課堂結尾等方法。
二、語文課堂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效果不明顯
新課程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構建起課堂教學比較完整的目標體系,由以知識本位、學科本位轉向以學生的和諧自主發(fā)展為本,真正對知識、能力、態(tài)度進行了有機整合,體現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fā)展的整體關懷。如果整堂課下來,給人的感覺是:“聽、說、讀、寫”各方面的教學要求都有那么一點體現,但主要的教學目標是什么不知道,本堂課著重要解決的或提高的是什么不夠明確。那就等于沒有目標,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大打折扣。所以新課程強調突破學科本位,砍掉學科內容的繁、難、偏、舊,把課堂變成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世界的窗口,學生活中的數學,讀身邊的語文,探尋大自然的奧秘,獲得合作的樂趣,生活融入甚至成為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本身就是生活,經歷、體驗、探究、感悟,構成了教學目標最為重要的行為動詞。
三、教師對語文教學資源不會合理有效的利用
現在許多教師“教材二次開發(fā)”的能力比較弱,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隱性內容,不能整合本學科和相關學科間的有關知識,只是依據教科書上顯性內容照本宣讀,上課變成了教材內容的解讀。其實,我們課堂上的教學資源很豐富,我們要會合理的運用,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是有區(qū)別的。教材內容是確定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但不是惟一的依據。要把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至少要經過這樣幾方面的處理:一是充分挖掘教材的隱性內容,教材的隱性內容通常包含在圖示中、實驗中、習題中、思考題中,但往往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二是對教材的顯性內容與隱性內容進行梳理、整合。三是根據學生的知能實際確定具體的教學內容。
四、教師對語文課堂教學沒有進行及時的反思及評價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沒有評價就沒有提高。隨著新課改的逐步實施,現行的課堂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發(fā)生了”質”的轉變。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教育工作者結合中國實際進行了教學模式多樣化的探索實驗。無論是借鑒模仿,還是帶有鄉(xiāng)土氣息的創(chuàng)造,都展示了中國課堂教學實踐的豐富生動。所以,我們的教學要不斷的進行反思,讓課堂煥發(fā)教學的生命活力。
所以教師要時常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評價,評價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風向標。學校和教研部門在運用評價時,要防止二個傾向:一是用優(yōu)質課、比賽的標準、要求來評價教師常態(tài)課的質量;二是評價標準程式化,不分學科、教學對象、教學條件,教師自身素質機械地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要“以評促建”,通過評價,促使學校不斷建立和完善各項“教學過程”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要“以評促改”,通過評價,促使教師不斷改進和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要“以評促學”,通過評價,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不斷凸現,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提高;要“以評促優(yōu)”,通過評價,對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質量標準、教學范式、課堂常規(guī)達成共識,為廣大教師樹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好課標準,從而使多數課堂的教學改革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