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瑩
一、研究的緣起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模式作為新課標推行的“自主、探究、合作”三種學習模式之一,很自然隨著課改的普遍推廣進入了課堂. 但是,我們在教學中無不憂慮地看到,在相當多的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模式有“形”無“實”.
現象一:在聽新教師周某數學公開課時,他的提問無人應答,教學進行不下去時,出現了冷場. 他靈機一動,要求學生“小組討論討論怎么回答這個問題”. 在聽完課的自我描述中,他說他引用了小組合作學習. 實際上這種小組討論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學習.
現象二:為了體現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不管問題是否具有探究性,就把所有的問題都拿來小組合作,導致問題過于簡單(課本直接能找到答案). 在校教學研討會上,學生就一元一次方程組進行討論,失去了小組合作學習意義.
現象三:小組合作探究時,探究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學生頻頻發(fā)言,其他人則成為“多余人”旁聽者;小組匯報時,真正發(fā)言的仍是那一兩名學生. 大多數學生則游離于探究過程之外,達不到共同發(fā)展的要求,因此也是失敗的小組合作探究.
二、合作探究的內涵
關于合作學習的說法有很多,有各自的不同點,但有一些內容是共性的,即1. 強調共同目標,為共同完成某一目標或實現共同利益而合作. 2. 強調合作個體間的相互配合和協調. 只有依靠個體間的配合和協調才能實現共同目標,那種缺乏個體間配合和協作的共同工作,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3. 強調個體目標和群體目標的同一性. 在合作中,在實現共同目標的基礎上使個人目標也獲得實現,因此共同利益獲得的同時就意味著個人的利益的滿足.
分組合作學習是以分組活動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 它把一個班級按學業(yè)成績、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等為依據平均分成若干個“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依不同性別或能力,混合編成若干“合作學習”小組(每組約2~6人),小組成員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導,共同努力學會老師每節(jié)課安排的內容,并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的所有環(huán)節(jié)都以分組活動為核心. 要求學生互助合作嘗試探索知識,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和獎勵的依據. 由于改變了傳統(tǒng)班組教學中以個人成績?yōu)闃藴剩詫W生個人為獎勵的做法,從而改變了班級成員間以競爭為主的交往方式,促進了組內成員的互助與合作. 各分組成員都必須視分組的成功為個人的成功,從而使每一個成員不僅自己要學會要求掌握的知識,而且要關心和幫助組內的其他成員獲得成功.
三、小組合作探究的應用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試將合作探究表述為以合作探究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tǒng)利用教學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探究,以團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 小組合作一般是由鄰座4至6人組成,這是最常見的分組方式. 這種編組形式要注意成員之間的差異和互補性. 小組合作探究應在教師整體教學思路的指導下,與全班的探究進程同步.
1. 創(chuàng)設一個能讓學生主動探索的問題情境,引導小組探究學習
中學數學課程教學中的探究學習,主要指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遵循數學知識的形成規(guī)律,讓學生以探究的方式進行數學學習.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提出、發(fā)生、發(fā)展過程,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和解題方法及規(guī)律的概括過程. 教師根據學生的基礎、個人水平,以及教材特點選用不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平時的教學中根據需要可以使用變式探究、發(fā)散探究、擴展探究等多種形式.
精心選擇一個好的問題,設置一個好的背景,調動學生共同積極參與的熱情,是增強學生探究學習效果的關鍵. 因而,教師應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渠道來整合探究學習的素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 根據學生實際,從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入學習主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有目的地進行數學問題的探究. 例如,在進行“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教學中,我借助“二十四點”的游戲,設計一種運算,使其在有理數范圍內結果等于24. 這樣的問題提出后,學生很積極地參與活動,通過活動、探究,最后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創(chuàng)設不同的問題情境,也就產生了不同類型的探究學習方式,從而為我們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習要求、不同的教學目的,進行教材處理,提供了方向和方法,有利于真正使探究學習成為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從而深化教學改革. 2. 營造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氛圍,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動手操作實踐的活動空間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做一做,從中探索發(fā)現規(guī)律,并與同伴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并培養(yǎng)合作的意識、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練習把自己的思想表達清楚,并理解同伴的描述,提高表達能力. 給學生提供寬松有益的活動空間進行數學活動,是提高探究活動的重要手段. 思維往往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之間的關系,思維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 動手操作實踐是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究過程,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把學生的思維活動推向高潮.
例如,在學習“整式的加減”時,我先讓學生用棋子擺成“小屋子”,然后問:第1個圖需要多少枚棋子?第2個圖需要多少枚棋子?第n個圖需要多少枚棋子?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并對每個圖形的觀察、分析、比較、概括,逐漸找到正確的結論. 老師要提供給學生探究活動空間,精心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操作活動的過程,促使他們眼、手、腦、口多種感官的合作,使學生在“做數學”中“學數學”,真正經歷并感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運用過程.
總之,以小組合作為基本形式,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小組目標達成為標準,以小組總體成績?yōu)樵u價和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合作探究活動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自信心,促進小組和諧發(fā)展,同時也展示了學生的個性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