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義
一、昆侖山
在歷史上無論是古人、今人,無論是騷人墨客,言山,必稱昆侖,言山之神威,唯昆侖之神莫屬。
昆侖何在?《山海經》中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又云“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非仁羿莫能上崗之巖。”
魯迅曰:“其最為世間必知,常引為故實者,有昆侖山與西王母。”
毛澤東曰:“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p>
青海學者韓生魁曰:“巍巍昆侖,高聳云天,屹立青藏,脈通山川;氣勢磅礴,包容萬千;博大精深,萬物淵源?!?/p>
那么,昆侖山在哪里?在偉大祖國的青藏高原,是中國西部的一座由許多條山脈組成的偉大山系,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向東逶迤延伸至四川,全長2500公里。平均海拔5000—6000米,西窄東寬,總面積達50萬平方公里??v貫亞洲中部,被人尊為“亞洲的脊柱”。在青海省境內東西走向,東西長850公里,南北寬60—80公里。最高峰位于青、新交界處,名布格達坂峰,海拔6862米,是青海省的最高峰。昆侖山橫亙于柴達木盆地以南,青海高原北緣,是柴達木盆地與青海高原分界山脈。昆侖山東經89°20′進入青海省,幾乎有半個青海屬于昆侖山系范圍。
昆侖山是華夏之神山,它在我國古代名著《山海經》、《水經注》等均有記載,并帶有非常神秘的色彩,被認為是有“宣氣”,“散生萬物”的特殊性,是一座活靈活現(xiàn)與不死之神仙結合在一起的神山。莊子云:“昆侖之墟,黃帝之所休?!痹谏裨捠澜缋铮瑏須v最為奇特、景象最為壯觀、地位最為權威的要數(shù)昆侖山,它是華夏的奧林匹克山。相傳昆侖山總仙主是西王圣母,其中有兩座山峰——玉珠峰(海拔6178米),玉墟峰(海拔5933米),傳說是玉帝兩個妹妹的化身。玉墟峰腳下是俗稱中華道教昆侖派發(fā)祥地的昆侖主道場,據(jù)說是封神榜中姜子牙修煉五行大道四十載之地。位于昆侖河北岸的昆侖泉,甘甜神奇,泉水從池中驀然噴涌,晶瑩透明,似蘑菇層層,蓮花朵朵,傳說是西王母用來釀制瓊漿玉液的山泉。
昆侖山無極龍鳳宮位于距格爾木市區(qū)120公里處的青藏公路旁,海拔3800米,因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鳳的后代,宮殿因此而得名。宮后山崖顯現(xiàn)自然形象西王母像,被譽為華夏奇跡。另有野溝巖畫生機盎然,虎虎神奇。
“登昆侖而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屈原《涉江》);嫦娥偷服不死之藥,得以成仙,飛奔月宮(《淮南子》);白娘子為救夫歷經千難萬險盜得昆侖仙草(《白蛇傳》)。
神話中的昆侖山高抵日月,聳入云霄,是天帝與天神之所在,只有仁義之士和有德才者才能登臨此山。就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也曾為其博大雄宏的磅礴氣勢所折服,說昆侖山是凡人不能越的“玄極山”。賢德之士上昆侖,“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屈原《河伯》)。
二、什么是神話?
什么是神話?神話就是關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xiàn)象與社會生活的天真美麗的向往。其本質是: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話是已經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之本身。它是有積極浪漫主義色彩,其支柱就是屬于人類共同心聲美學范疇的文學。故文學是神話的根本屬性,是它的主旋律。
人們往往有個模糊的認識,把神話等同于宗教和迷信,這是不對的。我們說神話就是神話,宗教就是宗教,它們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宗教靠神話宣揚、推廣其教義,神話卻不依靠宗教而獨立存在。
三、昆侖神話
昆侖神話,產生于中國西部昆侖山地區(qū)的一個文化大系。它的產生和發(fā)展,與人類的產生和發(fā)展是同步的。只是人類的初始階段,由于受語言、文字、交通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沒有形成系統(tǒng)化,更沒迅速傳播開來。后來,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尤其是人類語言的形成,文字的出現(xiàn),昆侖神話才得到相對系統(tǒng)化,并從昆侖地區(qū)向湟水、黃河、長江流域及西北、西南、東南等廣大地區(qū)逐漸傳播開來,并形成了江河源神話系列、蓬萊神話系列等神話系列。隨著佛教傳入和中國道教的產生,又形成了佛教、道教神話系列。佛教神話中吸收、吸溶了昆侖神話、古印度神話、藏族神話、民間神話故事等內容。而在道教神話中,以昆侖神話為主線,并吸收了佛教神話、民間神話等,形成了道教神話系列。因此,昆侖神話與佛教、道教兩大神話系列,既緊密聯(lián)系,又相對獨立。從性質上講,昆侖神話不是人為的宗教,是歷史的折射,是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特殊映照,是天道文化。從產生時間上說,昆侖神話是遠古文明的原始的自然宗教,是中華文化的母體,比佛教、道教產生的時間早得多。
所以,中華民族對昆侖神話的自然信仰是與生俱來的生命功能,是天生的、潛在的,是根本的、永遠的。它雖然不是宗教,卻早于宗教;它雖然不是宗教,卻高于宗教;它雖然不是宗教,卻包容宗教;它雖然不是宗教,卻是一切宗教、文化和學說的本源。
因此,我們說,昆侖神話是中華文化的根母,是貫穿、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一條中樞線,也是民族魂魄和民族精神。一些無知的人把昆侖神話說成是迷信、異端邪說。國際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如英國的威登說:“中國無神話”;殖民主義者大肆叫囂“中國人缺乏創(chuàng)造神話的智慧”;有人甚至將中華神州的昆侖山“搬到”中東、歐洲、南洋去……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有自己光輝燦爛的民族瑰寶——昆侖神話大系。隨著中國經濟、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以及中華民族自尊心的不斷提高,作為能凝聚民族力量,提高民族精神的根母文化——昆侖神話,更顯得無比可愛和珍貴。
四、昆侖神話與昆侖文化
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昆侖文化的根基源于昆侖神話,而昆侖神話是中華神話大系中的主體神話系統(tǒng)。
昆侖神話是華夏珍貴的史前文化的精髓,是歷史的折射和影子。它融歷史、文學、藝術、地理、哲學、自然、民族思想、民族精神為一體,凝煉成文化結晶體。
昆侖神話是中華文化的遠古部分,與希臘神話共筑成世界兩大神話體系。在它的完善過程中,融入了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乃至佛教文化等,成為一個文化復合體。
昆侖文化以神話的形式傳承中華民族始祖開創(chuàng)基業(yè)、繁衍生息的偉大歷程。華夏始祖所賴以依托的山嶺、湖泊等連同始祖及其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一并被后世子孫——龍的傳人、鳳的后代視為民族文化之宗,奉為原始崇拜的圖騰,以致秉傳永遠。
所以昆侖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龍頭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是完整的(完整的中華文化應由昆侖文化、儒家、道學和佛學等共同組成)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兑捉洝肥侨f經之首,萬經之源,是昆侖文化的核心部分。
從而我們可以這樣來評價偉大的昆侖文化:它飽含深厚的底蘊,它是偉大祖國的文化積淀,它是民族的靈魂,是全世界全人類的瑰寶。
以上對昆侖文化的認識,給我們一個醒目的提示:中國已經走向世界,中國經濟、政治、軍事已經走向世界的前列。真正的強勢也應該是文化,只要有其強勢,超越前列,才能走在世界前列。
上天垂范,貴在相應。有我們這么偉大的民族,有我們這么偉大的國家,有我們這么偉大的黨,有我們這么偉大的歷史,有我們這么偉大的時代,上天怎能不垂愛呢?上蒼又怎能不賜福呢?努力吧,偉大、智慧的中華民族!
五、昆侖神話重要人物簡介
昆侖山之所以是華夏之神山,不僅是其景色奇特神奇,玄極莫測,更是眾神聚居和活動的總道場。
在昆侖神話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是作為世界創(chuàng)始的盤古神話;作為生命起源,人類形成的女媧(九天玄女)、西王母神話;作為開拓創(chuàng)新為特征的伏羲(玄龍)神話;作為為統(tǒng)一而戰(zhàn)和治理,發(fā)展社會為特征的炎黃神話;作為向更高文明過渡為特征的顓頊、帝嚳神話;作為以修行成佛為特征的佛教神話;作為以修煉成仙為特征的道教神話。除此,還有民族神話和民間神話,如藏族的《格薩爾王傳》,漢族的《聊齋志異》等。
在昆侖神話和民間神話中,其核心人物是女媧(九天玄女)、西王母,其次是盤古、伏羲(玄龍,東王公),炎帝、黃帝、媽祖(太原玉女),再下來是天皇、地皇、人皇、顓頊、帝嚳等。
人類先是經過漫長的母系社會,然后才進入父系社會。母系社會的代表人物是女媧(九天玄女)和西王母,這兩位既是媽(民族母親),又是祖(真正的始祖和保護神)。父系社會代表人物是伏羲、炎帝、黃帝等。
現(xiàn)將昆侖神話大神簡介如下:
元祖神譜是:盤古天王,太元玉女生西王母、東王公大帝;西王母,東王公大帝生炎帝;九天玄女,玄龍大帝生黃帝。故說華夏兒女既是龍的傳人,也是鳳的后代。
1、九天玄女正身(《呂氏春秋·有始》謂天有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
是神龍與天鳳,戰(zhàn)神與美神,元祖與母親,天神與佛菩薩,天靈與人氣的五大合聚身像,是黃帝的母親、導師,故是至高無上,尊貴偉大,正義威武,仁義祥和,美麗智慧,戰(zhàn)無不勝,母儀天下。所以九天玄女是九天的主宰,亦是太陽女神(即日德吉星),人們尊稱她為九天圣母,鳳凰圣母等。她最早出現(xiàn)在昆侖山時人首蛇身,曾摶土造人,又煉石補天,成為東方種族的偉大母親,人們尊稱她為“女媧娘娘”。后來,她變成一個美麗的火鳳凰降落在青海湟中縣(距西寧28公里處)的扎麻隆鳳凰山,這就是九天玄女生地,從此以后,扎麻隆鳳凰山便成了九天玄女根本道場和元故地。
九天玄女能顯化各種應身,她化身為大日如來佛飛向太陽;她化身為至尊人格首神,大黑天飄向地球西南;她又化身為地母掌管地球;她又化身為梵天大神至梵天創(chuàng)造萬物;她又化身為斗姆管理地球;她又化身為觀音菩薩飛向佛天;她又化身為海神(28歲)飛向大海;她又化身為人面蛇身的女媧降至大地……
女媧這個九天太上上帝的應化身,是傳說中的民族母親神,其主要業(yè)績在于煉石補天,摶土造人等。補天,是我們生存的基礎;造人,是我們生命的起源。所以,女媧(九天玄女)神話集中了我們中華民族最神圣也最親切的感情。因此,我們說,如果盤古時代是開辟時代,那么,女媧時代就是創(chuàng)制時代。
2、西王圣母,是除九天玄女,媽姐之外的又一位赫赫有名,功勞、神通廣大而深受群仙和萬民敬仰的重量級神圣人物。她是炎帝的生母,盤古天王與媽祖(太元玉女)的女兒,玄龍的妹妹,九天玄女最得力的助手和天國第二大至尊,美神和戰(zhàn)神。在天上,她是萬圣之宗,太陰之王,即月亮女神(月德吉星)和昆侖山的總仙主,掌管西極樂土,昆侖仙籍、名冊。在佛界,她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即阿彌陀佛;在歷史上,她曾是西王母古國的女王。所以西王圣母手中有四件寶物:即西方極樂世界的門票、長生不死藥、蟠桃仙果、長壽仙酒。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她的萬壽華誕。她要舉辦蟠桃盛會;每年六月初六,她與九天玄女舉辦萬仙盛會,在扎麻隆鳳凰山用仙桃、仙酒招待八方來的群仙和佛菩薩,還對有重大功德者賞賜搖錢樹上的圣錢。每年三月三,六月六期間人山人海,十分熱鬧。以求命旺、福臨。西王圣母的總道場在扎麻隆鳳凰山,分道場遍布全國各地。
西王母的故鄉(xiāng),在青海天峻關角山下。這里有西王母石室,非常有名。有美妙的神話傳說:盤古天王與太元玉女結合后,在王母降生時,用神劍將關角山上的一個峰削下,放置在關角山下的草原上的關角日吉溝腦。然后在這個山丘上,用劍掏下一個洞,讓身懷有孕的太元玉女住在此洞。于是玄龍大帝和西王母就降生于此。據(jù)測量,山丘的石質和底面積確實與上面那座山上的平臺一樣。西王母居此石室。曾在此處接待來賓及發(fā)號施令。傳說二郎神與孫悟空作戰(zhàn)時,孫因敗而在此洞藏身。西王母的侄兒格薩爾王也住過此洞。
從上古三皇五帝,到周穆王乃至漢武帝2000—3000多年間,幾乎都與西王母和西王母之國有著密切的交往?!包S帝時,西王母乘百鹿獻百環(huán)”(《世本》);堯封獨山,西見王母(賈誼《新書·修政語》);“舜時西王母來獻白環(huán)及佩”(《世本》);“(穆)王西巡狩樂而忘歸”(《穆天子傳》);清紀昀在《穆天子》提要中認定,周穆王兩次西行,一為“十二年冬,王北巡狩,遂懲犬戌”,一為“十七年,王西征昆侖,見西王母”等。周穆王與西王母在瑤池之畔相會詩酒相酬,攜手共舞。還有一次,西王母仙酒盛宴相候,周穆王就是不來,西王母焦急之心,被唐詩人李商隱妙筆賦詩:“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注:穆王,名滿,元年已未春即位。周穆王于公元前989年,命八駿之乘,經河南、河北、山西、出雁門關,繞道河套北岸而至甘肅,由永登入青海,過樂都、西寧、跨入西王母之邦。)西漢時,“武帝與西王母七夕相會”(《漢武帝故事》)的故事也很詳細和精彩。
3、伏羲(玄龍)
伏羲,是“三皇”之首(伏羲、燧人、神農;天皇、地皇、人皇)其元身中天龍玄龍大帝,他應天運投胎降世為太昊庖犧氏,母親叫華胥,是九天玄女的義兄兼夫君,其應化身盤古天王為元始天尊,是第一人文始祖。因為,伏羲是天龍,騰云如風,故以風為姓(女媧者,本來九天火鳳,鳳者風也,鳳舞如風,故亦以風為姓,與伏羲同姓)。
伏羲最經典的事例是:
(1)伏羲與女媧交尾,成人首蛇身之傳說,締造人類,成為最偉大的人類父親和母親。由于女媧的元身是天上火鳳凰九天玄女,伏羲的元身是天上的玄龍大帝(唐以后叫玉皇大帝),因此,中華民族是名副其實的龍鳳傳人。
(2)伏羲始定四海之廣,作八卦,分九州。其作八卦,以觀天象,探攝天理,俯視地理,依法治人。九天玄女曰:“八卦者,乾坤之妙理,行事之指針,九天之秘笈?!狈怂煅堇[八卦古易。其符號是“
”,稱乾、坤、坎、離、震、艮、巽、兌(天、地、水、火、雷、山、風、澤)。伏羲教人造六甲,天干地支相配為十二個時辰;從此六甲而天道周矣。還有十二生肖的排列以《易經》中的“比吉”和“小畜”兩卦為準,以接近人的六畜為陽,卦象基本元素符號為“ ”,野物為陰,卦象基本原素符號為“ ”,于是十二生肖中陰陽兩屬的基本符號就恰合《周易上經需傳》中兩個卦象: 由坎坤兩卦構成,五陰一陽(鼠、牛、虎、兔、龍、蛇),只有第二個元素符號的“?!笔顷枺溆喽际顷帉?。《易經》中繼“比吉”卦之后是“小畜”,排列法為 由風天兩卦構成,成五陽一陰,只有第三個元素符號猴屬陰,其余馬、羊、雞、狗、豬等都是陽屬。
所以,《易經》是萬經之首,萬經之始。伏羲八卦( 〈 〉下雨)是無字天書,伏羲、女媧是龍鳳太極圖,是陰陽八卦。何謂陰陽?它是太極的變化而成的。何謂太極?太極是道,或者說是天理,一陰一陽謂之道。何謂兩儀?兩儀是陰陽平衡。即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所以生生不息的經典叫“易經”——它是萬物萬象的共同基因——太極。故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就是昆侖神話中的“天道陰陽平衡”的宇宙法則。天道、地道、人道是完全統(tǒng)一的,一致的?!疤斓狸庩柶胶狻?,人道心理平衡,大自然生態(tài)平衡相一致。按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邏輯來說,天、地、人是統(tǒng)一的整體,天道、地道、人道,即三才之道,人居天地之中,應該自覺地效法天地、天人合一。
因此,后世尊伏羲、女媧為“人祖”,并尊伏羲為“龍祖”。
(3)計算機含苞待放時,科學家苦于程序無門,德國數(shù)學家萊布尼茲,就是根據(jù)中國九天玄女創(chuàng)造的八卦圖,發(fā)明了計算機二進制,從而震動了世界整個科學界。
所以,伏羲這個玄龍的應化身,最終封為第一人文始祖。
強哉!智哉!中國伏羲先祖!
4、黃帝、炎帝
“三皇五帝”時代是中華民族歷史的開端,其中“三皇”(有兩種說法①通常認為是伏羲、遂人和神農氏。②天皇、地皇、人皇)的事是神話傳說,所以司馬遷就從“五帝”開始寫起。(“五帝”就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黃帝為“五帝”之首。)
(1)黃帝是九天玄女和玄龍大帝的兒子,第二代人祖和中天中央天帝。
一天晚上,有熊國君少典之王后附室,見一道電光環(huán)繞北斗樞星旋九轉后掉落下來,入了自懷,從此感應而孕,懷胎二十四個月后生下一小兒,卻是四張面相,把附室和周圍的人嚇了一跳。有的說大吉大利,有的說是妖孽,是不祥之兆,建議弄死,不管是兇是吉,她決心撫養(yǎng)成人。
這小兒一生下來顯得異常機靈,沒過幾天就開始說話了。到了十五歲時已經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后來,他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那時,世上戰(zhàn)亂頻繁,各部族之間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百姓的生活動蕩凄苦,迫切需要一個賢明能干的領導人來制止戰(zhàn)爭,安定社會。于是,軒轅征召士兵、訓練軍隊,平息了蚩尤部落的叛亂,收服了炎帝部落。因他發(fā)明了軒冕(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后引申為借指官位爵祿,國君或顯貴者),故稱之為軒轅,又因為軒轅做天子具有“士德”,《易經》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毕裢恋匾粯羽B(yǎng)育天下百姓萬物。土是黃色的,就稱作軒轅“黃帝”。
這樣中國父系社會的第二代始祖黃帝(第一代為伏羲),是玄龍大帝與九天玄女元身,附室生肉體凡身,最后黃帝封為第二代人祖和中天中央天帝。
(2)炎帝:是火神,神龍,下天南方天子,專管夏天。
炎帝也稱為神農氏,是華夏始祖之一。據(jù)說炎帝姓姜,“姜”字是“羌”(音姜)字的轉用。
在神話傳說中是這樣的:在宇宙天空,隨著一聲驚天霹靂,太陽女神九天玄女化作火鳳凰,又現(xiàn)出九天玄女正身。她發(fā)射萬道金光,從腹中現(xiàn)出一顆火球,冒著火焰。她將火球拋向云中,火球頓時變成一個怪異天神——牛頭、人身,看上去很壯偉。怪異神走上前,向九天玄女下跪叩拜:“九天元母在上,孩兒虔誠感謝締造之恩!”
玄女曰:“你是我從太陽中誕生出來的小太陽,今封你為火神、炎帝,其天職和使命是佐助中天之中央天帝黃帝,分管南方,充當農神,藥神(“茶”是炎帝嘗百草時發(fā)現(xiàn)的),教萬民耕種,除病,保生。為此,你就投身昆侖山西王母懷中出世吧!”
于是,在昆侖山下瑤池之畔的石室,西王母生下了一怪異嬰兒,牛頭人身,其肚皮還是透明的。隨之,西王母遂抱起炎帝,到南方安排投轉之事宜。
從此,炎帝在長期的觀察和總結的基礎上,確定了稻米、小麥、玉米、青稞、豌豆、大豆等作物的有益性和耕種方法。這樣,在炎帝的創(chuàng)造下,農業(yè)生產初步形成了。人們不會忘記炎帝的功勞,就把他稱作“神農”和“火的始祖神”。最后,九天玄女封炎帝為火神、神農、下天之南方大帝,專營夏天。
黃帝和炎帝,本是同胞兄弟,即他們的元身的生父是天上玄龍,他們的元身生母是九天的天鳳九天玄女。不過,他們的凡身的生母有別:黃帝的生母是附室,炎帝的生母是西王母。
按天意和他們的使命說,黃帝是中天的中央天帝,要雄霸中原,統(tǒng)一四方,精心治理,發(fā)展社會。炎帝是輔佐黃帝的,主營天之南方,當好火神、農神、醫(yī)神。炎帝初始比較守本分,忠實履行著自己的使命。但到后來滋生了驕心和野心、忘乎所以,與黃帝爭帝位,其結果炎帝被黃帝打敗,逃到南方。
(蚩尤:南方一位首領,神勇廣大,長相奇特〈人身牛蹄,銅頭鐵額,不食肉糧,而食沙石〉,有眾多部落都被打敗,一心想攻進中原,殺死黃帝,獨霸中原和四方。打得炎帝向黃帝求援,最終在九天玄女的助援之下,黃帝戰(zhàn)勝了蚩尤,收服炎帝,統(tǒng)一中華。)
昆侖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不外乎兩個原因:
其一:深度。九天玄女以其高度智慧創(chuàng)造了古易,創(chuàng)造了昆侖文化,而昆侖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天道陰陽平衡”的自然法則,也是宇宙發(fā)展規(guī)律,是天人一體的根本思想。沒有九天玄女,就沒有中華民族的文化思想,就沒有中華民族的文脈。一切中華文化都發(fā)源于九天玄女的古易。《易經》離不開“易”,而“易”意味著變化,代表著與時俱進。被奉為“三皇”之首的伏羲,是人類心智的先啟者,他一畫開天,發(fā)掘了人類思維理性的一面,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宇宙奧秘——太極?!断缔o》中說,宇宙由“太極”而出生?!笆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創(chuàng)立了“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圖,因而他被譽為“人類心智的始祖”,伏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本源。
隨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易”也與時俱進。到文王時,使“易”的內容更深化。文王通過對先天八卦的演變創(chuàng)立了后天八卦,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文王作辭,演周易”的著名銘句。二者之間的關系:既相互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先天八卦是基礎,后天八卦是發(fā)展。先天八卦重在表現(xiàn)對立;后天八卦重在表現(xiàn)更多的真實世界,結合了新的事象。
文王創(chuàng)立后天八卦后,周人對其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因此成為了《周易》一書。偉大的智圣——孔子,又對《周易》這本書作《十翼》進行解釋,始有了《易傳》的“陰陽”觀點,創(chuàng)造性的闡述和發(fā)揮,并提出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宇宙中存在著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同時,孔子最先提出“圣人”觀點,認為人應該居于中尉,是位于天地之間最重要的一極。而其中更加重要的則是“圣人”。“人皆可成為堯舜”的儒家觀點至今仍是炙熱的打開道德模范大門的警句。所以從縱深來看,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古易所創(chuàng)立的昆侖文化,不但不衰,而且向更全面、更先進、更深刻的方向發(fā)展,并與當代尖端科學理論和實踐相契合。它不僅提示人們:按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邏輯來說,天、地、人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天人相應的思想方法都是符合其文化理念和社會公理的,使人們明了中華文化的本質是天道文化,中華元祖九天玄女的古易是中華文化之源。
其二:廣度。昆侖文化在其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像勁風吹一樣,向湟水、黃河、長江流域以及西北、西南、東南等廣大地區(qū)迅速傳播開來,形成了江河源神話文化、中原神話文化、蓬萊神話文化、南岳神話文化、民族神話文化等。不斷的傳播、融合、吸收、容納了各種形式的文化,而且以昆侖文化為底蘊和主線。積極吸收了中國民間文化和民俗文化,使它們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等。因此,從性質上講,昆侖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天道文化,是歷史的折射,是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特殊映射。從產生時間上說,昆侖文化是遠古的文明,是中華文化的母體,是根源,其他文化皆為流和支。
六、昆侖文化與河湟“花兒”
那么昆侖神話與河湟“花兒”有著什么樣的聯(lián)系呢?這先要理解昆侖文化與河湟文化的關系。
河湟,當指黃河上游、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古稱“三河間”。這一地區(qū)自古以來多民族繁衍生息,眾多民族的先民耕牧于其間,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河湟文化。河湟文化是青海東部地區(qū)和甘肅西部與青海接壤地帶,歷代先民在一定的物質文明基礎之上的精神文明化的結晶,有其獨特的內涵及其特征。研究其內涵及其特征,使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相承繼,相統(tǒng)一,顯得十分重要。河湟文化是黃河流域四大傳統(tǒng)文化(即青甘地區(qū)的河湟文化;今寧夏、內蒙古地區(qū)的河套文化;今陜西、河南等地區(qū)的中原文化;今山東地區(qū)的齊魯文化)中的源頭文明化的重要標志,以河湟地區(qū)上世紀我國100項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的柳灣出土文物為例,當?shù)匕l(fā)掘出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等從新時期時代到青銅器時代的墓葬共1730座,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僅彩陶器近2萬件,這是其他地區(qū)所無可倫比的。彩陶紋飾圖案中的擬蛙紋亦作神人紋,反映了我國古代先民的人祖崇拜。蛙同娃,女媧摶土造人的古代神話傳說的最早形象化圖案。由此可以看出河湟文化與昆侖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河湟地區(qū)曾有過對文化做出創(chuàng)建的歷史的民族,諸如戎人、羌人、氐人,鮮卑、小月氏、韃靼、吐谷渾、吐蕃等,這些古代民族不僅從事高寒畜牧業(yè),也從事農業(yè)、手工業(yè),積極發(fā)展與周邊民族之間的商業(yè)和文化交流。
羌族是中華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群體,他們最早在甘青之交的黃河上游及渭水上游一帶繁衍生息。后來他們向四方遷徙,與周圍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漸形成新的族群。其中有一支向東遷,首先進入文明社會,形成炎帝族和黃帝族;一支向西南遷移,后來形成了吐蕃、蘇毗、羊同及域外諸羌;還有一支則仍留居發(fā)祥地——甘青高原。由于自然條件艱苦,這一支發(fā)展緩慢,從而形成諸羌。這也與昆侖神話中華夏的發(fā)源不謀而合,可以說氐羌氏就是昆侖神話中的遠古諸神。因此,河湟地區(qū)是華夏文化的最主要的發(fā)源地之一,更說明河湟文化與昆侖文化(昆侖神話)有著密切的關系。
河湟文化是草原文化走廊與農耕文化走廊文化薈萃之地的瑰寶。我國北方各民族先民依托所生存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亦耕則耕,亦牧則牧,很多地區(qū)耕牧相間,農牧業(yè)生產相得益彰。以鮮卑人為例,其部族在今東北遼寧地區(qū)就曾從事農牧業(yè),后來人畜繁衍,鮮卑諸部從東北逐漸進入漠北高原,在陰山隴山腳下放牧,一部分游牧到祁連山北麓,有的翻越祁連山進入青藏高原,乃至川西北;青海歷史上的吐谷渾人以畜牧業(yè)為主,兼及農業(yè);而南涼國屬民則以農業(yè)為主,兼及牧業(yè);青海東部地區(qū)的幾個世居民族,從原先的畜牧業(yè)轉入農業(yè)者,不乏其例,如土族、東部藏族都是這樣。所以河湟民間傳播很廣的山歌“少年”,就具備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文化的雙重性。
在河湟地區(qū),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間的交往十分頻繁,形成了河湟文化內涵的多元性。有許多文化現(xiàn)象并非某一個民族所獨有,如自古以來的羊圖騰崇拜,至今農牧業(yè)區(qū)多民族所共有,這種習俗與古“羌人事奉羱羝”即盤羊的習俗一脈相承。筆者曾聞“西寧的賦子,蘭州的鼓子”民諺。“西寧的賦子”是平弦坐唱藝術的主調,幽雅宛轉而又悠遠,給人以余音繞梁之感。平弦坐唱藝術還有“十八雜腔”之說,唱調多以歷史典故為主,是曲型的農耕文化的產物。蘭州鼓子詞的演唱,那音調蒼涼而悲壯,深沉而高亢,顯然有著北方大漠草原文化的風韻。西寧和蘭州,可謂我國西部相距最近的兩座省城,從蘭州北去,便是草原文化走廊之地;從西寧東去,便是農耕文化走廊之地。賦子詞與鼓子詞,就在時代的演進中保留了下來,不就是河湟文化的代表作嗎?
而西北民族民間文學中具有代表性的河湟“花兒”在河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河湟“花兒”是流行于我國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等四省區(qū)多個民族中的一種民歌。它有著獨特的歌詞格律和音樂旋律,作品浩繁,曲調豐富,文學藝術價值很高。她是我國民間文學中的一枝秀麗多姿、豐彩閃爍的“花兒”,特別是在西北民族民間文學中,顯得尤為鮮艷奪目,香氣迷人,具有不可輕視的重要地位。
從流行地區(qū)看,甘、青、寧三省區(qū)農業(yè)區(qū)的絕大部分地區(qū),覆蓋面積縱橫廣袤,達幾十萬平方公里,這在中外其他民歌種類中是極少見的。其他的民歌往往只局限于某一個具有相同特征的小地區(qū),而“花兒”(主要是河湟“花兒”)就突破了這一小地區(qū)(如河湟或青海)的限制,既流行于黃土高原,也悠揚在青藏高原,甚至傳唱于天山南北,地域上要比其他種類的民歌廣大得多。
從流行民族看,其他民歌一般只流傳于某一個民族中間。即使有超出的,也一般是兩三個民族唱一種歌,而且有一些前提條件,如這兩三個民族的宗教信仰或者語言文字是一致的,他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小地區(qū)內等。但是,花兒就打破了這一點,她流行于回、漢、土、撒拉、東鄉(xiāng)、保安、裕固(部分)、藏(部分)等九個民族中間,而且這些民族的宗教信仰和語言不是一致的。他們信奉的宗教不同,文化心理結構上也就有著諸多差異。同時,漢、撒拉、土、裕固、藏等民族還有自己的語言,有的民族甚至擁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他們卻基本上用漢語唱“花兒”,并且都喜歡唱。在這點上,也不是其他民歌所能相比的。
從歌詞看,漢族以及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其他民歌的篇章結構、句子節(jié)奏、韻律等都與漢族傳統(tǒng)的詩歌基本相似或一樣,尤其是其他用漢語演唱的民歌更沒有什么特殊之處,一般都是單字尾構成的五、七言句式,押韻上多為通韻和間韻這兩種最常見的形式,缺乏變化。而“花兒”特別是河湟“花兒”的整體結構、句子節(jié)奏、韻律都是很別致獨特的。以漢族為主體的河湟地區(qū)的各民族,將漢魏賦的形式和韻律,加以精煉、簡化,以景喻人,以景起興,直指所懷,表情達意,易記易懂。在古今民族中是找不到相同的例子?!盎▋骸碧厥獾乃囆g性由此可見一斑。
從曲調看,河湟“花兒”既不同于藏、土、撒拉等民族的其他民歌,也不同于中原漢族的一般民歌,而是有它自己與壯闊宏偉、富饒壯麗的西北山河,勤勞勇敢、群眾雜居的西北各民族精神風貌相諧調的旋律,同時又不單調刻板,而是豐富多彩,五彩繽紛,有著非常豐富的曲令,僅河湟花兒的“令”(調兒)就多達二百余種。這樣既有獨特的旋律又有豐富的曲調的山歌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
從反映的內容看,“花兒”是一種以情歌為主的民歌,她對男女愛情、婚姻的各個細微的方面都有著精彩的描繪歌詠。此外,“花兒”中還有反映歷史事件以及現(xiàn)實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內容。至于“花兒”起興句所涉及到的知識面更是極其廣泛,天文地理、歷史事件、神話傳說、民族人物、奇風異俗、社會宗教、草木蟲鳥、三教九流、五花八門,幾乎無所不有,無所不包。許英國先生曾對河湟“花兒”起興句所涉及的知識范圍做過羅列分析,舉出了五十個方面。所以完全可以這樣說,“花兒”是一部西北的“百科全書”。
由此可見,河湟“花兒”是以昆侖文化為底蘊,并與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民間藝術形式。
現(xiàn)在對河湟地區(qū)的昆侖兒女最大的難題是:對昆侖神話認識不足,更談不上深刻理解。宣傳力度不夠,渠道不暢通,造成在河湟“花兒”中對神話傳唱內容不廣泛,神話“花兒”創(chuàng)作缺乏原動力。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九天玄女”是誰,而對西王母、盤古王、女媧、伏羲(玄龍)、媽祖等英雄事跡知之甚少。筆者翻閱所有“花兒”版本,幾乎看不到以“九天玄女”為內容的“花兒”詞句,這對于認識、宣傳、理解“昆侖神話”和昆侖文化,是個很大的缺失。因此,對河湟“花兒”中極其重要內容——“敬天法祖,天道為本,中庸和諧,文化律國”的“天地人和”,“天道陰陽平衡”的哲理,必須加強學習,加深認識,發(fā)揚光大。才能使河湟花兒的內容更完整、更充實。
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法祖”,首先必須有正確“認祖”。只有正確“認祖”,才能“敬天法祖”。
試想,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或不想知道自己的父母、祖父,或元祖,是多么尷尬;對于一個民族來說,祖先的存在是這個民族最大的福祉和驕傲。如果說,一個民族沒有了祖先,這又是何等悲慘和絕望!對此,我對中華民族的祖先作一簡單敘述:
中華民族,本來是一個英雄種族的后裔,是出自一種古老的英雄傳統(tǒng)。
“中國”、“中華”之名是如何得來的?“中華”得名于“日華”即稱謂“重華”、“神華”。就是說東方種族是龍鳳傳人(口頭上講伏羲〈玄龍〉和女媧〈九天玄女〉戀愛故事),其民族母親就是龍、鳳、日三聚體的太陽女神九天玄女?!皾h”字得名于天漢?!缎⊙拧ご髺|》:“維天有漢”,“天河謂之天河”?!钝拧罚骸八谔鞛闈h”?!稄V志》:“天漢曰銀漢”,又曰“銀漢,亦曰天漢”。由此可知,“中華”民族得名源于重華、太陽?!按鬂h”得名源于天漢,即銀河。溯本尋源,“中華”、“大漢”的血脈之根原來在宇宙、太陽、龍鳳上面。怪道人們把中華大地稱作“神州”、“天朝”;怪道人們向往天國,盼望著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時,乘著宇宙飛船回歸“故鄉(xiāng)”,不僅把地球上的家園建設好,享受人間天倫之樂,而且把天上的那個“家園”也建設好。
任何具有自己文化體系的民族都擁有自己的“祖譜”,印度如此、希臘如此等,難道中華民族沒有自己的“祖譜”嗎?有!就是不為人知或少為人知的中華民族的元祖九天玄女(女媧)、西王母、伏羲(玄龍)、黃帝、炎帝等一系列祖先的存在。
對“敬天法祖”等有了一定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對“昆侖文化”的信仰信心。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信仰是何等的失落,至少要有起碼的文化信仰,信仰是一個民族靠得住的心理基礎,也是一個人做人的精神基礎。失去了信仰,就沒有精神天梯,沒有精神皈依,沒有心理支點。如果一個人連父母也不信仰,連祖宗也不信仰,連自己民族的元祖和祖先也不信仰,那么這樣的人多么尷尬、可悲,這樣的人只能是“化外之人”。
中華文化的完整的概念是什么?就是承認中華文化是由昆侖文化、儒學、道學、佛學等部分組成,這是主體,這是源,而其他文化現(xiàn)象皆為流,他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大系。至此,提高對昆侖文化的信仰,就是對祖國的崇拜和熱愛,就是對大地母親的崇拜和熱愛,就是對祖國民族精神的崇拜和熱愛。人們常說,長江、黃河、瀾滄江是母親河,那么母親的母親是誰呢?就是高聳云天、屹立青藏,脈通山川,包容萬千的巍巍昆侖,它不但是養(yǎng)育了青藏高原上的萬物生靈,也使長江、黃河、瀾滄江兩岸萬物生靈欣欣向榮。試想,如果沒有生態(tài)完好的昆侖神山,長江、黃河、瀾滄江還會有嗎?中華大地會如此嗎?如果沒有青海湖及其周圍的大小湖泊,昆侖山還會有地下之水源嗎?還會有萬泉長流嗎?幾千年來,昆侖山就是這樣滋潤、養(yǎng)育著中華生靈大地,它的功勞比天高、比海深。它是大自然賜于的神山,它的變化萬千,奧妙莫測,就是以彰顯其神力。我們以“神話”形式來贊頌母親圣山,用“敬天法祖”的歌喉來歌頌掌管天庭的“九天玄女”,難道會過分嗎?還能當成“宗教”“迷信”來看待嗎?愿河湟“花兒”歌手們,放開你們的喉嚨,盡情歌唱吧,歌唱我們英雄的祖先“九天玄女”“西王母”,歌頌黃帝、炎帝的豐功偉績吧!有了他們,我們就有了根,我們就有了今天和明天,愿“河湟花兒”的創(chuàng)作者們,志高致遠,才出“八斗”,寫出美好動人的歌詞,時不我待,讓“河湟花兒”溶入昆侖文化的大懷抱里茁壯成長吧!
最后,我們共同吟唱“仙霧繚繞的昆侖山”作為結束。
仙霧繚繞的昆侖山,有神仙,西王母的神話嘛不完;阿哥倆瀚海里浪一轉,眼窩寬,活像是蟠桃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