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帥
[摘要]宋代為方便對皇子的管理建立了一套相應(yīng)的賜名、冠禮與出閣制度。宋代皇子誕生時,皇帝都會隆重慶祝,賜予臣下“浴兒包子”,獎賞孕育皇子的妃嬪?;首诱Q生后,宋代皇帝還要遣官告于太廟、天地、社稷、諸陵,以告慰祖宗:大宋天下,后繼有人。宋代皇子一般“百晬命名”受封。宋代皇帝很重視家族的昭穆順序,宋太祖規(guī)定了排行字,以便子孫后代區(qū)別昭穆,同時還十分注意避諱皇帝或皇太子的名諱。宋真宗時期開始給皇子賜單名,此后,宋代皇子均以單字為名,且基本都以同一偏旁的字為皇子賜名。宋代皇子冠禮始于宋真宗時期,但僅是個別現(xiàn)象;宋徽宗時期是冠禮的復(fù)蘇時期,皇子基本都行冠禮;北宋滅亡后,皇子冠禮再度廢弛;南宋僅宋理宗時期對皇子行冠禮??梢娝未鷮首有泄诙Y并不重視,是否行冠禮主要取決于皇帝的意愿。相比于并未形成定制的冠禮制度,宋代更注重實行皇子出閣制度。出閣后皇子具備出就外第、開府置屬和出班外廷三種權(quán)利。出就外第是對皇子的一種限制管理,但是往往因各種原因已出閣的皇子會推遲搬出禁宮的時間;開府置屬和出班外廷是皇子參政議政權(quán)利的體現(xiàn)。然而,開府置屬雖給皇子配置了官屬,但官屬的教育訓導功能大于政治輔佐功能,出班外廷則側(cè)重于奉朝請,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參政議政。
[關(guān)鍵詞]宋代;皇子;賜名;冠禮;出閣
[中圖分類號]K244[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1.017
皇子是宋代皇族中的重要群體,了解與之相關(guān)的制度對深化宋代歷史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宋代皇子賜名、冠禮與出閣制度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學界雖對此有相關(guān)的研究成果,但大多集中于宋代皇子賜名制度的研究,且多是宋代宗室研究成果的附帶品。例如,何兆泉[1]認為,北宋前期出生的皇子皇孫雖然按照一定字號賜名,但執(zhí)行并不十分嚴格,有時比較隨意,文章著重寫宗室聯(lián)名呈報制度的形成過程,對于皇子賜名的具體情況沒有進行詳細論述;晁根池[2]認為,宋代近屬宗室子弟出生后,一律賜名授官,但其賜名要根據(jù)血緣關(guān)系的遠近而定,皇子出生三月即賜名授官。本文擬就宋代皇子賜名、冠禮與出閣制度進行一些探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皇子誕生和賜名
1.皇子誕生
宋代共存續(xù)319年,先后經(jīng)歷18位皇帝的統(tǒng)治,但皇子僅有107位[3]。唐代雖只存續(xù)290年,21位皇帝卻先后生育了221位皇子[4]。與唐代相比,宋代皇子人數(shù)少了104人。正是因為皇子少,每當有皇子降生時皇帝的喜悅自然不言而喻。當有皇子、公主誕生時,皇帝都會隆重慶祝,賜予臣下“浴兒包子”:“包子者,皆金銀大小錢、金粟、涂金果、犀玉錢、犀玉方勝之屬”[5](P61)?!鞍印敝杏薪疸y珠寶,有時會秘密賜予個別大臣包子,別的大臣不可得。密賜者所得為金合,多達二三百兩,“中貯犀玉帶或珍珠瑰寶”[5](P61),但是這種賞賜遭到大臣的反對。如知諫院王素認為,邊疆還有辛苦守衛(wèi)的戰(zhàn)士,民間尚有溫飽不足的百姓,金帛沒有必要花費在慶?;首诱Q生上[6]。宋徽宗時,何執(zhí)中為相,“因力丐罷去密賜故事,上可之”[5](P62)。“浴兒包子”實際上就是皇帝賞賜給臣下的銀錢封包。有時皇子生日時,皇帝也會賜給大臣這樣的“包子”。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皇子生辰,宰臣以下稱賀,宋真宗非常高興,賜給大臣們以金珠為餡兒的包子[7]。不僅皇子誕生與皇子生辰時有賞賜,皇子誕生前妃嬪也會母憑子貴獲得許多賞賜。南宋時期,凡皇子、公主臨產(chǎn)前三個月,有孕妃嬪即可在內(nèi)藏庫支領(lǐng)例56種賜物。其中,羅200匹,絹4 674余匹,金24余兩,銀 4 440 兩等[8]。無論是皇子還是公主,僅依例開支就在10 000貫以上。未減之前應(yīng)該更多,而例外賞賜尚未計算在內(nèi)[9]。皇子誕生表明江山后繼有人,皇帝通常會厚賞嬪妃、皇子和大臣以示慶祝。
皇子誕生后,宋代皇帝還要遣官告于太廟、天地、社稷及諸陵,以告慰祖宗:大宋天下,后繼有人。如宋神宗時,因皇第六子生,派魏國公宗諤告于太廟,又遣官告天地、社稷、諸陵[10](P6831)。有時為了給皇子積福,皇帝還會下旨降德音。宋代因皇子誕生而降德音始于宋哲宗時期。元符二年(1099年),皇長子趙誕出生,宋哲宗下旨“降天下死囚,流以下釋之”[10](P12215);慶元二年(1196年),嫡長子趙挺誕生,宋光宗下旨降德音[11]。此后宋寧宗、宋度宗都先后為慶?;首诱Q生而降德音[12]。
2.皇子賜名
宋代皇子一般“百晬命名”受封?!鞍贂崱奔葱赫Q生滿百日舉行賀宴,皇子一般百天時賜名受封,最晚到滿周歲時賜名[13],未及賜名就夭折者,追封時賜名。宋代皇帝很重視家族的昭穆順序,宋太祖頒布的《宋太祖御制玉牒序》中就曾提到:“惟弟晉王光義、秦王光美,鼎分三派;每派各分玉牒十四字,以別源流,以示子孫。雖疏遠亦知昭穆,不失次序。吾以一人之身,務(wù)同我心,千萬之世,如同一世?!盵14]為了防止重蹈周朝“子孫相攻,甚如仇讎”的覆轍,宋太祖規(guī)定了排行字,以便子孫后代區(qū)別昭穆[15]。然而,“國朝宗屬本未定聯(lián)名之制,藝祖友悌因心,凡宣祖本支之在子行者,皆冠‘德字,賜名授爵,俱無等差”[16](P1)??梢?,昭穆順序并未在宋太祖時期體現(xiàn)出來,宋太祖諸子、趙光義諸子,以及趙廷美諸子都是“德”字輩。宋太祖為表對趙光義、趙廷美子女一視同仁,下旨令趙光義、趙廷美的子女也稱皇子、皇女。宋太宗即位之初仍令宋太祖和趙廷美子女稱皇子、皇女。但是,宋太宗此舉并非出自真心,只是故作姿態(tài)而已。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宋太宗為五子改名:趙德崇改名趙元佐,趙德明改名趙元祐,趙德昌改名趙元休,趙德嚴改名趙元雋,趙德和改名趙元杰,并封王、加同平章事。這可以使宋太宗諸子之名排行字與宋太祖、趙廷美之子有所區(qū)別,“以別大統(tǒng)”[16](P1)。這樣,昭穆順序通過皇子與宗室近屬之名不聯(lián)字而區(qū)別開來。
除了將皇子之名與宗室近屬之系區(qū)別以外,宋代還主張“御名不聯(lián)字”,即皇帝之名不與同輩兄弟姓名聯(lián)字。宋太祖稱帝后,宋太宗和魏王皆改名。宋太宗即位后,魏王光美又改名為廷美[17](P2666)。宋太宗諸子之名也是聯(lián)字,所以為彰顯皇太子的優(yōu)越地位,以及避免將來即位后出現(xiàn)“御名聯(lián)字”的現(xiàn)象,“去聯(lián)文尊王統(tǒng),所以辨名分示等威也。”宋真宗被立為太子后用單名,賜名恒,“而太支八主舊字為行不復(fù)改”。宋仁宗和宋英宗在未被立為皇太子時名字都是二字,“及正承祧之名,則皆改焉。圣謨昭昭考可而見”[16](P5-6)??梢姡未谧⒁庹涯马樞虻耐瑫r還十分注意避諱皇帝或皇太子的名諱,以體現(xiàn)其尊貴的地位。
宋真宗時期開始給皇子賜單名,并且名字以“礻”為偏旁,但是并不規(guī)范。如宋仁宗最初的名字是趙受益,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時才改名為趙禎[10](P2122)。宋仁宗早亡諸子的姓名大多是宋徽宗時追賜的[17](P2708)。宋英宗諸子最初的名字也是2個字,在宋英宗即位后才改為單字。嘉祐八年(1063年),宋英宗即位后將皇子仲雰(針)改名為頊即宋神宗,仲糾改為顥,仲恪改為頵[10](P4827)。此后,皇子均以單字為名,每代皇帝一般都以同一偏旁的字為皇子賜名。如宋仁宗諸子之名均以“日”字為旁,宋英宗諸子之名用“頁”字旁,宋神宗諸子之名用“亻” 字旁,宋哲宗諸子之名用“艸” 字旁,宋徽宗諸子之名用“木” 字旁,宋欽宗諸子之名用“讠”字旁,宋光宗諸子之名用“扌” 字旁,宋寧宗諸子之名用“土” 字旁,宋理宗諸子之名用“纟” 字旁,宋度宗諸子之名用“日”字旁。[18]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皇帝在為收養(yǎng)的皇子賜名時,除了宋仁宗在給趙曙賜名時也遵循以同一偏旁的字為皇子賜名這一規(guī)律外,宋高宗、宋寧宗和宋理宗均未遵循這一規(guī)律。具體原因史料并未記載,筆者推測之所以沒有像皇帝親子那樣賜名,是為了區(qū)別親生皇子與收養(yǎng)皇子。
二、皇子冠禮
冠禮也稱成年禮,是中國古代男子跨入成年人行列的加冠禮儀。冠禮起源于原始社會,正式使用于周代,發(fā)展于漢代,經(jīng)過漢代以后數(shù)百年的沖擊,冠禮呈衰弱之勢。上古貴族男子都要行冠禮,被認作是“禮之始”[19]。隋唐恢復(fù)了漢家禮儀,唐天子、皇太子、親王、品官等都舉行不同等級的冠禮。不過,實行的并不是很多。
1.皇子冠禮概況
佛教文化的發(fā)展對宋代社會產(chǎn)生了強烈的沖擊,五禮(吉、兇、軍、賓、嘉)衰落,因此冠禮在宋初 “草昧未能行”[5](P23)。宋代的一些士大夫?qū)Υ松類和唇^,主張要在全社會復(fù)興冠、婚、喪、祭等禮儀,弘揚儒家文化傳統(tǒng)。司馬光認為:“冠禮之廢久矣。近世以來,人情尤為輕薄,生子猶飲乳。巳加巾帽,有官者或為之制公服而弄之。過十歲猶總角者蓋鮮矣。彼責以四者之行,豈能知之?故往往自幼至長,愚馬矣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盵20]他認為,廢除冠禮使得人情輕薄,從小到大不知成人之道,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關(guān)于宋代皇子冠禮的記載,最早始于宋真宗時期,“皇太子冠儀,常行于大中祥符之八年”[17](P2725)。宋真宗中年時,身體抱恙在西林園即太清樓養(yǎng)病,他打算“委政于皇太子,加冠監(jiān)國”,由王曾輔佐其處理政務(wù)。御史中丞王臻[21]聽聞此消息后上疏說:
臣聞欲行皇子冠,《左傳異議》曰:“以星終為年紀,十二而一周,于天道備?!彼匀司脊冢?,弁也,行之于廟。漢已還,間有即位而冠者,皆出于不得已也,故改其名為加元服,皆漢儒因事旋講,實非古也?!豆诹x》云:“冠者,禮之始也,王教之本?!苯窕首游闯?,俾冠而臨國,冠道未成,不冠而監(jiān),豈可以童子之道理焉?唐景云二年,睿宗欲以皇太子監(jiān)國,召三品以上官建議,群臣莫敢對者。臣竊謂茲事體重,陛下春秋未高,伏望陛下念萬國調(diào)順氣劑,存真納和,不必過計,社稷萬靈,扶擁圣履。
王臻認為,皇子還未長大成人,如果讓他“冠而臨國”,則“冠道未成”,如果不施行冠禮就監(jiān)國,則“豈可以童子之道理”。由于這段史料沒有記載具體的時間,所以無法直接知道皇太子的具體年齡。《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記載,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皇子加冠禮”[10](P1958)。也就是說,皇太子加冠禮時年僅6歲,那么王臻上疏時皇太子應(yīng)該不超過6歲,然而“人君十二始冠”,所以王臻認為此時讓皇太子加冠監(jiān)國實為不妥,“不冠而監(jiān)”更為不妥。不管王臻怎樣反對,宋真宗還是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讓年僅6歲的皇太子完成了冠禮。其實,對于帝王而言,冠禮具有特殊的意義。周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在位之王去世,嫡長子無論年長或年幼都可以即位,但若未成年行冠禮則不可親政。周成王幼年繼武王之位,但周公攝政直至其成年[22](P132)。嬴政年少繼承王位,“委事大臣”,也是直到行冠禮后方才親政[22]。從天子至士庶,冠禮都是成人的標志。此時的宋真宗已經(jīng)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他堅持要給年僅6歲的皇太子加冠,實際上是想早點給予其監(jiān)國的權(quán)力。
宋徽宗時期可以說是皇子冠禮的復(fù)蘇時期?!肮诙Y肇于古,國初草昧未能行,因循至政和講之焉。”[5](P59)宋徽宗對冠禮十分重視,認為,“禮當追述三代之意,適今之宜,《開元禮》不足為法”[23],因此親制《冠禮沿革》11卷,“命儀禮局仿以編次”[17](P2725),“降議禮局載《五禮新儀》之首,至是舉而行之,千載墜典,煥然一新”[24](P54)。他不僅在理論上重視冠禮,而且在實踐上也注意冠禮的施行。宋徽宗時期第一個施行冠禮的是皇長子趙桓。政和四年(1114年)二月十二日,宋徽宗下詔曰:“冠者禮之始,所以加有成,諭其志也,故圣王重焉。朕顧讠是天之明命,用懌于先王,罔敢怠遑。永為萬事之統(tǒng)莫大于禮制以善俗為。冠之廢久矣!眷予元子,孝友肅恭,出就外傅,既克邁于成德,以嫡以年,咸加厥服,式協(xié)禮經(jīng)。是用求日之吉,正纟麗于朝。豈惟敷時內(nèi)治,假我有家,作民孚先,實惟萬邦之慶,顧不偉歟!格爾有眾,其祗予猷告惟休?;书L子桓以二月二十七日于文德殿行冠禮?!盵24](P53-54)當時趙桓還未入主東宮,以皇長子行冠禮,“于是天子御文德殿,百僚在位,命官行三加禮畢,當命字,儀典甚盛。是日,方樂作行事,而日為之重輪也”[5](P23)。在此之前,諸王加冠只在“宮中行世俗之禮,謂之‘上頭而已”[5](P23)。政和五年(1115年)三月八日,皇子趙楷也在文德殿完成了冠禮。從宋欽宗開始天子諸子于外庭施行冠禮[24](P54)。不管“千載墜典”是否真的煥然一新,宋徽宗時期對冠禮的施行和重視,的確對宋代冠禮復(fù)興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此后直到宋理宗時期,史料中才再次出現(xiàn)皇子冠禮的記載。寶祐二年(1254年)九月,宋理宗下詔令皇子忠王即宋度宗施行冠禮,并令相關(guān)司屬討論典故。同年十月,詔:“皇子忠王冠禮,以徐清叟為賓,師珍主之?!笔辉拢首又彝跽皆谖牡碌钚泄诙Y,賜字邦壽。[25]之后,宋代再未有皇子行過冠禮。
總之,宋代皇子冠禮雖始于宋真宗時期,但僅是個別現(xiàn)象。宋徽宗時期是冠禮的復(fù)蘇時期,皇子基本都行冠禮。北宋滅亡后,皇子冠禮再度廢弛。南宋僅在宋理宗時期皇子行冠禮??梢姡未鷮首庸诙Y施行并不重視,是否行冠禮主要取決于皇帝的意愿。
2.皇子冠禮程序
冠禮之前加冠的皇子需要奏告天地、宗廟、社稷、諸陵、宮觀。行冠禮時,“從臣詣景靈宮奏告天地、祖宗”[25](P2316)。由太史局選好吉日,太常寺參考舊禮,官吏置辦冠禮需要的相關(guān)儀物,在文德殿舉行皇子冠禮[24](P54)。
冠禮當天,文武百官按上朝次序站立,禮直官、通事舍人、太常博士引掌冠、贊冠者就位。一般情況下,以太常卿掌冠,以閣門官贊冠[26](P225)。然后皇子依照古禮“三進”:一進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旒冕。[19]“三進”之后,皇子到大殿旁邊的東房,換上朝服就位。禮直官等引掌冠者至皇子位并宣讀:“歲日云吉,威儀孔時,昭告厥字,君子攸宜,順爾成德,永言保之。奉敕字某”[26](P227)。禮直官宣讀的這段內(nèi)容是賜予皇子的表字。古代男子在冠禮之前只有一個名,冠禮之后則要取一個表字。表字一方面表示了長輩的期望,另一方面表示其已經(jīng)長大成人。如宋高宗16歲舉行冠禮時,取字德基[17](P439)。取表字是冠禮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宋代皇子表字可考者甚少,《宋史》中記載表字的皇子僅有10人,但并沒有記載這10人是否都施行了冠禮[17](P8676-8731)。
與唐朝的情況類似,宋代雖然禮書上還在繼續(xù)修冠禮,但除了宋真宗、宋徽宗和宋理宗為皇子行冠禮外,現(xiàn)實中冠禮仍然不受重視,皇子行冠禮并未形成定制。如宋英宗時蔡襄論道:“冠昏喪葬,禮之大者。冠禮今不復(fù)議?!盵27]曾鞏也指出:“古之人重冠,于冠重字,字則亦未可忽也。今冠禮廢,字亦非其時,古禮之不行甚矣。”[28]蘇轍則說:“今夫冠禮,所以養(yǎng)人之始,而歸之正也”“今皆廢而不立”[29]。宋代皇室中冠禮都已被疏忽至此,民間冠禮廢弛的狀況更可想而知。
三、皇子出閣
出閣是指皇子出就封地。與冠禮類似,出閣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長大成人,只不過冠禮側(cè)重于禮俗方面,出閣則側(cè)重于政治方面,標志著皇子具有了某些政治權(quán)利。本文將先介紹宋代皇子出閣的一般情況,然后從出就外第、開府置屬和出班外廷三個方面論述皇子出閣后的三種權(quán)利。
1.皇子出閣的一般情況
皇子幼時養(yǎng)育于宮中,成人后從宮中遷出獨立居住,稱為出閣。唐代前期一般諸王在16歲以前就要出閣。皇子出閣時需皇帝正式頒布詔令,舉行儀式,出閣后即可實任或遙領(lǐng)朝廷官職。諸王出閣后相當于外朝臣子,可參加皇帝朝會,但不蒙皇帝召見,不得擅自入宮??梢?,皇子一旦出閣,與宮內(nèi)即相隔,與群臣同列。唐代前期諸王出閣的程序是:封王,賜府第,開府置官,擁有自己的儀仗。[30]當然也有皇子成年后暫不出閣者,此多因皇帝寵愛之故。但皇子不出閣的另一重要原因,則是因為宮廷中的權(quán)力斗爭。現(xiàn)根據(jù)《宋史》《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等史料記載,宋代皇子出閣情況見表1。
根據(jù)表1可知,宋代皇子一般是12~17歲時出閣,當然也有特例。如宋真宗中年,深感身體大不如前,為防萬一,讓年僅6歲的皇子裹頭出閣,這樣如果宋真宗有什么不測,皇子可以在大臣的輔佐下監(jiān)國[21]。相比對冠禮的忽視,宋代皇帝對皇子出閣相當重視。與唐代相同,宋代皇子出閣時,需皇帝正式頒布詔令,舉行儀式,昭告天下,以示皇子已經(jīng)長大成人。皇子出閣后同于外朝臣子,可參加皇帝朝會,要出就外第、開府置屬、出班外廷。如宋哲宗時,宰臣章惇等人根據(jù)紹圣二年(1095年)三省札子建議皇弟大寧郡王和遂寧郡王出就外第、開府置屬、出班外廷,于是宋哲宗同意大寧郡王和遂寧郡王所請,下旨令其出就外第[10](P11748)。出就外第、開府置屬和出班外廷是皇子出閣后具有的三種政治權(quán)利。出就外第是指搬離禁宮到自己的府邸居住,開府置屬是指設(shè)置僚屬,出班外廷則代表皇子可以參加朝會??傊?,宋代皇子一般在12~17歲出閣,特殊情況下皇子也可以提前出閣,出閣不僅標志著皇子已經(jīng)成年,還標志著皇子具備了一些政治權(quán)利。因此出閣不僅有禮俗意義,還有政治意義。
2.皇子出閣后的三種權(quán)利
(1)出就外第
宋神宗時期,“宮宅居住成為北宋宗室近親居住的基本方式,其后每代皇帝之子均建宮宅以住”[2]?;首映鲩w后,均在宮外建造宮宅集中居住。政和七年(1117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詔:“蕃衍北宅罷修,已修者逐局拘收,未修者近已遷移民舍,依舊給還。將來皇子出閣日,可于十位內(nèi)居止,不須創(chuàng)建府第。平陽郡王可以與祁王同居,南康郡王可以與康王同居,鄆國公可以與景王同居,韓國公可以與濟王同居,建安郡王可以與已廢擷景西園嘉國公同居。余三人尚襁褓,第八位便可以三人同居,溫國公可以與沂王同居。”[24](P55-56)這說明宋徽宗諸子出閣后集中居住于蕃衍宅,并且兩兩同住。雖然同住于蕃衍宅,但諸皇子的府邸條件并不完全相同,奢華程度與其受寵程度成正比。“政和間,太上諸皇子日長大,宜就外第。于是擇景龍門外地辟以建諸邸,時鄆王有盛愛,故宦者童貫主之。視諸王所居,侈大為最,乃中為通衢,東西列諸位,則又共為一大門,錫名曰‘蕃衍宅”[5](P2)。鄆王趙楷不但因受寵而得以
居住最奢華的房子,還破例“出入禁省,不復(fù)限朝暮”,并且“于外第作飛橋復(fù)道以通往來”[17](P8725),不僅府邸奢華而且還不限出入禁宮的時間,設(shè)置專道令其往來,鄆王趙楷受寵程度可見一斑。
南宋時,由于皇嗣不興,近親宗室稀少,宮宅居住制度名存實亡,宋光宗以后,更不賜宅名,近親宗室僅建府第居住[2]。關(guān)于宋代皇子出就外第的情況,李心傳曾作過概括:“東都故事,宗室子皆筑大室聚居之。太祖、太宗九王后曰睦親,秦王后曰廣親,英宗二王曰親賢,神宗五王曰棣華,徽宗諸王曰蕃衍。渡江后,宗子始散居邵邑,惟親賢子孫為近屬,則聚居之。孝宗子四人,邵悼肅王無后,莊文太子、魏惠憲王早薨。莊文之妃,惠憲之夫人,皆別居賜第。”[37](P78-79)紹熙時,宋光宗皇子趙擴封嘉王,本欲“以所籍富民裴氏之居為府第”,但是大臣以為“非宜,乃改筑”[31](P78-79)。南渡之后,因皇帝子嗣稀少不再賜予宅名。
北宋時,皇子府邸的建造由將作監(jiān)負責。如紹圣三年(1094年)二月二十二日,“將作監(jiān)上修建皇弟遂寧、大寧郡王等五位外第地圖”[32]。南宋時皇子府邸的建造由臨安府、轉(zhuǎn)運司負責。如宋理宗時,皇子忠王行完冠禮后將出閣,宋理宗命臨安府、轉(zhuǎn)運司“于閣中修蓋位次一所,庶幾密邇于宮庭,可以問安而視膳”[25](P2318)。如果皇子出閣時自己的府邸還未完工,也有可能“權(quán)就東宮”[10](P11750)。有時候皇子雖已出閣,但并未搬出禁中到自己的宮外府邸居住。如政和七年(1117年)八月二十日,嘉王趙楷言:“近兩具札子,乞就蕃衍外第居止,薦蒙降詔不允,即令居處春坊之側(cè),仍近禁庭,出入呵止,甚不遑安。況創(chuàng)修外邸已見就緒,伏望早付有司擇日施行?!蓖觊c九月十九日,嘉王趙楷出居外第。[24](P55)可見,皇子趙楷雖已出閣,但并未出居外第,仍然居住在太子東宮附近,離禁中很近,他覺得十分不便,因此再次上疏請求搬離禁庭。
宋英宗的兩個兒子趙顥和趙頵則是在出閣20年之后才出就外第。實際上,趙顥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已經(jīng)出閣,但是趙顥和趙頵二王并沒有按以往慣例從禁中搬出[17](P8720-8721)。熙寧七年(1069年),宋神宗下詔:“卿以介弟之親,日奉朝請,筑邸于內(nèi),時維便安,而愿同宗藩,出徙外第。朕上承先帝,順事兩宮。顧豈以子舍之嫌,而有間天倫之慶。往綏汝止,深體朕懷,所乞宜不允?!盵33](P184)然而皇帝已經(jīng)成年的兄弟常年居住在禁中會帶來諸多不便,于是二王屢屢上疏“乞建外第”。元豐六年(1083年)五月十五日,宋神宗下詔:“雍王顥、荊王頵乞建外第,十余年中,章數(shù)十上。入侍寶慈宮非便,數(shù)諭止之,而確然堅請不已,皇太后近亦屢以為言。宜依所乞,令學士院降詔宣諭,仍令有司度地以聞?!盵33](P59)這條詔令說得很清楚,十余年間,雍王趙顥、荊王趙頵雖然數(shù)次上疏“乞建外第”,但宋神宗“數(shù)諭止之”。宋神宗不同意二王搬出宮外主要是認為趙顥和趙頵搬出宮外,“有間天倫之慶”,而“居近禁嚴,以便朝謁,親親天性,理自當然” [33](P59)。宋神宗允許二王出閣之后仍然常年住在宮中,一方面體現(xiàn)兄弟友愛,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宋神宗對皇太后的一片孝心。元豐年間,在二王屢次上疏請求出就外第后,宋神宗雖然已經(jīng)降詔允許,但二王仍未真正搬出宮[24](P51)。然而禁中畢竟是帝王所居的宮苑,二王雖是宋神宗一母同胞的親弟兄,但長期住在禁中仍多有不便。秘書丞章辟光曾上疏建議岐王、嘉王出就外第,而朝論稱其“妄論離間,于義當誅”,宋神宗本將章辟光貶去嶺南,王安石以為“其言非過,依違不行”,最終將其降為衡州(今湖南衡陽)監(jiān)稅[34]。二王真正出就外第是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三月二十二日,三省言:“揚王顥、荊王頵奏乞遷外第,未蒙詔可。今雖名居外,而威顏咫尺,時奉朝謁,固與密邇宮禁無異。伏望早賜矜允?!辈痪?,學士院降詔允許二王遷居外第,命名二王外第為親賢宅[24](P51)。
根據(jù)以上論述可知,皇子出閣后原則上要出就外第,但也會因各種原因推遲,造成皇子出閣后推遲出就外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府邸修建尚未完成。如紹圣二年(1095年),申王趙佖、端王趙佶上奏宋哲宗:“臣等自忝竊恩榮,開國建府,讬局內(nèi)城,附居宮禁,一日必葺,三年于茲,以理則早合丐遷,論情則難于遽請。蓋陛下隆屬籍之愛,厚天倫之親,結(jié)戀既深,懇陳莫遂。而又營修第等,多閱歲時,比及告功,尚需督治。愿陛下察其至誠,先于暇日申敕有司,為臣等揀時歷吉,早許就居,則臣等被陛下友愛之賜,曷有窮已。”[25](P22)申王趙佖、端王趙佶開府已經(jīng)三年,仍然居住在禁中。如今府邸營修已經(jīng)完工,申王趙佖、端王趙佶懇請宋哲宗令有司挑選吉日,令其出就外第。
二是皇帝或皇太后對其寵愛有加。如趙元儼天資聰穎,宋太宗“尤所鐘愛”,“不欲令早出宮,每朝會宴集,必侍左右,期以年二十始得出就封,故宮中呼為二十太?!盵10](P3531)。宋寧宗作為皇子出閣時,“兩宮愛之,不欲令居外,乃建第東宮之側(cè),以十月甲戌遷焉”[17](P713)?;首右蚴軐?,皇帝或皇太后不舍得其搬出禁宮,而令其推遲出就外第的時間。
三是顯示皇帝友愛兄弟,孝敬太后。宋哲宗在駁回皇弟趙佖、趙佶的外居請求時這樣說道:“天屬之親,莫如兄弟。敦敘之禮,厥有舊章。營建邸宮,姑循故事。忽覽章奏,欲即外遷。親茲同生,其室則邇。遽遠朝夕,豈勝此情。尚體眷懷,往安無亟。所請宜不允?!盵33](P185)宋神宗遲遲沒有應(yīng)允趙顥和趙頵二王搬出禁庭也是出于這個原因。宋神宗還對主張二王出就外第的大臣極為反感?!岸跻压?,猶不許就第,往還如家人禮。皇太后于二王,亦未嘗假以言色。言事官上章諷請,使出閣如故事,帝以為間親虧孝,黜之于外?!盵35]二王出閣后,宋神宗仍不許其出就外第,待其還如家人一般,一定程度上感念于二王能承歡皇太后膝下。當有言官上奏章請令二王出就外第時,宋神宗認為這是離間親情,有愧孝道,將其貶謫地方。
皇子正式出就外第,需要由太史局選擇良辰吉日,“宗室正任以上自府門送至外第,仍就賜御筵,及賜銀、絹、錢五千匹兩貫,本府官吏等第支賜;仍差官管干,支散并依舊制”,皇子搬離禁宮時要由宗室中正任以上者送到府邸,皇帝命人設(shè)酒席以及賜予銀錢以示對皇子喬遷新居的慶祝。[24](P55)
(2)開府置屬
開府置屬是皇子出閣后擁有的一種政治權(quán)利?;首映鲩w前除了老師,若非皇帝允許,不得與其他大臣接觸。如元豐七年(1084年),宋神宗于集英殿中宴請百官。期間,令皇子延安郡王“侍立于前”,宰臣王圭率百僚廷賀。當時延安郡王年幼尚未出閣,宋神宗特令其侍燕,“以見群臣”[10](P8262)。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危,“圭進言自去歲上令皇子侍燕,群臣皆嘗見之,今必更長立,乞再瞻睹”[10](P8410),可見在平時大臣們很難見到皇子。
皇子即將出閣時,要選朝臣“行輔導之職”[36]。例如,曹國公趙元儼即將出閣時,宋真宗就親自列出數(shù)個朝臣的姓名,并從中選取幾人作為趙元儼的僚屬,盡輔佐之責[10](P1057)。當皇子尚未出閣時,不宜置僚屬。如嘉祐八年(1063年)九月,宋英宗以皇子位伴讀王陶為淮陽王位說書,孫思恭為侍講,韓維為記室參軍[10](P4827)。呂誨認為此時淮陽郡王尚未出閣,應(yīng)當先設(shè)師友,不當建置僚屬,建議朝廷應(yīng)當先正王陶等人的名位,“名位既正,則禮分自安”[36],等到淮陽郡王出閣后,開府建官,其郡王宮的翊善、侍講順理成章地成為王府僚屬,“于事體即無不順也”[10](P4827)。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始置郡王友,郡王友指郡王之師友官。與郡王府官屬翊善、記室、侍講等不同之處在于郡王友地位高,郡王待之以賓禮,即需行答拜禮。王友為兼官,由德才兼?zhèn)湔邽橹?。[37]“設(shè)師友”還是“置僚屬”,直接關(guān)系到皇子與相關(guān)官員日常生活中遵循的禮儀[10](P4827)。因此,呂誨建議先設(shè)王友,王友相當于老師,僚屬是下屬,老師與下屬的地位不同,日常生活中禮節(jié)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