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德[包頭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內(nèi)蒙古包頭014030]
有機整體論視域下哈姆雷特形象新解
⊙李國德[包頭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內(nèi)蒙古包頭014030]
在莎評史上,哈姆雷特一直被認為是“延宕王子”的形象,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許多莎評著述研究分析“延宕”的原因,由于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因此所得的結(jié)論也不盡相同;在有機美學(xué)視域下,細讀文本就會發(fā)現(xiàn)哈姆雷特并不缺少行動。
哈姆雷特有機整體論形象新解
《哈姆雷特》自1602年上演以來,研究評論就沒有停止過,其中對主人公哈姆雷特的研究更是層出不窮,研究資料浩如煙海。人們將大量的研究集中于主人公的沉思和憂郁的性格,甚至將哈姆雷特從這部戲劇中抽取出來使其成為獨立存在,而忽視了《哈姆雷特》整部戲的有機整體性。新古典主義批評家從傳統(tǒng)的“行動中心論”出發(fā),認為哈姆雷特在復(fù)仇行動上拖延和猶豫,想得多做得少,因此得出哈姆雷特是“延宕王子”的結(jié)論。威廉·赫士列特:“他的興致在于思索而不是行動,任何模糊的借口都會立刻令他改變行動的初衷。”①在中國高校教材《外國文學(xué)史》(鄭克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訂版])中也借鑒西方的觀點,把哈姆雷特定性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并進一步解釋說“行動上的延宕不僅是找不到復(fù)仇方法時產(chǎn)生的矛盾和心理,而且是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不完美、人生虛無時的那迷茫與憂郁的心理的象征表述”②。以上觀點認為哈姆雷特在行動上是延宕的,是矮子,哈姆雷特的深沉的思想和憂郁的性格無疑是大家討論研究最多的原因。這種獨立于戲劇整體而做的分析雖有合理的成分,但過于理想化。細讀作品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五幕戲中,充滿了哈姆雷特的行動。
一
人們在研究哈姆雷特時更多注意的是他的思想和性格,而對行動缺乏具體的分析,細讀作品你會發(fā)現(xiàn)哈姆雷特時時在行動。
行動之一,勇見鬼魂。戲劇在陰深可怕的氛圍中開始,城堡露臺的守衛(wèi)者們內(nèi)心充滿了極大的恐懼,因為老國王的靈魂出現(xiàn)在半夜時分的露臺上。當哈姆雷特得知自己父親的鬼魂出現(xiàn)在露臺后,便決定去會見鬼魂,還與鬼魂單獨交談。在人們相信鬼神的年代,這無疑是一個很勇敢的行動。
行動之二,立發(fā)三誓言。在得知鬼魂所說之后,哈姆雷特立即發(fā)三個誓言:發(fā)誓為父復(fù)仇;讓今晚得知此事之人發(fā)誓不得向任何人說這件事;讓今晚之人在以后看到哈姆雷特如果不正常的話請保持沉默。這三誓言可以看出哈姆雷特是很理性的、機智的,他似乎已經(jīng)做好了裝瘋的行動。
行動之三,裝瘋。裝瘋是莎士比亞戲劇常用的手法。裝瘋是很辛苦的:外貌、言行要作踐自己;在走廊里有時一走就是好幾個小時;看見人又要還說瘋話。但裝瘋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可以有時間來證實鬼魂所說是否屬實,因為也有惡靈引誘人犯罪;把自己弱化除了能保全自己外還有機會靠近強敵,觀察強敵,找出證據(jù)。可見哈姆雷特已經(jīng)跳出中世紀的血腥復(fù)仇者的局限,向現(xiàn)代邁進一大步。
行動之四,巧演戲中戲。宮中來了一個戲班子,哈姆雷特靈機一動,把鬼魂告訴他叔父毒死父親的情節(jié)加入戲中,演戲中戲,以證明鬼魂所說是否屬實的最好行動,因為在當時人們相信:“犯罪的人在看戲的時候,因為臺上表演得巧妙,有時會刺激天良,當場供認他們的罪惡?!雹圻@是一場心理戰(zhàn),哈姆雷特勝利了,因為叔父看到這一情節(jié)時表現(xiàn)及其異常。證實了鬼魂所說,也堅定了自己復(fù)仇的決心。
行動之五,放棄殺機。哈姆雷特證實鬼魂所說之后,心情無比愉悅和痛苦,決定干掉叔父,為父報仇。他在去母親的寢宮“受罰”,路過叔父的房間時,看見叔父跪在地上祈禱和懺悔,哈姆雷特舉起了劍,準備這時殺死叔父,可是一想在他祈禱時殺死他,他的靈魂會升入天堂,而自己的神圣父親卻在煉獄受烈火的煎熬。于是哈姆雷特果斷地收起了劍,等下一個他為惡時的機會,讓他的靈魂永墜地獄,這表現(xiàn)出哈姆雷特并不是一個魯莽的復(fù)仇者,這一行動意義非凡。
行動之六,誤殺大臣。哈姆雷特對母親是極有成見的,父親死后還不到兩個月母親就嫁給叔父,這讓他難以忍受,并對女人說了:“脆弱呀,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訓(xùn)斥母親雖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哈姆雷特實在無法忍受內(nèi)心的痛苦,全都發(fā)泄在母親的身上,嚇得母親大喊救命,這時躲在帷幕后面準備偷聽真情的大臣波洛涅斯也大喊,哈姆雷特以為是國王就一劍刺去,沒想到是情人的父親。其實在理論上哈姆雷特已經(jīng)完成報仇,只不過是殺錯了人。
行動之七,智殺同窗,勇返王宮。殺死波洛涅斯后,國王意識到了自己的危險處境,就用了一個借刀殺人之計,連夜簽署公文,第二天,天一亮就把哈姆雷特送往英國,并囑咐英國國王見信殺人。哈姆雷特覺得這封信有問題,就在當夜偷了出來,內(nèi)容讓他大吃一驚,他立即用了調(diào)包記讓他的兩位同學(xué)去送死,這兩位同學(xué)是國王安排在哈姆雷特身邊的奸細,王子這樣看待同窗的死:“我在良心上沒有對不起他們的地方,是他們自己的阿諛諂媚斷送了他們的生命。兩個強敵猛烈斗爭的時候,不自量力的微弱之輩,卻去插身在他們的刀劍之間,這樣事情是最危險不過的了”。哈姆雷特是清醒的,他認清了他周圍的敵人,他的母親、情人、同學(xué)都成了國王的幫兇。哈姆雷特的船只遇到海盜,哈姆雷特跳上了海盜船,勇敢地返回王宮,而不是選擇躲避,并勇敢地向國王寫信告之,這個行動極具挑釁性。
行動之八,表露真情。哈姆雷特登陸后遇到了情人奧菲利亞的葬禮,他跳入墓穴表露了對奧菲利亞的真情,并說四萬個兄弟的愛也不及他一個人對奧菲利亞的愛深。哈姆雷特雖然在向父親的鬼魂許諾時,承諾忘記腦中關(guān)于美好的一切,但是他對奧菲利亞的愛深藏心底,一點都沒有放棄,違心地說一些傷害她的話也是出于無奈。
行動之九,怒殺真兇。哈姆雷特意外返回使國王感到吃驚,并立即與急于為父復(fù)仇的雷歐提斯設(shè)計了一個陰謀,讓他們比劍,讓雷歐提斯在比劍用的頓劍中藏一把利劍刺死哈姆雷特,雷歐提斯提出在劍上涂毒藥,國王為了萬無一失還準備了一杯毒酒,之后就叫人去邀請哈姆雷特與雷歐提斯比劍。哈姆雷特知道這是一個陰謀,但還是接受了挑戰(zhàn)?!懊髦接谢ⅲ蚧⑸叫??!彼呀?jīng)把生死看得很輕。比賽開始后,雷歐提斯并沒有忍心去刺傷哈姆雷特,但是國王催促他趕快行動。并讓哈姆雷特喝一杯酒,但哈姆雷特拒絕喝,要等一等,他的母親很高興兒子的表現(xiàn),替兒子喝了這杯酒。雷歐提斯故意刺傷王子,哈姆雷特很生氣,兩人在激烈的戰(zhàn)中把武器都掉在地上,哈姆雷特撿起那把毒劍刺傷了雷歐提斯。這時母親不行了,臨死時告訴哈姆雷特這杯酒有毒,哈姆雷特讓人緊鎖大門,找出真兇,這時雷歐提斯良心發(fā)現(xiàn),告訴哈姆雷特一切。哈姆雷特把毒劍刺進了國王的胸膛,報了大仇,并昭告天下真相,但自己也中毒死去。至此,悲劇中的主要人物哈姆雷特、國王、王后、大臣波洛涅斯一家以及哈姆雷特兩位同學(xué)都已經(jīng)死去,他們都是國王的幫兇,他們的死都與哈姆雷特的復(fù)仇行動有關(guān)。從昭告天下的細節(jié)看,揭露真相一直是哈姆雷特復(fù)仇的主要目的之一。
我們沒有理由說哈姆雷特只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他也是行動的巨人。他并沒有延誤復(fù)仇,而是一直積極行動,尋找機會。利用戲中戲證實鬼魂所說之后,便開始真的行動起來。
二
哈姆雷特的復(fù)仇行動并不是莎士比亞改創(chuàng)這部戲主要目的,莎士比亞的目的是主要想通過戲劇表現(xiàn)一個內(nèi)心痛苦的靈魂,但心理活動對戲劇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因為觀眾善于欣賞人物的言行,雖然偶爾有旁白、獨白,但也會流于表演?!豆防滋亍返奶魬?zhàn)成功了,莎士比亞用成熟的手法表現(xiàn)了充滿內(nèi)心沖突的王子,自己也探索出一套表現(xiàn)彷徨心態(tài)的手法。在莎士比亞之前哈姆雷特的故事就流傳著,也在舞臺上演出過,但卻重在表現(xiàn)血腥的復(fù)仇行動,以便吸引人們的眼球。據(jù)丹麥史學(xué)家薩克索在《丹麥史》(1200)中記載的主要情節(jié)與莎士比亞的大致相同,如弒兄、亂倫、奪位等。但也有明顯不同之處,如國王被嫉妒的兄弟公開殺死而不是秘密謀殺,原因是王兄虐待溫順的嫂子,而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老國王對妻子是百般恩愛。新王唯一的障礙是年幼的侄子阿姆列特,如果不除掉老王的兒子,按照基督教為引進之前的中世紀的風俗,兒子必須要為父親復(fù)仇。阿姆列特為了活命他只能弱化自己——裝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是成年,而薩克索的哈姆雷特是個年幼的孩子。阿姆列特機智地躲過新王的試探,他暗中策劃,等待時機。阿姆列特長大了,他借機燒死了新王的隨從,一劍刺死新王,報了大仇,稱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報仇之后自己也死掉了。莎士比亞的劇本始于鬼魂揭示真相之前,止于哈姆雷特完成復(fù)仇。他把情節(jié)做了重大的改動,從公開的謀殺變?yōu)槊孛苤\殺,只有哈姆雷特一人知道謀殺的真相,這改動后,悲劇的重心便可放在“最初決心”和血腥復(fù)仇行動之間主人公的內(nèi)心活動上。雖然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這部戲主要目的在于表現(xiàn)痛苦與彷徨的心理,但是他沒有忽略哈姆雷特行動的描寫。行動就如冰山?jīng)]入水中的部分,能襯托出冰山的壯美,而不討好于人的眼球。英國18世紀批評家薩繆爾·約翰遜這樣認為:“全劇中哈姆雷特并不是行動的主宰而是處處受外界變化的支配。按此劇的安排,哈姆雷特證實了國王的罪行之后并未打算懲治他。最后國王之死也不是哈姆雷特主動安排的行動?!雹芗s翰遜的新古典主義戲劇觀影響了許多人,他們從“行動中心論”出發(fā),認同了哈姆雷特是“行動的矮子”的結(jié)論。然而哈姆雷特在復(fù)仇行動中雖有被動之嫌,但難道只有挑起事端的人物才能算作是行動主宰者嗎?行動的雙方都應(yīng)是行動者。細讀文本后,你會發(fā)現(xiàn)哈姆雷特的行動總是由被動開始、主動結(jié)束。
哈姆雷特的延宕行動也是莎士比亞有意而為之,我們研究時不應(yīng)忽視對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心理的研究。
三
“延宕王子”幾乎成了哈姆雷特的名片,然而細究“延宕說”其實是源于哈姆雷特的自責。明顯的有兩處:第二幕最后一場,哈姆雷特受到伶人的無端感動而責罵自己:“一個糊涂透頂?shù)募一铮诡^喪氣,一天到晚像在做夢似的,忘了殺父的大仇;雖然一個國王給人家用萬惡的手段奪去生命,我卻始終哼不出一句話。我是一個懦夫嗎?……我是一個沒有心肝逆來順受的懦夫,否則我早已用這奴才的尸肉喂肥了滿天盤旋的烏鴉了……我真是一個蠢材!我的親愛的父親被人謀殺了,鬼魂都在鞭策我復(fù)仇,我這做兒子的卻像一個下流的女人一樣,只會空言發(fā)牢騷……”⑤第二處在第四幕第四場,丹麥原野上看見挪威年輕的王子福丁布拉斯率兩千人去攻打一個不毛之地,只能白白喪命,而這塊土地連埋葬他們都不夠。哈姆雷特獨白:“我所見到、所聽到的一切,都好像在對我譴責,鞭策我趕快進行我的蹉跎未就的復(fù)仇大愿……可是我始終不曾在行動上表現(xiàn)出來……真正的偉大并不是輕舉妄動,而是在榮譽遭受危險的時候,即使是為了一根稻草之微,也要慷慨力爭??墒俏业母赣H給人家慘殺,我的母親給人家污辱,我的理智和情感都被這種不共戴天的大仇所激動,我卻因循隱忍,一切聽其自然……”⑥從這兩大段的獨白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因為不能立即為父親復(fù)仇而深深地自責和內(nèi)疚,為自己在復(fù)仇行動上的猶豫和延宕極為不滿,然而對人物的評價不能建立在人物自責的基礎(chǔ)上,就好比你自己說自己“笨”,別人就跟著評價你真的笨一樣,這是不客觀的。“延宕”之詞源于哈姆雷特自己,是他痛罵自己未能即刻復(fù)仇的急切心理的反映。
哈姆雷特不僅是思想巨人,也是行動巨人。
①④張泗洋:《莎士比亞大辭典》,商務(wù)印書館2001年版,第389頁,第389頁。
②鄭克魯:《外國文學(xué)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頁。
③⑤⑥[英]威廉·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戲劇選》,朱生豪譯,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第292頁,第292頁,第323頁。
作者:李國德,文學(xué)碩士,包頭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文學(xué)文論莎士比亞研究。
編輯: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本文系2013年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項目“東西方詩學(xué)中意境論與有機整體論比較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3C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