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珠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新課改的普及,高中化學的教學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與否將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態(tài)度以及其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學改革的目的是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教的累,學生學的累”的狀態(tài),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應結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構建適合學生、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氛圍,實施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最大化的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以物質的分類及轉化一課為實施案例。
關鍵詞:高中化學;物質的分類及轉化;有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6-169-0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第十條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際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輔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庇纱丝梢姡鳛榻處熢诮虒W過程中應實施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構建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從而來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此,筆者談一下物質的分類及轉化的有效教學策略。
一、情境策略
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受外界因素以及環(huán)境的影響,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作為教師,可以合理運用學生的心理特征,實施情境策略教學,即:針對能形成迫切學習心理氣氛的理想的課堂教學的設計,具體操作為:以問題作為其基礎點,引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優(yōu)化課堂教學,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新課改實施以來,強調教學中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在此,情感不僅僅指學習態(tài)度,更多的是指學生的內心體驗、內心世界;而態(tài)度即指的是學習的態(tài)度,拓展開來更是指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求真的科學態(tài)度、人生 態(tài)度等;價值觀在強調個人價值之外,還注重對學生科學價值、人類價值等的培養(yǎng),追求的是科學和人文之間、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這三個要素可以說是對教學目標的一個升華,對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深化,這三個要素作為獨立的課程教學目標,需要教師在構建教學方案時,將其有意識的滲透到其中,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提高其綜合能力、素質,誘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在教學“物質的分類及轉化”時,設置情境,誘導學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即:在一張白紙上用酸液寫上化學奇妙的字樣,在一個水杯里放些石蕊試液,然后將酸液寫字的白紙展示給學生看,隨之將裝有石蕊試液的水杯往白紙上灑水,這時會發(fā)現白紙上立即出現紅色的化學奇妙字樣等等,進而在實驗的過程中穿插科學家探究的故事,在實驗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科學情感的培養(yǎng)和啟發(fā)。
二、層次策略
義務教育的普及決定了學生之間差異性的日益明顯,課堂教學的中心是學生,而評判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決策者更是在于學生,因此,教師應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加強對學生的關注,做到全面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并根據其個性差異,知識的掌握程度等進行分層,因材施教,對學生實施層次教學策略,其目的在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都能夠找到適合自我展示的平臺和機會,幫助學生樹立學習化學的自信心,同時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由簡到難,層層遞進,呈有序的層次性,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的掌握并運用知識,盡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都能夠嘗試到成功的喜悅感,進而誘導其深入探究的自主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全面提高教學效率。如: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分別為1、了解物質的分類以及各個物質的特征;2、各物質之間的轉化,以及轉化的條件。3、你還知道哪些類別物質之間可以轉化?層層遞進,誘導學生深入探究,并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感悟化學科學素養(yǎng),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
三、活動策略
化學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其中包含著多種的實驗,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學中的實驗有著很大的興趣,同時學生的性格也較為適合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因此,在化學教學中,可以實施活動策略,以活動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參與性,在活動中滲透教學知識,誘導學生分析、討論、總結知識原理。具體步驟為:
提出問題:結合教學內容,提出相關問題,誘導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猜想、假設:圍繞提出的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猜想、假設,同時,實施小組合作分析、討論、總結,確定最后的假設情況。
設計活動:設計活動驗證假設的結果,此活動可以是探究式的,也可以是實驗式的,在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之上,開展假設情況實驗,并分析、總結結果,演繹、推理出新的問題發(fā)現,從而總結概念。在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親身活動,感悟求實的科學精神,從而樹立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
如:多角度、多方面的對物質進行分類,根據分類進行兩兩物質之間的轉化實驗,假設:綠色植物在陽光的照射下,缺少水的成分,能轉化成為葡萄糖和氧氣嗎?鼓勵學生對其進行實驗,并分析、總結結果,以這樣的活動來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加強對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方法和技巧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結語
實踐證明:以物質的分類及轉化一課為例實施的有效教學策略,能夠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和欲望,采取層次教學,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具有價值意義的發(fā)展、探究平臺,幫助學生獲取學習的自信心,同時,為學生自主活動探究奠定基礎,整個教學過程完全圍繞學生展開,真正的實現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促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曹洪昌.化學教學最優(yōu)化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127-132.
[2] 鄭長龍.初中化學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對比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82——189.
[3] 李紀連等.化學新課程教學設計[M].沈陽: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6——38,44——58.
[4] 美國最權威的研究性學習教材,科學探索者——化學反應[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50—151.
[5] 陳厚得.有效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