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剛
[摘要]過去我們研究經濟問題,主要研究生產關系,注重平等。現在應當側重研究生產力,注重效率。要堅持以勞動的主導作用和勞動者中心地位為前提的“勞動與資產有機結合論”。所有制和所有權概念需要深化和拓展。“三個有利于”是評價所有制的根本標準。從簡單化的“公私對立論”到“平等競爭、相互促進論”。從狹隘的“公私二分法”擴展到多維視角。當代所有制的發(fā)展方向,是適應生產不斷社會化的要求,逐漸走向所有權的社會化。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研究經濟哲學,大體可以界定為,它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經濟領域基本問題的交叉學科,也是一種應用哲學。它主要包括經濟學方法論和經濟倫理學兩個基本方面。這里我主要講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注重從生產力角度看經濟
過去,我們研究經濟問題,主要是研究生產關系,注重平等,這是過去幾十年我們研究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角度和觀點。因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生產關系?!顿Y本論》明確講到,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就是人和人的經濟關系、生產關系。斯大林把這一點更極端化了。他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說,生產力問題屬于“生產工藝學問題”,它不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而僅僅是“領導機關經濟政策的對象”。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們黨強調生產力標準和“三個有利于”標準。我國哲學界也開始側重從生產力的角度來研究經濟問題,注重效率。這是一個根本角度的變化。還應該注意到,多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幾乎都是研究資源如何有效配置,也就是研究生產力發(fā)展問題的。當然,注重研究生產力問題,不等于忽視生產關系。注重生產力、注重效率,這不僅更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是社會發(fā)展最終決定力量的根本觀點,而且更適應我國現階段經濟不發(fā)達,急需大力發(fā)展生產力的國情。需要注意的是,根據我們國家現在貧富差別過大的情況,我們在注重效率的基礎上,強調更加注重公平。但效率還是基礎的,沒有效率,蛋糕很小,你再公平也只能是普遍貧窮。
這方面的成果很多。例如,我提出了勞動與資產有機結合論。這是在17年前,我出版的(《創(chuàng)造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社會主義經濟哲學引論》,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一書當中所講的中心思想,那時候我們的市場經濟剛剛起步,還不像現在這么成型。勞動與資產有機結合論,主要包括以下觀點:
第一個觀點,從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來看,勞動和資產二者缺一不可。這里的資產是指生產的物質條件,即生產資料和其他物質條件、自然條件等。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講過:“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币磺形镔|財富都有這么兩個來源。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勞動是一切財富源泉的觀點,他們多次強調,勞動和自然界兩個要素共同構成了財富的來源。
第二個觀點,商品價值的源泉主要是勞動,但資產也有重要作用。商品價值主要是由勞動構成的,馬克思強調過一點。但是我們過去忽略了資產的作用,這是有片面性的。馬克思也多次講過,工人離開了生產條件、離開了牛產資料,就什么也不能創(chuàng)造。要創(chuàng)造價值就必須有資產,有生產資料,有勞動對象這些東西。它不可缺少就說明它有重要作用,它也是價值的一個來源。再進一步說,人們所擁有的生產條件是不同的,比如農民的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它對生產的效率有很大的影響。好地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你投入同樣的勞動,可以創(chuàng)造更多的糧食。而更多的糧食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價值。你說更多的糧食,和土地有沒有關系?當然有關系。所以商品價值的形成不僅僅是勞動起作用,資產、資源、土地、生產資料也起作用。而土地的肥沃或者貧瘠,雖然是個例,但是有代表性。我們所有的工廠,都有生產設備、生產工具的先進或落后問題,先進的生產工具、先進的機器設備,可以用比較少的勞動創(chuàng)造更多的產品,也就是帶來更多的價值。從這里可以看出,資產在價值形成當中是有重要作用的。再進一步說,現在人的很多勞動,都可以被機器所代替。不僅我們的體力勞動,甚至部分腦力勞動也被機器替代了,如那種自動控制的工廠。代替人勞動的機器,發(fā)揮著同勞動相似的作用,這些資產同勞動一樣創(chuàng)造價值。所以不能否定資產在商品價值形成當中的重要作用,勞動是主導的,但是資產也有重要的作用。它們是形成價值的兩個源泉。
第三個觀點,既要尊重勞動者,也要保護所有者。勞動的主體和擔當者是勞動者,我們要充分發(fā)揮勞動的作用,就要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這是我們一向強調的。而資產的主體和人格化就是所有者。我們要發(fā)揮資產、資源的作用怎么辦?就需要重視資產,保護所有者的合法權益。這是一個一般道理。如果我們像過去那樣,片面地光講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而不講資產和資源的話,認為土地都是沒有價值的,自然資源都是不值錢的東西,那么,我們資源的浪費、資產的閑置、資產的損失就不可避免,那叫瘸腿的經濟學,是不全面的。在當代中國,明確界定所有權和產權(包括知識產權),健全保護所有者權益的法律和法規(guī),是一項迫切的任務。
第四個觀點,在當代中國,勞動者和所有者已經不是過去那種截然對立的關系,而是交叉關系所有的勞動者都擁有一定的資產,比如我們全民所有制的財產,勞動人民都有一份,而且絕大多數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個人財產,一定的金融資產、一定的房產、一定的土地。所有的勞動者都變成所有者了,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反過來說,絕大多數所有者也是勞動者。擁有資產、資本的人,他們大部分從事某一種工作,從事生產經營、管理,從事某種操作性的勞動,都是勞動者。勞動者和所有者一身二任的現象越來越多了?,F在,我們講勞動和資產要有機結合,應該說是對公民的全面利益的維護,既維護他作為勞動者的利益,也維護他作為所有者的利益 當然,勞動者和所有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勞動者通常處于弱勢地位。我們要依法協調他們之間的矛盾,兼顧二者的利益,注意限制資本霸權,注重維護勞動者的利益我的總結論就是,要在堅持勞動的主導作用和勞動者中心地位的前提下,實行勞動與資產的有機結合,讓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
第二個問題,深入研究所有制問題
所有制問題,是困擾我們多年的重大理論難題,也是急需解決的艱巨的實踐課題。對于所有制問題,現在幾乎每一個經濟學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說法,五花八門。可見這個問題難度很大,還沒有得到完傘的解決。在這方面,我也做了一些研究,提出了以下兒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所有制和所有權概念需要深化和拓展。過去我們講所有制和所有權,基本注重的就是生產資料最終歸誰所有,這是受斯大林《蘇聯社會經濟問題》一書的影響?,F在我們逐漸認識到,對于生產資料,不能僅僅看最終歸準所有,而要一方面,把它具體化、細化到所有、占有、使用、處置、受益等具體的財產權利。因為只有這種細化,才能夠界限清楚,便于保護,才能適應市場交換,順暢流轉.這是一個方面的進展。這同西方產權概念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過去我們講所有制和所有權的時候,講的都是生產資料、有形資產,而且主要注重經營性資產,也就是在企業(yè)當中實際發(fā)揮作用的生產資料,包括設備、廠房、工具等這些東西。實際上有形資產并不限于經營性資產。它至少有三塊:第一塊是經營性資產;第二塊是事業(yè)性資產,比如我們國家有很多事業(yè)單位,有很多房產、土地、設備,它們屬于國有資產、全民所有制的資產。按照財政部粗略的統(tǒng)計,我們的事業(yè)性資產,大約占整個國有資產的近三分之一,不可忽視。第三塊就更加重要了,是資源性資產,就是我們的自然資源,我們的土地、礦產、河流,空間資源如無線電頻譜、航線、航道,還有大量的海洋資源,海洋是人類未來發(fā)展的廣闊空間。這種資源性資產,有很多是不可再生的,它們的價值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升值。它和我們有形資產中的經營性資產相比較,那是龐大的不得了。
光看到有形資產還是不夠的,還有一塊是無形資產。無形資產指的是技術專利、商標、企業(yè)品牌、企業(yè)信譽這些東西,主要是知識產權。我們的世界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在現時代,無形資產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了。比如拿我們國家的大企業(yè)同國際上的跨國公司來比,主要差距在哪里呢?就有形資產方面來說,就其機器設備等硬件來說,我們跟國外有差距但差距不大,我們的主要差距在無形資產方面,我們的技術專利,我們的自主品牌,我們企業(yè)的世界影響力,都差得太多!我們干的好多活兒,都是價值鏈的低端,掙不到多少錢。無形資產在當代世界越來越重要了,不講無形資產的所有制和所有權概念,已經不適應當代世界的發(fā)展了。只有深化和拓展它們,才能適應當代世界的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要求。
第二個觀點,“三個有利于”是評價所有制的根本標準、過去我們十分重視所有制問題,但是,往往重視的是公有和私有。所有制問題的實質是資產為誰所用,為誰謀利的問題。這個資產到底被誰使用,給誰帶來利益了?這是實質的問題。我們不能只重形式,忽視實質,要從過分關注“姓公姓私”,轉變到首先關注是好是壞,就是看它是不是有利于生產力的發(fā)展和人民利益的實現。用鄧小平的話來講,“三個有利于”才是評價所有制的根本標準。公和私是一種形式上的標準?實質的標準是“三個有利于”,凡是有利于生產力發(fā)展和人民利益實現的,有利于國家富強的,都是我們所需要的所有制,都是好的所有制!而不符合“三個有利于”的所有制,不管你把它叫做什么,像1958年我們曾經干過的那樣,也是不合理的,是落后的,是必須加以反對的!這就是評價所有制的根本標準問題,也是鄧小平理論強調的一個重要思想。
第三個觀點,從過去簡單化的“公私對立論”到“平等競爭、相互促進論”。我們要實事求是地分析公有制和私有制,它們實際是各有利弊的。私有制幾千年來為什么能夠長期存在,恐怕里邊有一個重要的機制,是它長期存在的一個根本理由,就是私有制的資產關切度高!有人更關心資產的節(jié)約,更關心資產的有效利用。當然私有制有它的缺陷,一般講它的經濟規(guī)模狹小,不利于生產的社會化,不利于分工和協作;它也會造成人和人之間的對立;個人能力有限,眼界比較狹窄。過去我們的公有制,當然有它的某些長處,比如很多人在一起勞動,有分工、有協作,社會化程度比較高;大家的利益沒有那么尖銳對立,但是公有制往往資產關切度低,公有的東西損失浪費誰也不心疼,所以它的效率往往是低下的,這是我們過去的一個大問題。
怎么把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優(yōu)點綜合起來,揚長避短,這是需要我們研究的問題。那么怎樣才能綜合?就是從原來的“公私對立論”,到平等競爭、相互促進。讓他們在競爭當中互相借鑒,互相吸收來發(fā)展自己。哪一個好,就保留哪個!按照一般的規(guī)律,經濟效率高的所有制及其具體的實現形式,必然會戰(zhàn)勝那種經濟效率低的所有制和實現形式。你效率低的能戰(zhàn)勝效率高的嗎?戰(zhàn)勝不了?。∩鐣髁x要戰(zhàn)勝資本主義,必須創(chuàng)造出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
第四個觀點,從過去狹隘的“公私二分法”,擴展到多維視角。這也是對理論界研究成果的概括。我想至少有五個角度:
第一個角度,國家所有制與社會所有制的角度。一個是國家所有,一個是社會所有,顯然是不同的所有制了。過去我們往往把國家所有制看作是公有制的高級形式,這是從蘇聯那里學來的,說公有制有兩種基本形式,一個是全民所有制,也就是國家所有制,一個是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國家所有制是高級形式,集體所有制要向國家所有制過渡?,F在看,這個觀點是存在很大缺陷的。因為一方面,按照馬克思、列寧的基本設想,在社會主義時期,國家將逐步消亡,國家所有制當然也要消亡,所以國家所有制不是公有制的高級形式,它是要滅亡的所有制。另一方面,國家是社會的上層建筑、政治機構,國家所有制實際是上層建筑代行經濟職能,是政治家代行企業(yè)家職能,這是分工不明確。它同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yè)化的大趨勢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國家所有制經濟通常都是低效率的。當然,國家所有制現在還不能完全取消,因為有好多不掙錢的公益性的事業(yè),還需要國家來提供,還有自然壟斷那種東西,一些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的東西,還需要國家來掌控但它的分量絕不能太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國有經濟實行戰(zhàn)略性調整,抓大放小,適當收縮它的規(guī)模,是同社會發(fā)展趨勢相一致的。從根本上說,社會主義所有制應當是社會所有,這是馬克思多次講過的概念,不是國家所有,國家占有的只能是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