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劍丁
改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術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的臨床探析
熊劍丁
目的 探討應用改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術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12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應用改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下鼻甲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對比2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顯效30例,有效26例,無效4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顯效16例,有效30例,無效14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6.7%,治療效果明顯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應用改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效果較好。
慢性肥厚性鼻炎;改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術;臨床效果
慢性肥厚性鼻炎屬于臨床醫(yī)學中耳鼻喉科疾病,從慢性單純性鼻炎發(fā)展形成,主要臨床癥狀為患者鼻黏膜、黏膜下層甚至骨質的局限性或者彌漫性增生肥厚。臨床醫(yī)學中,對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的治療,傳統(tǒng)治療方法是應用血管收縮劑進行治療,治療效果較差[1]。本研究應用改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術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60例,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2月~2013年4月江西省豐城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120例,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觀察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22~56歲,平均(41.3±6.1)歲,病程6個月~11年,平均(5.6±1.3)年;對照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齡24~57歲,平均(41.5±6.2)歲,病程8個月~11年,平均(5.4±1.3)年?;颊呔?jīng)鼻部CT、鼻鏡和鼻內鏡檢查,確診為慢性肥厚性鼻炎。2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下鼻甲部分切除術,手術前對患者實施麻醉。主要麻醉部位為患者鼻腔黏膜,具體麻醉方法為:應用1%腎上腺素和1%丁卡因棉片進行2~3次表面麻醉,然后局部浸潤麻醉患者下鼻甲黏膜,可用1%的利多卡因實現(xiàn)。麻醉起效后,術者可用下鼻甲剪或者切割器,對患者鼻甲前內的30%~50%進行切除。完成手術后,可應用凡士林油紗進行填塞,并進行相應處理。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應用改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取仰臥位,常規(guī)對鋪巾和包頭消毒,以鼻內窺鏡的電視監(jiān)視系統(tǒng)為前提,完成所有手術操作。麻醉方法同對照組,具體的手術操作方法為:切開患者鼻黏膜或者鼻黏膜下組織,應用鼻中隔剝離器,從切口處開始剝離,由前向后完成。從內側到外側游離,剝離骨質至后端,從手術切口伸入直血管鉗,夾住骨質后使其發(fā)生骨折和松動。取出前端的大部分骨質,根據(jù)情況去除中部骨質與后部骨質,仔細對合復位或者縫合患者下鼻甲創(chuàng)面,并完全覆蓋創(chuàng)面。術后用膨脹海綿或者凡士林油紗條填塞鼻腔,壓迫止血?;颊咄瓿墒中g2~3d后,可分次取出鼻腔中填塞物,并對鼻腔進行清理,可每隔4~7d清理1次。清理可給予患者1%呋喃西林麻黃素滴鼻,每天需滴3~4次,避免發(fā)生鼻腔粘連。而且,應用鼻用激素噴鼻可有效避免患者出現(xiàn)鼻黏膜水腫。除此之外,可給予患者常規(guī)的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密切觀察2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出血量,對患者手術時間和創(chuàng)口的愈合時間急性仔細記錄,并對比2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療效判定標準[2]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患者鼻腔通氣良好,觀察其下鼻甲大小和黏膜色澤,皆正常,下鼻甲和鼻中隔之間的間距超過3mm,可見中鼻耳;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鼻腔通氣得到好轉,偶爾需應用減充血劑,下鼻甲和鼻中隔之間的間距處于1~3mm,下鼻甲大小基本正常,鼻黏膜呈暗紅色;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鼻腔通氣未發(fā)生改變,體征無變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分析數(shù)據(jù),以“x±s”形式表示計量資料,計量數(shù)據(jù)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jù)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為76.7%,治療效果明顯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手術治療是一項應用比較廣泛的治療方法。在進行治療前,應保證不會造成患者下鼻甲正常功能發(fā)生紊亂。人體鼻腔結構中,下鼻甲是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可適應人體下呼吸道生理要求。維持人體正常鼻通氣的一項前提條件是具有一定的鼻阻力,如人體鼻腔過寬或者過窄,會對氣流屏障的平衡造成破壞,導致鼻腔黏膜與空氣不能充分接觸,出現(xiàn)鼻塞癥狀[3]。
慢性肥厚性鼻炎手術治療的前提條件是保證下鼻甲正常功能不會發(fā)生紊亂,對下鼻甲進行減容,對通氣功能進行改善,并恢復患者鼻腔正常功能。應用傳統(tǒng)的方法治療,切除患者下鼻甲部分,雖然操作比較簡單,但過于粗暴,切除了患者下鼻甲黏膜和黏膜組織,術后很容易形成創(chuàng)面的瘢痕性愈合,對患者鼻黏膜組織的正常結構造成破壞,影響患者鼻腔的正常生理功能[4-5]。隨著鼻內窺鏡技術的發(fā)展,在鼻內窺鏡下應用改良下鼻甲黏膜切除術,可迅速分離下甲骨前端骨質,有利于切除多余粘骨膜,根據(jù)實際手術情況選擇手術切口,最大程度保證患者下鼻甲和鼻中隔的正常間距,有利于患者恢復,并且,可有效減少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如鼻腔萎縮、結痂和干燥等,最大限度地保護患者下鼻甲的正常形態(tài),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6-8]。在本次研究中,2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治療后,觀察組顯效30例,有效26例,無效4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顯效16例,有效30例,無效14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6.7%,治療效果明顯低于觀察組,從這一結果可以看出,改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術對慢性肥厚性鼻炎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應用改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效果較好。
[1] 劉毅.改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術的療效觀察[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0,5(5):1139.
[2] 何清泉.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術與黏膜下等離子消融術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1(16):40-41.
[3] 龍益興,應根東.鼻內鏡下鼻甲黏膜下成形術切口的改良[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0,17(7):377-378.
[4] 齊京,徐春軍,溫慶祥.益氣活血解毒化痰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患者49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雜志,2011,52(15):1302.
[5] 劉煜,范靜平,孫愛華,等.鼻聲反射在射頻治療鼻阻塞中的價值[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21(5):209-210.
[6] 齊京,徐春軍,溫慶祥.益氣活血解毒化痰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患者49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雜志,2011,52(15):1302.
[7] 許庚,楊欽泰,徐睿,等.對下鼻甲手術的評價[J].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10(4):197-198.
[8] 董晶,徐永昌,曹建國,等.慢性肥厚性鼻炎不同手術方式比較[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8,15(8):461-46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6.034
江西 331100 江西省豐城市人民醫(yī)院(熊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