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從《舊唐書》中發(fā)現(xiàn)“驚天秘密”
今年73歲的王仁富畢業(yè)于大連大學中文系,是吉林省白城師范學院教授,也是東北知名的刻石研究學者。
30多年前的一天,喜歡研究歷史的王仁富在閱讀《舊唐書》時無意中讀到一段關于“唐鴻臚井刻石”的記載文字,令他大吃一驚。
713年,唐玄宗使鴻臚卿崔忻前往遼東,冊封靺羯(都城今吉林省敦化市)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經(jīng)過數(shù)月行走,崔忻跋山涉水到達靺鞨都城,宣讀詔書。714年夏天,使命完成后,崔忻原路返回長安。為紀念這次冊封盛事,途中路過旅順都里鎮(zhèn)時,崔忻于黃金山下鑿井兩口,并在井邊立了一塊石頭,刻上“敕持節(jié)宣勞靺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29個字,作為渤海歸入大唐版圖的歷史見證。這塊石頭是一塊重逾9噸、單體10余立方米的駝形天然頑石,史稱“唐鴻臚井刻石”。
后來,王仁富又從朋友口中得知,如此珍貴的石碑在旅順早已不存在了。更令他驚詫的是,很多人壓根就不知道“唐鴻臚井刻石”。王仁富又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清代光緒年間,當年的“鴻臚井”已湮沒,唯刻石僅存,這就更顯出當年刻石者獨到的用心,刻石也因此受到了后人更多的重視和保護。1895年,清軍將領劉含芳修建四柱碑亭對刻石加以保護。
這件價值連城的唐代國寶,到底是怎樣“神秘失蹤”的呢?原來,日俄戰(zhàn)爭期間,日本占據(jù)旅順,“唐鴻臚井刻石”很快就引起日軍注意。1905年,日本特務來到旅順考察刻石,次年寫出調(diào)查報告,認為刻石是遼東一塊稀有的唐代石碑,后海軍司令富岡定恭中將親自將刻石掠運到東京。1908年4月30日,日本海軍省以日俄戰(zhàn)爭“戰(zhàn)利品”的名義,將刻石獻給日本皇宮。
1911年,日本海軍在旅順的刻石遺址上建立了搬移中國文物的“記功碑”,也就是至今存在于旅順黃金山上的“鴻臚井之遺跡”碑。這塊遺跡碑激起了王仁富的憤怒,也成為后來他赴日討還國寶的重要歷史物證。
1994年農(nóng)歷大年初六,王仁富在翻看一本名叫《東北史地考略》的書籍時想起了遠在日本的“唐鴻臚井刻石”,這位刻石學者內(nèi)心很不平靜。從那時起,他就開始對這個流失百年的唐代國寶進行深入研究和追討。
給日本皇宮寫信得到回應
后來,王仁富曾向日本文物部門寫信,打聽“唐鴻臚井刻石”的有關情況,信件發(fā)出后石沉大海。老人不死心,幾年間又先后跟日本外務省等多個部門聯(lián)系,要求他們交還國寶,但對方均置之不理。
1997年,已經(jīng)退休的王仁富自費跑到北京,向?qū)W術界人士求助。他通過策劃“刻石回歸”活動,喚起人們對“唐鴻臚井刻石”的了解和重視。在此后的十多年里,王仁富一邊參與“唐鴻臚井刻石”的討要工作,一邊四處游歷演講,希望中國的年輕人能了解關于國寶的歷史。他在演講中說道:“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現(xiàn)藏于日本皇宮。它見證了唐朝冊封管轄東北的過程,目睹了日本遣唐使西去東歸學習盛唐的往事,記載了中國統(tǒng)一的歷史進程,對中國東北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p>
從白城到旅順,從北京到廣州,從海口到西安,王仁富宣傳奔走的路線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當年崔忻出使的里程,他們都備嘗艱辛。最令他難忘的是,2000年春節(jié)前兩天,他還在外地奔走宣傳,直到農(nóng)歷二十八才買到一張無座號的返程車票,硬是在嘈雜的火車上站了一天一夜才回到家。
王仁富的工資雖然不薄,但退休后這些年花在碑刻石回歸策劃上的差旅費、電話費、資料費以及供養(yǎng)老岳母的生活費,已使他在經(jīng)濟上捉襟見肘。鮮為人知的是,年近古稀的他,每天花在飲食上的錢不足5元,就連買藥也總是挑最便宜的。為解燃眉之急,王仁富甚至幾次萌發(fā)了把自己的家產(chǎn) —— 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屋抵押出去的念頭。他橫下一條心,寧可自己無家可歸,也要接“唐鴻臚井刻石”回歸故里。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fā)生大地震。王仁富對收藏在日本東京皇宮里的“唐鴻臚井刻石”很是擔心。不久,他組織白城師范學院的學生,用“折紙鶴”的方式向日本受災人民祈福。同時,他將一筆捐款和紙鶴連同一封信件,郵向了位于日本東京的日本皇宮。信件的大致內(nèi)容是:向日本受災群眾表達慰問和祈福,表明了他為“唐鴻臚井刻石”研究者的身份,糾正了對刻石上的文字“崔忻”的錯誤理解,并詢問“唐鴻臚井刻石”是否受到地震的影響。
2011年6月17日,日本皇宮對王仁富教授的信件做出回復,除對這位富有愛心的中國學者表示敬意外,信中還確認“地震對刻石沒有造成影響”?;匦诺穆淇钚彰恰坝鹈镄盼帷?。
日本皇宮的回信深深地觸動了王仁富。按照他的說法,這次回信是中日雙方就“唐鴻臚井刻石”的第一次信息交流。
中國民間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
最令王仁富高興的是,他創(chuàng)辦的中國“唐鴻臚井刻石”研究會引起媒體和高端人士的關注,羅哲文、崔永元等一批有識之士相繼投入到關注“唐鴻臚井刻石”等被掠中國文物的行列中。
2013年,王仁富在北京的好友黃先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了“唐鴻臚井刻石”流失史料的64頁完整復印樣本。這些史料樣本正是那段歷史的鐵證。
黃先生和王仁富等人經(jīng)過專業(yè)分析,大致翻譯了這64頁史料的漢字意思,為“唐鴻臚井刻石”流失到日本皇宮的過程記錄,于1908年所寫,第一部分為目錄,第二部分為刻石搬運過程,第三部分為一些見證過刻石的日本人的描述。
此外,研究會兩名副會長張永年和王維明赴日本探訪“唐鴻臚井刻石”的現(xiàn)狀時,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下,日本宮內(nèi)廳委托中日友好協(xié)會將5張“唐鴻臚井刻石”的相關照片轉(zhuǎn)交給了他們。王仁富從東京學術界友人口中得知,自從“唐鴻臚井刻石”被日本人奪走后,日本皇宮不允許任何人參觀,甚至日本人也不準靠近。所以,能得到這5張珍貴照片也是非常不易的!
在王仁富多年不懈的奔走呼號下,2014年8月9日,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lián)合會通過日駐華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本天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迅速歸還所掠文物“中華唐鴻臚井刻石”。這是我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被掠文物。消息傳出,在國內(nèi)外引起巨大反響。
歐洲有媒體稱:“中國民間組織只是起到一個先驅(qū)的作用,出發(fā)點還是為了推動中日友好。這個問題不解決,兩國隔閡可能會越來越深。”不少有良知的日本學者也主張盡快將“中華唐鴻臚井刻石”還給中國。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lián)合會文物追討部部長王錦思說,他們已通過函件方式敦促日本歸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下一步還將組織專家赴日本考察。如果通過民間努力不能促成文物回歸,還將參照韓國討要“北關大捷碑”等國際先例,請求政府出面。
王仁富說,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國際法早有規(guī)定。早在1968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戰(zhàn)爭罪及危害人類罪不適用法定時效公約》規(guī)定:“殘害人類戰(zhàn)爭罪,不論其犯罪日期,不適用法定時效,可以永遠追究其責任?!?/p>
從713年至今,“唐鴻臚井刻石”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1300年的歷史。到現(xiàn)在為止,它已經(jīng)“離家”100多年了。王仁富表示:“我們追討的不僅是文物,更是一種國際正義;我們表達的,是中華民族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