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群
隨著素質教育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問題。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是一種不錯的方式,語文老師可以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課文的主題思想結合起來,也可以與教材中的人物心理活動結合起來,還可以與作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1.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高年級語文教材中體裁非常多,不僅有詩歌、童話,還有寓言和小說。對于這些課文,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可以很好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大江保衛(wèi)戰(zhàn)》主要記敘了在1998 年夏天,對長江的抗洪搶險過程中,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英明領導下,幾百萬軍民英勇奮斗,取得了全面勝利的故事。語文老師在對課文講解的過程中,就可以結合課文中描寫戰(zhàn)士們與激流作戰(zhàn)的句子,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誦讀來感受戰(zhàn)士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頑強斗爭的精神,體會人民子弟兵那種愛祖國、愛人民和為了祖國和人民敢于犧牲的精神,從而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高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很好地展現了人物的人格魅力,這樣的課文都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素材,老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對教材主題思想的挖掘來鼓勵學生學會珍惜生活,傳遞生活的正能量。例如,《最后的姿勢》通過寫譚千秋老師在汶川大地震中為了保護自己的學生而勇敢地獻出生命的故事,表現了譚千秋老師的大公無私和他崇高的師德靈魂,體現了一位老師所應具備的愛與責任。
同時,還有《船長》這篇文章,寫的是哈爾威船長在“諾曼底”號客輪遭到“瑪麗”號大輪船猛烈撞擊即將沉沒的時候,鎮(zhèn)定自若,指揮60 名乘客和船員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脫險,自己卻屹立在船長崗位上,隨著客輪一起沉入了深淵的故事,歌頌了哈爾威船長忠于職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這兩位人物,都是在危難之際,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對于這類課文,老師就可以通過對文章主題的分析,讓學生體會主人公臨危不懼的品格和舍己為人的品質,同時,加入心理健康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熏陶。
3.捕捉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契機。語文教育中有很多反映人物優(yōu)秀品質的文章,老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課文學習的過程中,要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會,例如在學習《國榷》時,當學到《國榷》被小偷偷走了,談遷茶飯不思,夜難安寢的情景時,就可以很好地結合課文中的詞、句來啟發(fā)學生去想象談遷的心理感受,以及文中談遷后來又是如何克服千辛萬苦重新撰寫《國榷》的,只有通過對句、詞的認真體會,才能從中體會到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從而受到心理上的教育。再如《半截蠟燭》中,通過分析當時的危機情形,蠟燭馬上就要燒到金屬管時,杰奎琳是如何臨危不懼,運用自己的智慧保護了機密情報的。從而讓學生在心里被杰奎琳產生敬佩的同時,也能從心里受到啟發(fā),從而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
高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非常重視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老師可以通過對人物心理的剖析讓學生明白是非道理,從而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質。
例如,在教學《負荊請罪》時,可以通過對藺相如這一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分析,讓學生明白寬宏大度是一種對人對己都非常好的品質,讓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也要學會寬以待人。這樣不僅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到了語文知識,也讓其受到了心理健康的教育。
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寫作是必不可少的內容,語文老師可以很好地利用作文教學來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引導。例如,在以《壓力》為題的作文中,一名學生寫到自己因為父母離異,自己和媽媽一起生活,他感覺自己的父親可能以后就不愛他了,因此,擔心老師和同學會因此而看不起他,而產生很大的壓力。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問題,老師要真誠地與學生進行溝通,告訴父母離異并不是自己的錯,雖然父母分開了,但他們一樣愛著自己的孩子。同時,老師和同學也絕對不會因此而看不起他,并鼓勵他多與同學進行交流。這樣,一段時間后,這位同學也就慢慢釋懷了。語文老師通過自己的及時發(fā)現和處理,幫助一位同學走出心靈的蔭影,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語文教學是滲透心理教育的很好途徑,只要語文老師善于挖掘教材的深刻內涵、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在作文教學活動中有效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