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永
倘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機制,首要的是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能力的評價體系。在時下的教學評價格局中,評價人和被評價人的身份是疊合的,缺失師生互評和生生互評。教師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面對評價,很少有人能主動接受別人的“指手畫腳”?;诟鞣N原因,大多評價者只說優(yōu)點不及缺點,沒有人會真刀實槍地指出問題,治病救人。上課老師的成就感似乎得到了最大化滿足,實際上可能是得了嚴重的“疾病”。
課堂教學評價應強調教師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分析和反思,多解析自己的課例,進行自我診斷,找到病因進行自我醫(yī)治,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難經(jīng)》曰:望而知之謂之神。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望珍是通過觀察事物外在表象,以揣測分析其內在狀況和變化的一種思維方法。
中醫(yī)理論主要來自臨床實踐,和語文教學有共通處,都是經(jīng)由反復的實踐得出真知,從而把握個中規(guī)律。在中醫(yī)診斷疾病的方法中,“望”是觀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表情等?!巴睜恳秸Z文教學上來,就是觀望你的課氣色好不好,結構是否殘缺,通體是否健康?!巴敝赜诳醋约赫n堂宏觀、整體上的建構,尤其是對“教什么”方面的定位。
筆者反復“望”自己的一節(jié)示范課《楊修之死》,發(fā)現(xiàn)這節(jié)課呈現(xiàn)氣色虛弱、骨骼缺失、發(fā)育不良的癥狀。筆者把探究楊修的死因作為主問題。在和學生探討交流時,筆者單一從曹操身上尋找原因,對楊修自身原因的探究少之又少。把《楊修之死》上成了“曹操殺楊修”,這個設計窄化了文本。筆者著力引導學生去思考曹操為什么殺了楊修,卻忘了引領學生去探究楊修為什么會被殺,楊修的死還有沒有別的原因。解決這些問題有利于學生全面解讀文本。
筆者清楚望見自己的病。課堂缺失了支撐課堂完整性的骨骼,重度肢殘。究其原因:(1)備課時沒有吃透文本;(2)課程意識淡薄;(3)解讀角度偏窄;(4)問題意識模糊。
淮海特說:“教學活動是本然的教學活動,不是形式上的活動?!惫P者的教學思路的確定及依據(jù)的理論,都沒有經(jīng)過推演與論證。這讓筆者明白:教學之前要進行多角度多層面預設。作為教師不能唯既定的教學參考和別人的教學策略是從,要有洞察課堂行為的意識和策略,對課堂實行有效調控。這樣才能駕馭課堂教學。此外還要不斷錘煉教學智慧,把課堂上看似負面的因素,轉化為可利用的教學資源。
經(jīng)言:聞而知之謂之圣。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奥劇奔绰牪∪说穆曇簦缈人?、喘息,并嗅出其是否有口臭、體臭等氣味。
“聞”落實到語文教學上來,就是要聽自己在課上慣常的表達是否有簡潔性、嚴密性;聽自己的課是否有啟發(fā)性、激勵性;聽自己的課是否有閱讀的共享性、生成性;也“聞聞”學生的反應,看自己在教學中與學生的交流與文本的交流,是否喚起學生閱讀、思考、質疑、求知的興趣。從而準確診斷在踐行“怎么講”上出了哪些問題。
筆者上了“田園色彩”主題作文指導課后去批閱學生作文時,一下子懵了:學生的作文跟筆者預想差距很大。本次寫作指導先要求學生聽一首鄉(xiāng)村民謠,然后發(fā)揮想象,描繪出音樂中的鄉(xiāng)村圖景、情境和故事。筆者上課之前做足了功課,找音樂老師認真了解鄉(xiāng)村民謠的特點。為了加強具體感觀,筆者還專門去了電視臺錄了簡譜呈現(xiàn)圖,灌制了自己的一首田園風格單曲。
筆者回放這節(jié)作文教學實錄,發(fā)現(xiàn)學生聽音樂時興趣高漲,要他們談感受時卻無話可說。始終在音樂的外圍打轉,一直沒有走到到音樂中去。筆者在課上對此絲毫沒有察覺,在學生憤悱處無啟發(fā),講時也沒講清楚。傳遞給學生的信息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導致了失敗。
初二的學生,很少接觸音樂知識。他們聽音樂多是聽流行歌曲,并不熟悉鄉(xiāng)村民謠。他們的樂理知識以及對音樂的鑒賞能力是很有限的。筆者的高要求、高難度的建構主義,不符合農(nóng)村初中生的學情,失去語文味,違背了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
在語文課上該如何有效地把教學信息傳遞給學生?教學當以學生的理解和感受為主體感受,他們在課堂上獲得的是建立在他們原有生活經(jīng)驗的根基上的與文本相符合的理解與感受。教師應當把自己內化的高于學生認識的東西講給學生,拓寬、加深他們對生活的體驗。
經(jīng)言:問而知之謂之工。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此方法是據(jù)被研究對象與已知對象在某些方面的類同,從而認為他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由此推導出被研究對象的其他性狀。這一方法同樣適合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反思。
遷移到聽自己的課上來就是要在課前多問詢自己:學生會“怎么回答”,會“怎么想”,把教學重心放在學生的學習訴求上,摸出學生的“觸點”。不少老師的自我診斷是淺層次的,呈現(xiàn)單一、隨機的特點。想達到“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的效果,反思應是自覺的、有深度的。
筆者觀看了自己參加市優(yōu)質課評比的教學錄像,參講的是《散步》一課。上課時,筆者拋出引導性問題:“你們有過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三代一起散步的經(jīng)歷嗎?”學生紛紛搖頭。一個學生說:“爺爺奶奶忙著帶更小的孩子,爸爸媽媽工作忙,作息時間也不一致。我們忙著學習,忙著上輔導班,一家人湊在一起吃頓飯都不容易。”這讓筆者意識到自己對學情的預設出現(xiàn)了錯誤。筆者原來的教學對象是農(nóng)村初中生,他們多是留守兒童,很多的時間都是和爺爺奶奶呆在一起的,但城里的孩子卻不然。授課過程中,筆者雖然進行了調整,但轉變生硬,效果差強人意。
筆者視文本為拐杖,把備課理解為在讀教材的基礎上形成教案。實際上,為人師者,是為引導學生學習而存在的,文本只是我們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老師的教學活動都應該指向學生的需求。在教師關注的四個“需要”(作者的需要、學生的需要、編者的需要、自我需要)中,最關鍵的是學生的需要。一切閱讀都是學生在閱讀,我們應該幫助學生建立與文本的鏈接,適時總結他們需要的閱讀方法,明確學生的學習訴求才是教與學的目標。
切,指摸脈象。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觀察外部表現(xiàn),可一定程度認識內在的變化機理。把這個理論化用到聽自己的課上來,要求我們能給自己的課準確把脈,透過紛繁花哨的手段、模式,切一切自己課堂的“脈”,看其是否還姓“語”。
筆者把曾經(jīng)執(zhí)教的《荷塘月色》拿來“回放”。筆者以導游的身份帶領一群實習小導游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每到一處景點,學生分小組來寫導游詞,向大家推介。最后順勢引導學生贊一贊家鄉(xiāng)的美景。學生讀得很動情,寫得也很精彩,聽課教師給予很高的評價。
再次“回放”這節(jié)課時,不禁感覺褻瀆了文意。筆者完全不了解彼時彼地朱自清的想法。課堂表面熱鬧、活潑,實際上只有荷花而不見池塘和月色,帶領學生欣賞的荷是任何人的、任何時間的、任何地方的荷,不是朱自清的。學生就像去了一個景點看荷。他們在課上收獲了什么?我真的就是帶孩子們玩兒去了。
呂叔湘說:“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筆者一直認為語文應是美的,是藝術的。但筆者的為美而美,美得膚淺,只關注外觀形象美,忽略了意蘊美和哲理美。散文閱讀有三個層面——感知層、體會層、深味層,呈層遞性。筆者的教學只落腳在第一個層面而不及其余,自然會“其澀,其味益短,其理越淺”。學生置身于被肢解的閱讀環(huán)境中,猶如盲人摸象,無法形成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的對話。達不到一個靈魂出入另一個靈魂的效果。這樣的課還有語文味嗎?筆者只是帶學生在文本外圍溜達,還沒有走進文本,就帶著學生打道回府了。這樣的教學是偽語文教學。真語文教學要像張志公所說“帶領學生從文章里多走幾個來回”,讓學生學有所獲。
中醫(yī)理論受哲學影響很深,在其理論中常??吹秸軐W。語文教學是一門“臨床的社會科學”。它的經(jīng)驗來源于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是反復實踐后的經(jīng)驗累積。語文教學亦與哲學關系密切,它擔當著“知人明世,宣情曉理”之重任。以此理論為指導去聽診自己的課,在反思、診斷、修整、實踐的教學過程中,大膽結合中醫(yī)的傳統(tǒng)四步診斷方法——“望聞問切”,審視課堂教學,通過病象把握病癥,找到病源,從而對癥下藥,及時祛除弊病,拯救自己的課堂教學,努力建構健康的的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