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拓展課堂容量。但該手段的使用也并非多多益善,在設計與使用過程中應把握好“度”,做到適時、適量,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否則使其毫無節(jié)制地泛濫于閱讀課堂,將會喧賓奪主,分散學生注意力,造成視覺疲勞,占用過多的咀嚼、涵泳、玩味語言文字的寶貴時間。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教師在選擇與設計教學媒體時,首先應做到“目中有人”,應將“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這一問題貫穿在自己的頭腦中,以此為依據(jù)來設計媒體教學,進而實現(xiàn)吸引、引導學生之目的。高中學生身心發(fā)展仍處于未成熟狀態(tài),此狀態(tài)跟成人社會和主流文化之間存有一定差距,這種差距為語文教育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媒體時應該以便于學生掌握、理解教學內容為基礎,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fā),讓學生能夠借助教學媒體獲得更多的信息,激活學生思維,更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習主動性。
譬如,教學《寡人之于國也》,在“情境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筆者提議師生一起背誦初中階段學過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將該篇文章用PPT 展示出來,要求學生說說該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學生回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筆者又通過PPT 將該句變換字體和顏色,以作凸顯并追問:這里的“道”是指什么?有學生回答孟子所說之“道”是指“王道”,即施行仁政,筆者給予肯定后,順勢而導,引領學生一起來學習課文《寡人之于國也》,深入研討孟子的“仁政”思想。
首先引領學生研讀課文第1~4 自然段,具體的學習程序是筆者范讀,學生跟著輕聲讀,接下來學生自由練讀;然后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用心傾聽,對比分析自己的朗誦跟錄音之間存在的差距,并要求在接下來的練讀中注意加以改進。學生練讀后,筆者又引領學生回歸課本,要求參照文下注釋,自主翻譯前四段,遇有疑難則做好相應標記,為討論做好準備。
交流討論階段,筆者引導學生小結重要的文言現(xiàn)象,其中一些重要字詞句采用PPT 展示。教學過程中筆者并沒有只運用教學媒體進行教學,而是根據(jù)學生的需要采用了不同的形式。筆者先運用PPT 來凸顯重點句子,引起學生的關注;然后采用板書形式,告訴學生今天所學課文的題目。在朗讀過程中,筆者適時發(fā)揮語文教師范讀的基本技能,并沒有用課文錄音來代勞。錄音發(fā)揮的作用是讓學生將自己的朗讀與之進行對比,找出差距。
同時,筆者也沒有將一些字詞的解釋從課本上簡單地照搬到課件上,而是采用書本這個最簡單最原始的教學媒介,同時以電子課件為輔助手段,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fā)揮,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而不是用教學媒體去直接地告訴學生答案。這樣做可以消除學生的依賴心理,由被動接受走向主動探索。
文本拓展,在當今語文課堂教學中受到教師青睞,可以在加大思維容量的同時擴大有效信息量的傳遞,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理念?;诖耍T多教師喜歡借助教學媒體來拓展課堂資源,以達成此目標。因為多媒體能夠極大地增加信息的容量,使課堂教學豐富起來。然而,運用教學媒體對文本進行拓展應體現(xiàn)出一定的適度性,過和不及皆不可取。所以在高中語文課堂應堅持適度原則,讓教學媒體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譬如,《相信未來》一文教學,筆者使用了多媒體輔助材料及朗讀磁帶等。其中在知識積累環(huán)節(jié),筆者以PPT 課件展示為主,以幫助學生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識記字音字形;在指導學生朗讀第3 小節(jié)的重點句子時,筆者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來自由練習朗讀,彼此討論交流各自的感悟與理解。然后使用多媒體播放不同版本的朗讀帶截段,讓學生分辨第3小節(jié)前三句詩句朗讀時的正確讀音。在拓展探究環(huán)節(jié),筆者運用幻燈片打出食指的《熱愛生命》,請學生談談讀了這首詩以后的感受。最后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結合《相信未來》和《熱愛生命》兩部作品,寫一篇關于食指或者食指作品的鑒賞性小散文,借此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教學過程中,筆者在講解基礎知識時并沒有過多地引入材料;朗讀過程中,也沒有簡單地使用朗讀帶,而是通過播放不同版本的朗讀帶截段,讓學生分辨第3 小節(jié)前三句詩句朗讀時的正確讀音。這就讓學生發(fā)揮了主動性,不盲目信任教學媒體,同時也讓學生了解了不同的朗讀風格。拓展探究環(huán)節(jié)則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能力遷移,引入同一作者的類似詩歌作品,以期讓學生的鑒賞能力得到適度擴展;課外作業(yè)的布置也沒有與教學文本脫節(jié)。在此教學案例中,教學媒體的選擇是根據(jù)拓展的需要選用的,不管是PPT、還是朗讀帶,都恰當?shù)厝谌肓伺c課本文本有關的內容,進而使拓展走向有效。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歸宿,設計與運用教學媒體,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任何信馬由韁、南轅北轍的做法,都將導致教學效率的下降。發(fā)揮教學媒體的輔助作用,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這是設計與使用教學媒體的一個重要原則與意圖。
譬如,執(zhí)教魯迅的《祝?!?,環(huán)境描寫是一個重難點。為達成教學目標,筆者在導入課文的時候并沒有運用大塊的時間給學生播放電影,而是選擇《祝福》這部電影中的能夠再現(xiàn)魯鎮(zhèn)環(huán)境和祝福景象的片斷播放給學生。學生欣賞之后,筆者則進行點撥引導:“剛才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鏡頭是課文《祝?!分械纳顖鼍?,這里面的一切對今天的你們來說是陌生的,但是這些鏡頭可以拉近你們跟《祝?!愤@篇小說的距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的這篇小說——《祝福》?!边@樣播放才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教學的目的性才能夠得以凸顯。筆者這樣導入為學生有效地創(chuàng)設出了當時的社會情境,引導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
《祝福》的另一個教學難點當屬引導學生鑒賞魯迅小說語言的特色。在此過程中,筆者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自主討論,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談談文中一些句子包含的多種含義,同時利用PPT 呈現(xiàn)出不同的語意內容,促進學生更為直觀、深入地理解句子內涵,借此突破教學重難點。實踐證明,學生在視覺記憶中加工動畫表征和多層意義的內容,可以減少學生的負載,使課堂教學走向有效。筆者在教學中注重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課件,以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綜上所述,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從多個角度來選擇、設計和運用教學媒體,使之趨于合理、科學,體現(xiàn)出一定的效度。要根據(jù)教學的整體要求來選擇媒體,不能根據(jù)某一項指標做出較為狹隘的決定。教師要考慮教學媒體與學生之間的主體性關系,考慮教學媒體與教材內容拓展的適度性關系和實際操作性,使之能夠有效地服務于語文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