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永俊
(楚雄日報社,云南 楚雄 675000)
“插甸經驗”是云南省在開展“四群”(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利益、群眾工作)教育活動、實行干部直接聯(lián)系群眾制度中涌現(xiàn)的先進典型。期間,新華社、《人民日報》、《云南日報》等諸多主流媒體已報道,作為州市黨報的《楚雄日報》如何在“炒冷飯”中炒出“新味”,角度的選擇是制勝的法寶。其做法主要體現(xiàn)在:
2012年開始,省委組織部按照省委要求,把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插甸鄉(xiāng)作為“掛縣包鄉(xiāng)駐村聯(lián)戶”的工作責任區(qū),推行常務書記制度,促使干部在直接面對群眾、直接聯(lián)系群眾、直接服務群眾過程中提高素質,轉變作風,辦成實事,推動發(fā)展,贏得群眾廣泛贊譽,為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探索的新路子。
這就要求記者提前介入,采訪前盡力去把握被采訪對象或者新聞事件的總體情況,我們采取蹲點采訪方式,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3天,接地氣、觸靈魂,將事先列出幾個不同的新聞角度來進行比較分析,根據現(xiàn)場情況的變化,從而確定最佳角度。
“插甸經驗”概括起來就是:認親結對常聯(lián)系,真正使干部直接聯(lián)系群眾工作實現(xiàn)了經常化、制度化、常態(tài)化;真心實意轉作風,真正做到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整合資源,真正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題;強化基層打基礎,真正體現(xiàn)基層黨建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要求。
“四群”教育讓插甸鄉(xiāng)取得了“干部作風變得更加務實了、干群關系變得更加融洽了、群眾觀念得到更新了、產業(yè)結構更加優(yōu)化了、基礎設施更加扎實了、支部堡壘更加牢固了”的豐碩成果。宣傳“插甸經驗”其目的就是進一步貫徹落實州委關于做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準備工作的安排部署,營造學習推廣“插甸經驗”的輿論氛圍,實現(xiàn)“四群”教育活動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相銜接,為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營造良好氛圍。
近年來,《楚雄日報》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按照“統(tǒng)一策劃、統(tǒng)籌宣傳、突出重點、形成規(guī)模、形成聲勢、科學管理”的思路,突出新聞策劃工作,形成季度策劃、月策劃、周策劃的機制,特別是每年都有針對性地集中組織兩三次重大采訪活動,搶占輿論引導的主動權,有效提升報紙的宣傳質量,發(fā)揮黨報主流媒體的引領作用。
在“插甸經驗”報道的策劃中,緊扣其特點、亮點,特別是對楚雄州可借鑒、可復制,具有操作性、指導性的做法,全面分析研究,并列出采訪提綱。(1)讓干部下得去、待得住、融得進、干得好,實行常務書記制度。(2)積極引導群眾調整產業(yè)結構促農增收,帶頭示范推廣科技。(3)提高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帶頭致富能力,實施“紅色信貸”工程。(4)齊心協(xié)力為群眾辦好事實事解難題,上下聯(lián)動形成合力。(5)群眾思想意識的改變、發(fā)展理念的更新,老百姓心里的期盼。(6)基層干部思想覺悟、政治覺悟以及科學發(fā)展覺悟的提升,村組干部的“嬗變”。同時,結合中央、省、州黨委對開展“四群”教育和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提出的要求,以理論的高度指導全州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開展,配合系列報道,策劃列出一組《領導帶頭做示范》《深入群眾面對面》《強基固本抓黨建》《服務群眾謀發(fā)展》4篇評論文章。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蓖瑯拥氖挛?,看待和表述的角度不同,其效果各異,新聞報道角度的選擇亦是如此,角度選擇的不同,產生的宣傳效果就不一樣。
報道“插甸經驗”,如果按照慣例來報道省委組織部為插甸鄉(xiāng)爭取了多少項目、多少資金,這種千篇一律的報道,不僅宣傳效果不會好,甚至會使得其反,大家都認為“沒有可比性”。因此,我們報道“插甸經驗”以小事件入手,以小見大,用講故事的形式,揭示新聞事實,達到增強新聞感染力和吸引力。在采訪報道中,我們選擇養(yǎng)雞、養(yǎng)羊、修路、架電、筑壩等都很普通的事件為切入點。
登高望遠,站得高,看得遠。許多事物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本身沒有新聞價值,但在特殊環(huán)境、特殊情況下,往往會產生新聞價值,甚至會產生很大的新聞價值。我們報道“插甸經驗”選擇在2013年11月底。這一年,云南全省開展“四群”教育活動,而2014年年初就啟動州市級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這一時間節(jié)點上宣傳報道“插甸經驗”,其實就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做準備、營造氛圍。
新聞立意,關鍵是要認真觀察,認真分析、比較,哪些因素,哪些側面會給人以新的感覺、新的啟示、新的教育,選擇哪一個側面更鮮明、更能撥動讀者的心弦,引起讀者共鳴,這樣才能增強報道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做大、做強、做好主流新聞,提高新聞品質,使黨報的優(yōu)勢更明顯,從而不斷提高黨報的影響力。
在“插甸經驗”的報道中,我們突出民生視角,著力在深度上做文章,通過采訪基層群眾、鄉(xiāng)村干部、工作隊員,把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盼通過樸實、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一樁樁小事、實事、好事以及干部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不僅體現(xiàn)了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深度”,更是體現(xiàn)了民生之要。根據策劃列入的采訪提綱,考慮讀者的心理需求以及新聞價值,結合采訪的實際,最后形成了一組《“機關干部”變身“村常務”》《“試驗田”推開致富門》《“紅色信貸”助農創(chuàng)業(yè)增收》《“總動員”助力“加速跑”》《“給力”百姓期盼》《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6篇系列報道。
實踐證明,角度決定稿件成敗。特別是反復宣傳報道的主題,就要研究新的角度,從新的角度中再去選擇好的角度。唯有如此,州市黨報才能辦出“讓黨委政府滿意、老百姓愛看的報紙”,也才能進一步彰顯了主流媒體的地位。
[1]葛希玲.淺談媒體記者的“觸角”與深入實際[J].中國地市報人,2010(8):59-60.
[2]朱朝暉.期刊編輯工作的網絡應用[J].大學出版,2002(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