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興
(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qū)草場街小學)
課堂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它是聯(lián)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僅是重要的教學手段,更是一種精彩的教學藝術,設計得好,應用得當,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發(fā)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都有積極的作用。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對于學生探究動機的激發(fā)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呢?下面,筆者粗淺地談談自己的觀點和做法。
教師要吃透文本,熟悉教學內容,尤其文章結構,才可以高屋建瓴地提出讀者關心或欲探究的問題。以教學《狼牙山五壯士》為例,教師只有在完全掌握五壯士“接受任務—誘敵上山—引上絕路—頂峰殲敵—跳下懸崖”的悲壯感人情節(jié)之后,才能感悟到他們的“壯言”“壯行”“壯舉”“壯心”及“壯志”等,進而才有可能創(chuàng)設出“作者為什么稱他們?yōu)槲濉畨选??”這一問題情境。
法國教育家盧梭有一句名言:“作為教師,首先就要了解學生?!碑斎?,要想全面了解學生,必須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狀態(tài),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構成一個適當的跨度,唯有如此,我們的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如,在備《貓》這篇課文時,筆者考慮到大部分學生對貓較熟悉,但又不可能完全了解其特性,最多一知半解,故創(chuàng)設出復合問題情境:“你見過貓嗎?老舍筆下的貓又是一只怎樣的貓呢?”從而激起學生的探究動機。
如果忽視了學生的認知結構狀態(tài),我們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就會是無效的。
此種方式是一種最常見的方式,也是需要教師下工夫精心預設的一種方式。創(chuàng)設出的問題情境必須能構建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起學生的探究欲望。
以《假如沒有灰塵》為例,筆者曾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出這樣的問題情境:“你們討厭灰塵嗎?那就讓我們把它清除干凈怎么樣?”學生異口同聲地答道:“討厭!”“不行!”筆者借機問他們?yōu)槭裁矗瑢W生紛紛翻書去找依據。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薄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笨梢?,在讀書學習中勇于質疑至關重要。鑒于此,教師務必營造寬松氛圍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充分調動其積極性。
如,在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時,導入環(huán)節(jié)被設計為課題質疑,很多孩子都產生了“水里的魚怎么會游到紙上?”這樣的疑問,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自然出現了,筆者順勢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去一探究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學生的讀書興趣甭提有多大了。
根據“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可知,能否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則是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又由“比較性組織者”概念所知,針對于已有知識學習的相似內容,通過對比學習,利用相同點加快學習速度,利用不同點增加知識的清晰度。教師應適時引進這樣的問題情境。
以教學《難忘的一課》為例,當進行到領悟文章表達情感這一環(huán)節(jié)時,筆者適時引導學生思考:“關于臺灣的課文,我們學過哪些?它們在情感表達方面有哪些相似點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立刻來了精神,眨巴著眼睛開始思索。不一會兒,《看雪》《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日月潭》等課文一一給報了出來。通過一陣興趣盎然的比較交流,學生不僅深刻體會到了本課的思想感情,而且掌握和靈活應用了比較閱讀的讀書方法,同時也使思維得到了發(fā)散。
學生盡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活、學習經驗,但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及書本知識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在教學中應認真呵護好這份好奇心,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
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當研讀到五壯士英勇跳崖犧牲一段時,有學生突然問道:“狼牙山五壯士為什么不去和敵人血拼到底,而是選擇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呢?”學生當時都愣住了,筆者見機組織學生討論,為了這個問題,學生爭執(zhí)得面紅耳赤。最后筆者所給的意見就是,每個人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五壯士之所以那樣做,是因為他們更多的是從萬一被俘虜也許經受不住嚴刑拷打泄密及舍己為人的方面來想的,而我們是從珍惜生命的角度來看問題的,我們應該學會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總之,只要教師能夠創(chuàng)設好有效的問題情境,就一定會從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有力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