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毅
(廣東廣州第二師范學院美術系)
美術教師培訓屬于職后教育范疇,在教師職后教育中,存在著一個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大多數(shù)學員對教育理論的學習熱情不高,訓前不了解課程設置,對施訓單位的培訓方式不認可,導致培訓效果不理想。近年來國內心理學界備受關注和重視的心理咨詢理論,為我們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 共情”是心理咨詢中最基礎的原則條件,“ 共情”就是“ 感同身受”,與咨詢者有“ 同感”,即心理咨詢中要求咨詢師把來訪者與自己位置互換,全面地體認來訪者這個私人世界中的一切,就好像在感受自己一樣。
在美術教師培訓中,培訓的主體是受訓的教師,培訓的目標出發(fā)點應該從“ 共情”出發(fā),即受訓教師需要怎樣的知識?是專業(yè)知識的短板還是教育理念的短板?這些都是施訓者要訓前深刻調研的。通過“ 共情”培訓目標設置,就是要調研清楚受訓學員的實際需求,從學員所處的職業(yè)生涯時期出發(fā),了解學員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與學員一起訂制培訓課程,為培訓建立良好開端;在施訓過程中,課程培訓教師也應當從關注自身感受轉變成關注受訓學員感受,通過觀察學員的表情和學習反應,提升課程體驗度;在培訓管理中,培訓實施方應恰如其分地了解受訓學員的需求、動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及時合理地給予學員受訓情感支持, 感受學員的學習困難,幫助學員解決學員生活困難,促進培訓順利開展。
“ 無條件積極關注”是指心理咨詢中要求咨詢師對來訪者表示看重、認可,欣賞其價值,喜歡他、愛他,這不是強迫出來的,而是自然、無條件的。
在美術教師職后培訓中,“ 無條件積極關注”就要本著“ 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注重受訓學員的個體差異,正確區(qū)分個體學員的優(yōu)勢和弱勢,把全部學員都視為可造之才,發(fā)掘并欣賞學員的長處,訓前對學員進行有效測評, 獲得學員基礎背景信息; 在課程設置中,應適當安排可選修式菜單課程供學員選修,建議來自山區(qū)的學員多關注國際國內美術教育新動態(tài), 建議來自二線城市的學員多關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效果提升等等,甚至在一定情況中,可將學員的內疚感轉化成學習的動力,提高受訓效率;在培訓管理中,施訓管理方應積極關注每個學員的研修效果, 洞察并及時鼓勵其個性中的閃光點,如師德高尚、教學能力強、教育技術專和教育科研能力高等, 把受訓學員熱愛教育的態(tài)度和信念泛化到教師終生教育中。
“ 對質”是在心理咨詢與治療情景中,咨詢師有意識地使有疑問的現(xiàn)象清晰明了,使其在來訪者的意識層面予以明確?!?澄清”是咨詢師運用自己的潛意識、同感和直覺以及理論知識,對來訪者的精神現(xiàn)象進行說明和解釋。 兩者是咨詢師幫助來訪者解決自身問題道路上的兩個環(huán)節(jié)。
在美術教師培訓中,由于培訓時間較短,培訓效果的提升就必須直達培訓目的,譬如在培訓實施過程中,學員受訓過程偏離培訓目的的,要及時糾正?!?對質”就是讓培訓目標簡單明了,該是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課程,就不要讓學員走彎路,該是提升課堂教學能力的課程,就應當在課程反思點評中直截了當。
“ 澄清”即施訓教師要根據(jù)受訓教師的特點,在施訓過程中動態(tài)了解受訓教師的變化需求,尊重受訓教師的背景知識,達到培訓“ 不是改造,是支持”的目標理念。
總之,心理咨詢視野下的“ 共情”“ 無條件積極關注”和“ 對質和澄清”理論在教師培訓實施中應同時進行,三者是相輔相成的。 從教師培訓出發(fā), 實施心理咨詢理論改進培訓效果將是教師教育發(fā)展的全新視角,也是回歸教師學習本體的探索。
[ 1]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 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
[ 2]沃爾夫,吉伊根.藝術批評與藝術教育[ M].滑明達,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 3]譚毅.中小學美術骨干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東莞市為例[ J].新課程,2013(06).
[ 4]傅安球.實用心理異常診斷矯治手冊:修訂版[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 5]鄭日昌,江光榮,伍新春.當代心理咨詢與治療體系[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