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仙
(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三中學 莆田市 351100)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成功的前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對興趣的作用也有許多精辟的見解,如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泵绹牡氯R賽說:“只有那些精神愉快的人,知識才能像荷花瓣似的舒展開來?!笨梢姡d趣能把人的生命力調(diào)動起來,使人們更加熱愛自己的事業(yè)并“樂此不疲”。同理,能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興趣的教學必是成功的教學。有經(jīng)驗的語文老師上課,無需用“驚堂木”給學生提神,就能使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課堂上該如何導之以興,授之以趣呢?
課堂設疑是開啟學生心智,激發(fā)學習動機,推動學生到達知識彼岸的一種有效方法。英國學者羅素說:“一切學科本質(zhì)上應從心智啟迪開始。教學語言應是引火線、沖擊波、興奮劑?!彼季S從問題始。所以教學中教師應適時拋出一個個問題,這猶如飛石投水,讓學生蕩起思維的漣漪。一些平時不善發(fā)言的學生不是不會發(fā)言,而是老師未能撥動他們的心弦。只要疑設得好、設得精、設得巧,設到學生的“動情點”、“興奮點”上,他們便不由不發(fā),不能不發(fā),發(fā)而后快;在這一思維流程中,學生處于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nèi)部狀態(tài),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思辨的能力,求異、創(chuàng)新的思維火花,也會隨之迸發(fā)。如教《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課時,在講到小說標題的作用時,要求學生在通讀課文后為小說另取一個“名”并說說理由。另起一個什么名好呢?為什么要起這個名呢?于是學生一下子興奮起來,思緒聯(lián)翩,激情如潮,課堂氣氛便活了。
蘇霍姆林斯基有言:“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苯處煹呢熑握且l(fā)現(xiàn)、強化這種探索精神。在教學中,一旦學生質(zhì)疑問難,正是他們學習興趣最濃的時候,也是訓練他們表達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最好契機。這時候教師的相機點撥,借激趣調(diào)動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促使學生把激起的興趣及時遷移到較深層次的情感思維和深入研討上,教師則“退居二線”,僅起引導作用。這樣,興趣——質(zhì)疑——研討——成功,反復地螺旋式上升,形成良性的師生互動循環(huán)。
心理學研究表明,單調(diào)、無休止地重復勞動,是造成大腦疲勞,提不起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為此,教師應不拘泥于僵化的教學形式,課堂上多開展一些活動,以提高學習興趣?;顒拥男问胶芏?,說、議、誦、辯、唱、演等都可。只要教師恰當調(diào)度,學生的興趣就會一波高過一波,學生的才思便會如泉涌出。
說:指導學生將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說明文、議論文中的某些抽象概念編成快板,課堂上說上幾段,既調(diào)動了興趣,又增強了理解記憶。
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如通過以情帶聲、以聲傳情的藝術手法處理,變?yōu)橛新曊Z言,那更會收到感染人、震撼人的藝術效果。因此,詩歌、散文教學時不妨在課堂上舉行一些小型的朗誦會,學生的感情能融進字里行間,怎會不受感染而產(chǎn)生興趣?
辯:課堂上有爭議的問題,采用辯論的形式進行教學。
唱:許多課文都可以和歌唱結合,如學《孔雀東南飛》唱《梁?!罚瑢W《訴肺腑》可以唱《枉凝眉》等?,槵槙暸c陣陣歌聲都應是語文課上的亮麗風景。
演:故事情節(jié)較強的課文如《鴻門宴》等,便可讓學生自編自演。如由一名能力較強的同學做導演,再由“導演”給每個人分配角色,以組為單位鉆研課文,編好劇情,配上臺詞?!皩а荨蓖L凜凜,“演員”興奮不已,每個人的積極性都空前高漲。
中學生的表現(xiàn)欲是很強烈的,因此滿足學生的表現(xiàn)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有效手段。心理學研究表明,競賽能刺激學生為自尊好勝而奮斗的表現(xiàn)欲。如學完詩歌單元后,我將全班學生分成兩隊舉行賽詩會,由學生為自己隊命名,喊口號,老師適時地在旁“扇風點火”,使得雙方隊員個個摩拳擦掌,好詩好句不斷出現(xiàn),老師不時地點頭夸好。兩隊的比分緊挨著往上闖,竟出現(xiàn)爭搶話筒的情景。
總之,作為教師應該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在教學過程中各顯神通,使整個教學過程呈現(xiàn)出一種波瀾起伏、婀娜多姿的曲線美,從而,使學生在這清新愉悅的氣氛里,接受美的洗禮,吸吮知識的甘霖。
[1]陳福翔.激趣三忌.中學語文教與學,2000(3).
[2]陳燕靈.個性化閱讀——在體驗中提升自我.福建教育,2004年(11).
[3]黃偉.語文課堂提問中的問題結構與展開.高中語文教與學,2010(9).
[4]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