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志偉
(中山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系,廣東 廣州 510275)
論宋人婚書的文體形態(tài)與文學性
鄔志偉
(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廣東廣州510275)
婚書在宋代廣為使用,宋人文集中多有收錄。宋人婚書既為婚姻事實之契約,具有法律意義,又是具有私人書寫色彩的書啟,有文學意義?;闀奈捏w為書啟文,婚書一往一答即構(gòu)成男女雙方對婚姻事實允諾?;闀鳛橐环N文體,其文體遠源因素可追溯到《儀禮》中婚辭,而六朝時期的皇室、貴族婚禮中的“六禮文”為后代文人婚書寫作提供了文體與文辭借鑒。真正文體意義和法律意義上的婚書在唐代出現(xiàn),唐人婚書為單書或復書形式,宋人則發(fā)展為疊幅形式,疊三幅為一封,是晚唐宋時書啟疊楮之風的體現(xiàn)。婚書不見于唐人集中而見于宋人集中,宋人婚書正文為四六文,文體典雅,辭令優(yōu)美,大量用典,不再是簡單的實用禮書,成為文學作品。宋人婚書以其文體要素體現(xiàn)了“合二姓之好”的婚姻觀念,也展示了宋代文人對自身家世風范的體認與彰顯。
宋代;婚書;文體形態(tài);文學性
“婚書”一詞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境里有兩種指稱。其一,合婚占卜之書。古代書目中收錄有“婚書”,如《通志·藝文略》“五行類第八”即記載“《婚書》一卷。《姚陳議婚書》一卷”?!端问贰に囄闹尽贰拜辇旑悺币仓洝啊缎6ň┓炕闀啡怼薄_@一類作品屬古代陰陽五行之學,內(nèi)容大致為根據(jù)歷法和陰陽五行,推步合婚吉日。其二,指男女議婚、成婚往來之禮書與文字憑證。在合同婚書出現(xiàn)之前,婚書主要指男女議婚過程中往來的各種書、啟、札、帖等禮書,這些禮書從文體上看,為書牘體,但它們并不僅是普通的書啟,同時具有為古代法律所承認、約束婚姻成立的意義。本文研究所指的“婚書”即上述第二種概念。
關(guān)于婚書,已有學者予以了關(guān)注,但還未將著眼點放于宋代婚書作品的具體寫作與文體形態(tài)上。宋代婚書的寫作,頗為豐富生動。宋人總集、別集中收有婚書作品,宋元類書中也大量收集婚書范文及格式范例。宋代婚書突顯出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是婚姻過程中的禮書與契約,而且是一種文學作品進入文集之中。本文將對宋代婚書的形態(tài)、文體特征、文化內(nèi)涵及其與婚禮程序的關(guān)系進行一番探討。
(一)從《儀禮》“婚辭”到“六禮版文”
古代婚姻,從議婚到成婚,男女雙方要通過媒妁不斷接觸往來?;槎Y古有“六禮”之程序,據(jù)《儀禮》所記,士婚禮的程序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秲x禮》“士婚禮”在對六禮儀式進行說明之后,還特別記載了六禮過程中每一環(huán)節(jié)所使用的“婚辭”。據(jù)鄭玄注,婚辭為“擯者請事告之辭”,即女家擯者與男家使者在儀式中互致問答之辭,男方致禮辭,女方答禮辭,一問一答。如納采的時候,使者說“吾子有惠。貺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禮。使某也請納采?!睌P者則答曰:“某之子蠢愚。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辭?!彪p方的說辭客氣謙遜,鄭重嚴肅,是一種儀式用語。
魏晉時期,六禮儀式中開始出現(xiàn)記錄于禮版之上的“禮文”。杜佑《通典》在論及“公侯大夫士婚禮”的歷史沿革時,提及后漢與東晉婚儀中的“六禮辭”?!皷|晉王堪六禮辭,并為贊頌。儀云:于版上各方書禮文,壻父名、媒人正版中,納采于版左方。裹以皂囊,白繩纏之,如封章,某官某君大門下封,某官甲乙白奏,無官言賤子。禮版奉案承之。”從上述記載可知,晉時婚姻六禮之中使用“六禮辭”,記載在“禮版”上,版左方寫“納采”,正中寫有男家父親之名、媒人之名,并書有禮文。從其封章所書“某官某君大門下封,某官甲乙白奏”來看,這種版文已具備了書啟文的基本要素。這種記錄于禮版之上的六禮辭,其文辭來源于《儀禮》婚辭而略有變化。在南朝時期,除了貴族士大夫,皇室婚禮也有“六禮版文”?!端螘肪硪凰摹抖Y志》詳細記錄了晉穆帝升平元年(357)納后時王彪之所定的“告廟六禮版文”,“六禮版文”表達的意思也同于《儀禮》婚辭,但是措辭明顯華麗典雅,使用四字句式,音節(jié)整飭。
魏晉南朝時期的“六禮版文”可以視作后世婚書的起源,雖然此時版文還只具有“禮”的意義,表示東晉南朝高門貴族士大夫禮風之隆。但它從《儀禮》的口述辭令變?yōu)橛涗浻凇鞍妗钡奈淖中问?,并且初步具備了書啟文的文體格式。其措辭風格、語體范式都為后世婚書所繼承,這種男方、女方一問一答的形式,也與后世婚書的一來一往的形式相同。王彪之所定的皇室“六禮版文”,成為后世皇室婚禮禮書的樣本,而為唐、宋、元、明、清各朝所承。
(二)敦煌書儀中的唐代通婚函書
真正法律意義與文體意義的婚書在唐代出現(xiàn)。唐代婚書的寫作,不再是高門貴族之行為,已經(jīng)進入民間社會。《唐律疏議》卷十三“戶婚律”明確提及“婚書”,并且作為婚姻成立之法律要素。但唐五代的傳世文獻中并未見有具體婚書作品。不少敦煌書儀卻保留了婚書的格式及婚禮程式的說明,《書儀》(p.2619)《新集吉兇書儀》(p.2646)《吉兇書儀》(p.3442)等書儀中都載有婚書范本。敦煌書儀中的婚書也為一往一來的形式,通婚書(又稱通婚函書)為男家致女家求婚書,答婚書(又稱答函書)則為女家應允婚事的答書。敦煌書儀所載婚書有復書和單書兩種?,F(xiàn)僅以杜友晉《吉兇書儀》(p.3442)所載通婚書(復書形式)為例:
月日,名頓首頓首。闊敘既久(未久,雖近),傾屬良深(若未相識云:藉甚徽猷,每深傾屬)。孟春猶寒,體履如何?愿館舍清休。名諸疾少理,言展未即,惟增翹軫。愿敬德(厚),謹遣白書不具。姓名頓首頓首。名白:名第某息某乙(弟云弟某乙,侄云弟某兄弟某子),未有伉儷。承賢若干女(妹侄孫隨言之),令淑,愿托高媛,謹因姓某官位,敢以禮。姓名白。
不論通婚書或答婚書,都是“兩紙真書”,即用楷書書寫,寫成兩紙,兩紙都具有書啟文格式,前有日期,前后都有“頓首”或“白”這樣的書信具禮格式用語。從其內(nèi)容看,第一紙為寒暄問候,第二紙才表達真正的通婚之意。從其語言風格式來看,通婚函書用語并不華麗,不事典故。其單書形式則將兩紙內(nèi)容合并為一紙,去掉重復的兩重首尾用語,基本文字內(nèi)容不變。
綜上所述,婚書作為婚姻六禮儀式中往來禮書,其文體形式為書啟,至唐代,已具有約束婚姻成立的法律意義。其文體遠源則為《儀禮》中的六禮婚辭,婚辭從一種口頭問答發(fā)展到書面報答,其中“六禮版文”是發(fā)展中重要一環(huán)。
(一)宋代婚書作品存錄與婚書文體形態(tài)
至宋代,婚書作為婚姻程序中往來之禮書已被普遍使用。宋人總集、別集、類書中大量收錄有婚書作品,名稱各異,文體為書、啟。宋人總集《圣宋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宋元類書《圣宋名賢四六叢珠》《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以下簡稱《翰墨全書》)、《新編事文類要啟札青錢》(以下簡稱《啟札青錢》)也收錄有宋人婚書。據(jù)筆者統(tǒng)計,宋人在別集中收錄有婚書作品的有:蘇軾、黃庭堅、秦觀、晁補之、趙鼎臣、張守、李光、汪藻、李彌遜、張綱、張嵲、王洋、洪皓、朱松、王庭珪、孫覿、鄭剛中、陳淵、王之望、程頤、朱熹、周必大、呂祖謙、樓鑰、洪適、韓元吉、楊冠卿、廖行之、黃榦、周南、李廷忠、劉宰、陳亮、李劉、方大琮、劉克莊、謝枋得、林希逸、陳著、馬廷鸞等40家,三百多篇作品。這些婚書作品不單有為自己的子孫所寫,也有大量代別人而寫??梢?,宋人婚書寫作的普及與對婚書寫作的重視。
宋人婚書采用的是疊幅形式的書啟,稱“疊幅啟”,三幅為三紙,疊放一起。宋人陳元靚輯有《新編纂圖增類群書類要事林廣記》(以下簡稱《事林廣記》)錄有三幅婚書的格式,稱“婚書第一幅式”“婚書第二幅式”“婚書第三幅式”,《翰墨全書》《啟札青錢》等類書同樣收錄?!逗材珪贩Q“婚啟”而不稱“婚書”,《啟札青錢》則稱“聘啟”,這三種類書所錄格式基本一致,只有個別字詞略有所不同?,F(xiàn)以《翰墨全書》所錄格式(如下圖)為例,抄錄如下:
婚啟第一幅常式:
某啟:孟春猶寒,共惟
某官親家
臺候,動止萬福。某即日蒙
恩,謹啟申問
起居,不宣。
忝戚某郡姓某啟上
婚啟第二幅常式:
某啟:不審邇辰
臺用奚似,未由
參晤,伏冀
順時倍加
崇重。某下情無任祝頌之至。
忝戚某郡姓某啟
婚啟第三幅常式:
忝戚某郡姓某
右某啟:茲憑媒議,伏承
親家某郡某官(稱呼)以第幾院
令愛小娘子與某某男某締親,茲
行系定者(聘云納聘者),言念云云。
謹奉啟以
聞,伏惟
臺慈,特賜
鑒念,不宣,謹啟。
年月日忝戚某
婚啟三幅式,其中第一幅、第二幅用來寒暄問候、祝頌,而且辭令隨季節(jié)變遷,略有不同。第一、二幅啟要將文字寫成六行,又稱十二行啟。按《翰墨全書》說明:“按啟有三幅,一寒暄,二啟事,三祝頌,今人系臂定聘啟皆用之,除啟事正幅外,寒暄祝頌,俗謂十二行啟,每幅止六行?!薄逗材珪返阮悤珍浻袕囊辉轮潦拢ㄉ踔涟ㄩc月)的用于寒暄祝頌的第一、二幅啟式,以便使用者隨時套用。
婚啟的第三幅才是真正表達通婚意愿的婚書。第三幅啟中以“某郡某官(稱呼)以第幾院令愛小娘子與某某男某締親”字句正式寫明婚主官位姓名及其結(jié)婚子女姓名?!把阅钤圃啤痹圃票硎臼÷粤艘徊糠终膬?nèi)容,這是類書格式套的慣常表達方式。省略的這一部分婚啟正文內(nèi)容,是婚姻雙方的不同狀況而寫,所以在《翰墨全書》、《啟札青錢》等類書中,分門別類列舉代表性作品。如《翰墨全書》下列通用、宗女、閥閱、族姓、世婚、姑舅、兩姨、鄉(xiāng)鄰、師友、科第、農(nóng)人、工匠、商賈、幼婚、晚婚等20多種類別,以便不同身份不同情況的人學習使用。
宋人文集中收入的婚書,就已經(jīng)去掉了前面的第一、二幅式的套語,包括第三幅格式也去掉了,僅保留了中間四六文的內(nèi)容?!逗材珪分凶鳛楦袷椒独珍浺粍t婚書正好說明了這一現(xiàn)象,如下圖:
具位姓某
右某伏承
親家某人許以第幾院小娘子與某
男議親,言念蠲豆籩之薦,聿修宗
事之嚴;躬井臼之勞,尚賴
素風之舊。既
令龜而葉吉,將奠雁以告虔。敬致
微誠,愿聞
嘉命。伏惟臺慈,特賜
鑒察
年月日具位姓某定帖
其中“言念”二字后面的文句,全文來自呂祖謙《東萊集》中婚書《代先君通曾氏定婚啟》,其全文如下:
蠲豆籩之薦,聿修宗事之嚴;躬井臼之勞,尚賴素風之舊。既令龜而葉吉,將奠雁以告虔。敬致微誠,愿聞嘉命。
可見,婚書在收入文人文集時,已經(jīng)掐頭掐尾,只剩下中間正文內(nèi)容了。下面再舉收入文人文集的回婚書為例。韓元吉集《南澗甲乙稿》所收《回呂氏定婚書》:
宋魯通盟,聲子嘗聞于繼室;郭崔論契,伯深亦記于續(xù)婚。顧慚舊族之余,疊奉高門之貺。伏承令侄孫,宗教從政,早傳世學,克自振于簪裳;而某弟運判位第三女五十一娘,未習婦功,恐粗聞于箕帚。辱委禽之特厚,將鳴鳳以重占。盛事衣冠,既婚姻之是托;百年琴瑟,庶茀履以咸宜。
選入宋人文集中的婚書正文,已經(jīng)沒有了“右某啟:茲憑媒議,伏承親家某郡某官以第幾院令愛小娘子與某某男某締親,茲行系定者”。這樣的格式套語,而直接是一篇四六文。這一部分內(nèi)容正是可以展示文學才華的地方,也是使婚書具有家世個性特征的關(guān)鍵內(nèi)容。
類書與文集收錄同一人的婚書作品,其形態(tài)不盡一致。這其實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古人書、啟、箋、帖、札等文體都有其固有格式與載體形式,但進入文集之后,這些固有格式與載體形式即被忽略。在民間社會中,婚書具有禮法意義,民間類書收錄婚書注重其形態(tài)完整,其實用性與可操作性被突顯,而收入文人文集時,其文學才華、個性特征則是其關(guān)鍵。很顯然,婚書第一、二幅式作為一種格套,可以隨時令身份不同而套用,因缺乏獨創(chuàng)性,文集中一概摒棄不錄。
民間社會注重實用操作,除了婚書文體形態(tài)與格式外,其包裝封套、載體等形態(tài)也是其關(guān)注的內(nèi)容?!秵⒃噱X》中錄有婚書“可漏式”即可漏子(指信封封套)的格式,并有說明“右公啟(即婚啟第一二幅式,筆者注)一幅,聘啟一幅,疊卷同一可漏,禮物狀自作一可漏子,兩封謂之鴛緘”?!秹袅讳洝芬灿涊d“男家用銷金色紙四幅為三啟,一禮物狀共兩封,名為‘雙緘'”。據(jù)上述記敘可知,婚書三幅啟為一封,禮物狀為一封,名為雙緘,又稱鴛緘,這種雙緘的封裝也寄寓了民間對婚姻成雙成對的美好祝福。
從形式上看,唐人使用婚書為復書形式,即有兩紙,一紙寒暄問候,一紙表達通婚意愿,而宋人則變?yōu)槿谛问缴细鼮闊┈?。這種疊幅的形式,一方面表示婚書作為婚姻禮書的隆重性;另一方面,也是古代書啟文形式演變的體現(xiàn)。唐末啟札寫作已經(jīng)開始有疊幅啟的出現(xiàn),《云麓漫鈔》引《北夢鎖言》云“唐末以來,禮書慶賀為啟,一幅前不具銜,又一幅通時暄,一幅不審邇辰,頌祝加餐,此二幅每幅六行,共三幅。宣政間,則啟前具銜,為一封,又以上二幅六行者同為公啟,別疊七幅為一封?!瓚c元三年,嚴疊楮之禁,只用三幅云”。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唐末以后,三幅啟開始流行。官場應酬中甚至出現(xiàn)“別疊七幅為一封”的形式,這是一種官場虛繁應酬之風的表現(xiàn),這種風氣一直延續(xù)到宋代?;闀萌鶈⒄谴孙L之影響。
(二)宋代婚禮程序與婚書的使用
婚姻六禮之程序,宋人已經(jīng)簡省為三禮,即納采、納幣(又叫納征、納成)、親迎?!端问贰ざY志》記載,太平興國七年(982)定婚娶儀制,品官婚禮依然按照六禮程序,但士庶婚禮則“并問名于納采,并請期于納成”。朱子《家禮》對婚禮程序的記載中也只記錄了六禮中的納采、納幣、親迎這三項?!稏|京夢華錄》與《夢粱錄》也記載了宋民間婚禮程序,可以與《宋史·禮志》《家禮》相互印證。大概說來,納采即民間所謂“報定”“系定”“言定”;納幣即民間所謂“聘定”“送聘禮”“下財禮”。
據(jù)《夢粱錄》,三幅啟加一禮物狀的雙緘是在納采時用。司馬光《書儀》卷三婚儀“納采”條下記“交授書”,并解釋說“書者,別書納采問名之辭于紙,后系年月日、婚主官位姓名。止賓主各懷之,既授雁,因交相授書……”朱熹《家禮》“納采”條下亦提及納彩禮中婚書的交換。
納幣環(huán)節(jié),雙方也有婚書的使用,《家禮》納幣條下記載:“具書,遣使如女氏,女氏受書,復書,禮賓。使者復命,并同納采之儀?!薄秹袅讳洝芬灿涊d“謂之‘下財禮',亦用雙緘聘啟禮狀”聘啟即前所言婚書,禮狀即禮物狀。前引《翰墨全書》所載婚書范例格式中即有“茲行系定者(聘云聘定者)”之句,意思是,如果是系定(納采)則寫“茲行系定者”,如果是聘(納幣)則寫“茲行聘定者”。
由此可見,宋人婚書在“納采”“納幣”兩個環(huán)節(jié)中都有使用。這也就可以解釋文人文集中出現(xiàn)稱呼各異的婚書作品的原因。宋人文集中婚書作品,有稱書,有稱啟,文體形式基本一致。男家致女家的有:婚書(啟)、求婚書(啟)、請婚書(啟)、定婚書(啟)、通婚書(啟)、求親書(啟)、問親書(啟)、言定書、定書、聘書(啟)、求聘書(啟),納幣書(啟)、下禮書;女家回男家則有:答婚書(啟)、許婚書(啟)、許姻書(啟)、許親書(啟)、回定書(啟)、回聘書(啟)。由前述婚禮流程可知,求婚、請婚、定婚、求親、問親、言定等書啟為納采環(huán)節(jié)使用之“定婚書”;聘書、納幣書為納幣環(huán)節(jié)使用的“聘婚書”。但這種題目的劃分也不是十分嚴格的,到南宋后期,兩類型的婚書題目劃分比前期要更為清晰,如劉宰《漫塘文集》“婚啟”一目中,就分為“定某氏”“聘某氏”兩類型的標題,其中“定某氏”為納采時使用,“聘某氏”則為納幣時使用。陳繹曾《文筌》“四六附說”中對婚書啟文寫作方法的介紹也分“定婚啟”和“聘婚啟”兩種。這種由模糊到清晰的過程,也是宋人對婚書文體獨特性認識的過程。南宋后期,文人文集、總集中“婚書”單獨列目的出現(xiàn),正說明宋代婚書其文體形式的獨特性被人認可。
從法律上看,宋人婚書既是婚姻事實成立的一個依據(jù),具備契約性。與唐人一樣,宋代婚姻事實的承認,也以婚書為據(jù),《宋刑統(tǒng)》記載:“諸許嫁女已報婚書,及有私約,……而輒悔者,杖六十。雖無許婚之書,但受聘財亦是?!被闀⑺郊s、聘財三者皆是約束婚姻成立的依據(jù)。從文體上看,宋人婚書屬于書啟文,可視作書信的一種,具有強烈的私人書寫色彩和個性特征,它不同于出現(xiàn)于明清時期的民間婚契。從婚書的寫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寫作者對雙方家世風范、人生態(tài)度、婚姻觀念等的表達與評判,有一種強烈的個人志趣,作為宋四六文的一種典型文體,其文學性也是宋人在寫作婚書時孜孜以求的。
(一)合二姓之好的婚姻觀念與文體表達
婚書正文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可以分為起聯(lián)、接聯(lián)、敘年德中聯(lián)、結(jié)聯(lián)幾個部分。其中,起聯(lián)和敘年德中聯(lián)為婚書四六文之特色。陳繹曾《文筌》“四六附說”部分對“定婚啟”與“聘婚啟”的寫作方法進行了介紹,其中定婚啟的寫法為“一合姓二入事三述意”。婚書中第一聯(lián)即起聯(lián)往往就雙方姓氏、身份、交誼進行敘談,這也就是《文筌》所說的“合姓”?!逗材珪贰盎橐龌钐拙Z”中列有兩種不同形式的起聯(lián)活套——“就姓用事”“借意說事”。
就姓用事,即就兩家姓氏運用典故寫作起聯(lián),宋人劉宰《漫塘集》中婚書就有許多例“就姓用事”的起聯(lián):
起草廬之顧,赫奕家聲;分藜杖之光,寂寥世裔。(《定諸葛氏》)
傳中郎之業(yè),夙仰名門;校東觀之書,有慚末裔。(《回蔡氏定禮》)
劉宰在這三則婚書中對聯(lián)姻方諸葛氏用了諸葛亮之典,蔡氏則用了蔡邕之典;對自己的劉姓使用了“東觀校書”“藜杖”等詞語,都是使用漢代劉向校書的典故?;闀髌烦泻想p方姓氏用典外,也大量使用二姓合好的詞語與典故,如“潘楊之睦”“雷陳之分”“朱陳之好”“秦晉之歡”“管鮑之交”“韋杜之姻”。這種合姓起聯(lián)的使用,既是婚姻意義“二姓合好”的表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晉宋南朝高門氏族自矜門閥之風的承繼,同時也是宋時書啟中大量使用姓氏典故的體現(xiàn)?;橐龅囊饬x,《禮記》所言“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在古代,婚姻是兩個家族聯(lián)姻,門當戶對是婚姻的前提。婚禮古有“問名”之風,借此機會,雙方都會對自己的家族進行一番褒揚甚至炫耀。宋代婚姻雖然不再以門閥為重,但在婚姻事實中,“二姓合好”的意義深入人心,因此,對對方家族進行稱頌是婚書中首要內(nèi)容,起聯(lián)即以雙方姓氏為切入點。與此同時,這也是宋人詩歌、啟札寫作中愛用姓氏的典故的表現(xiàn)。誠如四庫館臣所言“南宋啟札盛行,駢偶之文務切姓氏”。宋人不但婚書中使用姓氏典故,在其他四六文以至詩歌創(chuàng)作中,也以使用姓氏典故貼切而為人津津樂道。
(二)婚姻雙方家世風范的體認與文人情懷的彰顯
婚書起聯(lián)的另一種寫法“借意說事”更為清楚地在婚書中傳達了婚姻雙方的家世信息、家門風范與人生志趣。所謂“借意說事”是指對雙方身份、交誼的敘談,以拉近雙方關(guān)系。《翰墨全書》《啟札青錢》等類書中往往會就不同身份如“世婚”“師友”“科第”“鄉(xiāng)鄰”“異鄉(xiāng)”等進行分類列舉活套。而在文人寫作的婚書中,則往往貼合自己與對方的關(guān)系而寫。如:
雁塔題名,夙講同登之契;鳳占葉吉,茲諧嘉耦之求。(樓鑰《次女許鄭氏書》)
三十年之莫逆,豈云勢利之交;四千里為流人,敢有婚姻之請。(李光《答潘舍人求婚啟》)
樓鑰為次女許婚鄭氏所寫婚書則“雁塔題名,夙講同登之契”表明自己與對方家長是同登科第的關(guān)系。李光在答潘舍人求婚時以“三十年莫逆”表明雙方交情之深,并用“四千里流人”自述被貶之處境,非常生動。
最為典型的是婚書中聯(lián),這一聯(lián)稱為“敘年德”,即明確指出婚配雙方為誰家第幾子或第幾小娘子,并且需要對婚配男女雙方的品德、操守、行止、學識、素養(yǎng)進行稱敘。這是婚書與其他書啟顯著區(qū)別的地方,也是婚書文體之必備特征。對雙方年德的稱敘,文人士大夫一般會引經(jīng)據(jù)典,使用來自《詩經(jīng)》《禮記》《論語》《左傳》等儒家經(jīng)典著作中的稱人品行的典故與詞語。如以“采蘋”“采蘩”“蘋蘩之共”稱揚女子能擔當祭祀之儀,不失一家主婦之職;以“組纟川”“紛帨”“施縏”來稱頌女子能工女事,守婦德,盡心侍奉家人;而“白圭三復”“弓冶之子”“箕裘之業(yè)”則往往用來指代男子不墜祖業(yè),品質(zhì)崇高,慎于言行。如蘇軾為孫子蘇符所寫的《求婚啟》:“軾長子某之第二子符,天質(zhì)下中,生有蓬麻之陋;祖風綿邈,庶幾弓冶之余。伏承故令弟子立先輩之愛女第十四小娘子,稟粹德門,教成家廟?!保ㄌK軾《求婚啟》)
敘年德中聯(lián)為婚姻男女雙方及其家世提供了一個簡短的鑒定,這種鑒定正可以體現(xiàn)宋人對自身家世風范的體認與彰顯,這正是文人人生態(tài)度的表示,如:
伏承賢第幾小娘子,幽閑順于保母,才德似其諸姑,聞之族姻,迨今笄歲;小子某,粗識嗜學,亦既勝衣。(黃庭堅《問李氏親書》)
伏承令侄女,幼習婦規(guī),頗著言德容功之美,而某小侄某,長聞義訓,粗免驕奢淫佚之邪。(張守《為外甥定婚書》)
伏承某人令嗣,耽味簡編,甚于寒素;而某女子,服勤鞶帨,安此清貧。(廖行之《回向氏許親書》)
黃庭堅在婚書中肯定小子“嗜學”,張守褒揚自己的外甥“無驕奢淫佚之邪”,廖行之則肯定對方之子守“寒素”,自己之女安“清貧”。從這些品質(zhì)的肯定中,不難窺探宋代文人的價值觀與人生態(tài)度。敘年德之外,婚書結(jié)聯(lián)等其他話語中也不難看出雙方家長的人生志趣與意愿,如“好事到門,竊為吾兒吾孫之喜;遺書滿屋,愿纟由乃祖乃父之藏”(方大琮《回宋》)這是書香之家的自矜;“為國而嚙雪旄,言旋是望;入門而會冰玉,語笑何如”(方大琮《林回徐》)這是愛國之心的表露;“兩翁相語,俱為陶令歸來之人;二姓其昌,好畢尚平婚嫁之事”(馬廷鸞《廬山謝氏求聘啟》)這是對隱逸情趣的向往?;闀械倪@些表達,很好地為我們勾勒出宋代文人群體的整體風貌,無怪乎黃庭堅指稱婚書“皆家傳”。
而對女子,婚書作品中基本上以品性幽嫻淑婉、勤事女工、姆儀雍容、謹守婦德婦教等傳統(tǒng)社會女德規(guī)范來評判,也有個別婚書中借用中郎之女蔡文姬才學之富、謝安之侄女謝道韞林下風范對女子才學氣質(zhì)進行肯定,但似乎沒有一篇婚書對女子美麗的外貌進行過描繪。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傳統(tǒng)儒學價值體系中,對女性的要求以德為主,外貌則被忽視。
(三)宋四六之風的體現(xiàn)
唐代婚書語言簡質(zhì)、不事駢偶,也不大量使用典故,而宋人婚書用四六文。這與宋代四六文興盛的社會風氣有關(guān),宋代雖有古文革新,古文寫作一再被倡導,但在朝廷公文、禮儀文書等實用文領(lǐng)域,四六文使用非常廣泛。宋人婚書行文上也具備宋四六的一些特點,如大量虛字入聯(lián)、大量使用長聯(lián)。試看以下兩聯(lián):
幸邑里之相鄰,而聲猷之素洽。是以致求婚之請,亦既聞報可之音。(廖行之《謙子定劉氏書》)
齊大非吾偶也,雖莫遂于牢辭,平固長貧者乎,或可酬于垕德。(楊冠卿《為帳幹與王氏書》)
第一聯(lián)“是以致”“亦既聞”以虛詞帶動句勢流轉(zhuǎn),有散體單行的感覺;第二聯(lián)“非……也”“雖莫……”“固……者乎”這些句式純是古文句式,卻嵌入了四六駢文之中,使得駢文并不板滯,句意也有散行氣勢。再如長聯(lián)的使用:
魚軒象服,豈敢期異時家室之榮;竹杖芒鞋,便可結(jié)兩翁山林之伴。(李彌遜《問親書》)
伏承某官,世胄實江左衣冠之表,家聲猶魯國洙泗之余。以某侄女,固嘗襲荊布而傃賤貧,可以執(zhí)箕帚而奉灑掃。(孫覿《答曾氏問親》)
這種長句在一聯(lián)中的使用,依然保留了駢文的對偶感,但卻瓦解了四字六字句交替使用的固定四六句式,不但很好地表達了內(nèi)容,更制造了一瀉而下的氣勢。宋人婚書四六文用典講究,試舉洪適《第五子婚書》為例:
三世連姻,舊矣潘楊之睦;十緇講好,慚于朅末之間。宋城之牘豈偶然,渭陽之情益深矣。伏承令女,施鞶有戒,是必敬從爾姑,第五子,學箕未成,不能酷似其舅。爰謀泰筮,用結(jié)歡盟??浒賰梢杂T,初非競侈;瞻三星之在戶,行且告期。
這篇婚書,無一句不用典,無一聯(lián)不用典。第一聯(lián),“三世聯(lián)姻”“潘楊之睦”,指潘岳與楊綏的情誼,典出《文選》中《潘安仁楊仲武誄(并序)》;“朅末”來自于《世說新語·賢媛》謝道韞語“群從兄弟復有封、胡、遏、末”。第二聯(lián)“宋城之牘”典源唐朝李復言《續(xù)幽怪錄·定婚店》關(guān)于韋固遇月下老人翻檢婚牘的故事;而“渭陽之情”語出《詩經(jīng)·秦風·渭陽》,指代甥舅情誼。第三聯(lián)“施鞶”“學箕”等詞語出自《禮記》。結(jié)聯(lián)“夸百兩以盈門”語出《詩經(jīng)·大雅·韓奕》韓侯娶妻的詩句,“瞻三星之在戶”則出自《詩經(jīng)·唐風·綢繆》。這篇婚書的用典頗為講究,基本上用《禮記》語對《禮記》語,《詩經(jīng)》語對《詩經(jīng)》語,六朝語對六朝語,傳說對傳說。而且所用典故均圍繞“世婚”“甥舅”展開,典故與典故之間也相互呼應。上引洪適作品可以讓我們一窺宋代婚書寫作之講究,文辭之典雅。
宋人婚書喜歡廣引典籍,廣采經(jīng)、史、子、集中關(guān)于人物品評、婚姻逸聞與傳奇故事的典故,“坦腹東床”“卜鳳求士”“天壤王郎”等關(guān)于擇婿的逸聞典故頻頻出現(xiàn)在婚書之中,而“月老”“絲繩”“宋城之牘”“種玉得婦”“種白璧”等具有佛道色彩的姻緣前定的典故也為文人所喜用。雜史逸聞等典故的使用,為莊重嚴肅的結(jié)婚契約增添著幾許的飄逸浪漫美麗的文學色彩。這也是宋人婚書成為可賞鑒可品評文學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
綜上所述,婚書作為一種文體,從唐代出現(xiàn)到宋代繁榮,其文體的淵源因素可以追尋到《儀禮》中婚辭,而六朝時期的皇室、貴族婚禮中的“六禮文”為后代文人婚書寫作提供了文體與文辭借鑒。唐宋人婚書均為書啟文,唐人為單書或復書形式,宋人則發(fā)展為疊幅形式,疊三幅為一封,并與禮物狀一起合稱“雙緘”,具有成雙成對的美好寓意,疊幅婚書的出現(xiàn),也是受晚唐宋時書啟文寫作疊楮之風的影響。唐人婚書簡質(zhì),不用駢偶,不事典故;宋人婚書正文內(nèi)容部分則使用四六文形式,文體上具備宋四六的典型特征,文體典雅,辭令優(yōu)美,不但采用儒家經(jīng)典著述稱敘婚姻雙方當事人品行,而且廣采雜史逸聞典故,使婚書典雅莊重又具有浪漫美麗的色彩??梢赃@樣說,唐人婚書還是一種實用禮書,主要起到通婚報答的作用;而宋人婚書則不再是簡單的實用禮書,而是文學作品。因此,婚書不見于唐人文集中,而宋人文集中則大量收錄。對大量宋人婚書品讀可以發(fā)現(xiàn),宋代文人在婚書撰寫過程中以其文體因素突出了“合二姓之好”的婚姻觀念,又以其“敘年德”的獨特文體要素集體展示了其對自身家世風范的體認與彰顯,不單具有文學意義,更具有文化史意義。至元代,婚契出現(xiàn),婚契作為合同婚書的方式逐漸成為民間婚書的主流。明清時期,婚書發(fā)展出現(xiàn)二線分立,合同婚書形式成為民間婚書的主流,逐漸發(fā)展為今天的結(jié)婚證書,而婚啟、婚札則依然成為純粹的文人的書啟,用于婚姻中禮書往來。
[責任編輯吳奕锜責任校對王桃]
I206.2
A
1000-5072(2015)08-0092-09
2015-03-22
鄔志偉(1982—),女,湖南婁底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唐宋文學及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文體學發(fā)展史》(批準號:10&ZD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