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毅
近十年,“有效課堂”“高效課堂”絕對是基礎教育的時髦詞。擁躉、跟風者、見機生利者蜂擁而上,不一而足。
最早的口號似乎是“有效教學”,其后,大半覺得不醒目、不震撼、不蠱惑,于是便生出“高效教學”。高效,對應的是“低效”,這本身沒有錯,似乎比“有效”更科學些、嚴謹些。 “有效”對應的是“無效”。嚴格地講,“效”是個矢量,任何課堂都是“有效”的,“效”如同數(shù)軸,有正效、負效、零效之說。一節(jié)課,學生思維、情感、知識、能力、興趣上有收獲,有發(fā)展,這叫“正效”;如果一節(jié)課,使學生昏昏欲睡、索然無味、呆若木雞,時間久了先厭煩這個老師,繼而厭煩這門課程,甚至詛咒、痛恨學校教育,這就是“負效”了。而沒有上述兩種情況,課,上與不上一個樣,上多上少一個樣,既無收獲,也無損失,謂之“零效”。如此說來,“有效教學”或許像一個“偽命題”。
“高效”原本的含義應該是“少耗時,多收獲”,就是降低單位產值的耗能,與實業(yè)界的“少投入,多產出”相類似。但對教育而言,高效并不能只注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和方法,即通過什么手段和途徑達到這個“高效”。54天出欄的、工業(yè)化生產的肉用雞,是高效的,但不如散養(yǎng)的土雞有營養(yǎng)、更安全;催熟的蔬菜、水果是高效的,品相也好,但不是安全的,味道也很不地道。就教育而言,以湖北黃岡、河北衡水中學為代表的極端性的“高效”—— “學生死學,教師死教” “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高中三年不脫衣服睡覺”,以應對現(xiàn)行考試,定然是“高效的、有效的”,否則他們?yōu)楹我@么做?肯定嘗到了甜頭。我們能選擇這樣的“高效”嗎?我們要改變的不恰恰是這樣一種“高效”模式嗎?
高效,不僅僅是竭澤而漁般地追求短期效益(如考試成績)好,更應該指向“長效”,即學生的終生發(fā)展,或曰學生的“人生質量”。
所以,“高效”也罷,“有效”也罷,說到底其實就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那句老話而已。我們現(xiàn)行的課堂是“劣化”的。所以,與其使勁推崇“高效”,不如回歸“優(yōu)化”二字!
條條大路通羅馬,教育的“羅馬”是什么?就是教育規(guī)律!就是人類學習的規(guī)律、學生成長的規(guī)律。表面上,各個“流派”說法不一樣,有時還互相攻訐、詆毀,甚至為了表示“創(chuàng)新”而否定老祖宗說得對的地方。但撩起它們的面紗,骨子里是一樣的,否則,它們更沒有存在的價值了。那個“一樣”的東西就是教育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