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展赫
這篇稿子來源于一個微博,說美國留學生和歐洲留學生微信朋友圈的區(qū)別。美國是各種燈紅酒綠、大v8、小鋼炮、公路旅行,而歐洲的留學生就相對寒酸的多,基本就是“我在漢諾威轉車”“米蘭的公交好漂亮!”作為一個意大利留學黨,我對于這條微博簡直不能贊同太多。
導致交通工具差異化的原因,并非僅僅是兩地留學生經(jīng)濟狀況的差異使然,歐美兩地對于機動車政策的不同以及交通狀況的差異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意大利對于二手車的相關政策。
駕照門檻高
買車的前提是擁有合法的駕照。由于意大利不承認中國駕照,想要長期在意大利合法駕車的話沒有一個意大利駕照是不行的。在意大利申請駕照首先要辦一個這邊的居住證明(residenza)。在沒譜的意大利,跟政府打交道實在是難上加難,相關政策自相矛盾,如果不是房東老大爺幫我據(jù)理力爭了一上午,可能我的駕照計劃就會夭折在搖籃中。接下來,嚴格的理論考試,加之作為小語種的意大利語,對于相關專業(yè)詞匯掌握得并不多的我們來說,如果沒有足夠的信念,是很難考下駕照的。久而久之,越來越多人的買車夢就破滅在了考駕照的第一步。相比較而言,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北美、澳洲在理論考試方面就相對容易得多,至少生詞會少很多。
高額的交強險與過戶費
這絕對是在意大利被人詬病最多的一條機動車法規(guī)了。對于交強險,意大利有著一套相當細致完整的體系,這是一個分等級的制度,從1-14級保險金額逐漸遞增。等級的算法與機動車持有人的年齡和駕齡有關。
以筆者為例,第一年取得駕照,20出頭的年齡,是妥妥的14級保險的。而上文提到的筆者的房東,開了大半輩子的車,年齡駕齡都長,他的保險等級是1級。另外不同的車型,根據(jù)發(fā)動機功率、車身自重、車輛用途等等又用cv數(shù)來加以區(qū)分。
舉個例子,先以房東的車來說,阿爾法羅密歐的159旅行版,1.9T柴油,150cv,房東每年的保險大概400歐,而如果是我買了這樣一款車上保險的話,保險金額會高達2500歐左右。所以,在意大利,買一輛二手車只需要幾千歐,可是兩三年的保險錢卻足夠買一臺新車了。并且如果有事故走保險的話,次年的保險會直接降一個等級。這也直接導致了很多車在發(fā)生小的剮蹭事故后都選擇了直接罵兩句走人。相比降級,一般修車會更加劃算。
報廢貴
意大利不存在強制報廢制度,私家車統(tǒng)一都是兩年一檢,報廢純屬自愿。而由于報廢價格高昂,很多車主寧愿以一個很低的價錢賣掉自己的舊車也不愿將它開進報廢場。這也就是能從網(wǎng)上找到幾百歐的二手車的原因。而由于這些車的存在,二手車市場也變得魚龍混雜。前幾天,我去都靈郊區(qū)看了一輛阿爾法156,只賣600歐,車況也還不錯。而車主只字未提歐二排放標準及以下的柴油車不允許進入都靈的事實。這些都是之后和一家修理廠的技師閑聊時得知的。
交通狀況復雜,停車位難求
雖然意大利的交通規(guī)則已經(jīng)很完善了,但道路設施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高速公路的限速牌130和60只隔了百十來米的情況我遇到過;下起雨來路中央積水的高速也遇到過;高速上突然出現(xiàn)了十米凸起的鐵軌這種奇葩情況也遇到過。
另外,每個城市的市中心限行區(qū)域(ZTL)這個規(guī)定也是意大利獨有的,也就是說市中心區(qū)域,除了特權車和市中心居民,其他人是不可以開車進入的。并且由于標識含糊不清,很多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限行區(qū)中,于是不明不白的收到很多高額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