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從《蝸居》《新結婚時代》到《辣媽正傳》再到《虎媽貓爸》,即使80后已經(jīng)不怎么看電視了,電視熒屏還是忠實地與80后一起,體會著他們的集體焦慮——買房、結婚、生娃。而這次,在蜂擁而至的親子真人秀之后,育兒片終于姍姍來遲了。
不可否認,《虎媽貓爸》劇本接地氣,細節(jié)透著寫實主義范兒。一個精明而有執(zhí)行力的媽媽,一個迷迷糊糊、熱愛網(wǎng)游事業(yè)的爸爸,一個公主病的孩子——在中國大都市的年輕家庭中,這樣的組合占了不小的份額。有了這個設定,便可以把30至40歲人群的焦慮丟進去——早教、學區(qū)房、教育理念,再加點熱門佐料,比如婆媳關系、辦公室政治、小三,甚至職場女性的中年危機。
《虎媽貓爸》劇照
在討論家長里短的城市生活論壇,這片沒幾天就上了頭條,育兒版,之后,有“雞血”家長宣布,已把片中的“必勝訣”拓下來掛在了孩子的書桌前。豆瓣上,《虎媽貓爸》居然也有兩千多條短評和一百多篇影評,在那里,這劇集的標簽是“狗血”,打分6.9,評論認為:這儼然一新時代手撕鬼子。
褒與貶的根源是教育理念,《虎媽貓爸》的張力同樣源于此——每個人都希望孩子成為“我最想他/她成為的那個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各自不同,沖突無處不在。順帶著,這片兒還狠狠給了中國的教育體系幾個耳光——說好的義務教育公平呢?誰說的小學都一樣?誰三令五申零起點入學來著?
誠然,在這個擠滿了“家世比你好,人比你聰明,工作學習又比你努力”的牛娃的世界里,競爭無處不在。前陣子微信流行一張照片,一個嬰兒,身后掛著“距高考還有65XX天”,后面兩位數(shù),隨收信人嬰兒的長大會做相應微調。根據(jù)另一個數(shù)據(jù),北京高考600分以上的考生中,海淀區(qū)的人數(shù)占全市16個區(qū)縣總人數(shù)的一半。好的幼兒園、好的小學、好的中學、好的大學,這是最優(yōu)路線——劇中甚至穿插了一個循最優(yōu)路線成長起來的90后。當贏已經(jīng)變成一種習慣,她便能輕松成為大自己10歲的虎媽的勁敵。于是,一棟錯層的小別墅加上沉重的貸款,為小康家庭換得了一張重點小學的入場券,外加一間老破小的學區(qū)房。然后是“名小”里看不見的硝煙,一個媽媽與另一個媽媽的孩子會有如下對話:
“媽媽給你報了哪些培訓班?”
“我沒報培訓班?!?/p>
“嗨,這孩子,嘴還挺緊?!?/p>
高壓下,孩子抑郁了——雖然我一直覺得,那抑郁與學業(yè)壓力無關,只源于父母的緊張關系,當然,不得不承認,這緊張的源頭還是孩子的教育。就在劇集快要結尾時,奇跡發(fā)生了,從學校休學(或是逃學)、回到自然的孩子,被治愈了,這真是個神奇的大團圓結局,該片制片人在微博上說:“看到結尾,有抱頭痛哭的沖動!里面竟然完美地實現(xiàn)了我的表達,也結合了導演的要求!”
然而,像感動中國的大結局一樣擁抱自然就足夠解決所有問題嗎?幾年前,曾有篇名叫《下鄉(xiāng)育兒》的文章,說的是一對有社交障礙的父母,帶著一個害怕上學、面臨心理問題的女兒去到鄉(xiāng)下,治愈恢復的故事。故事中有家長的犧牲,有對孩子的包容,有從自然中汲取的力量,完全的非成功導向型育兒,聽上去萬般美好,然而,我始終記著一位批評者的觀點,“給幼小的孩子太多的自由和選擇是不合適的,因為這樣是將與其年齡不相稱的重擔壓在了孩子身上……”
焦慮吧,育兒是件小馬過河的事,沒有可照搬的捷徑。說到底,《虎媽貓爸》是個汲取了真實世界里超現(xiàn)實主義片段的、熱鬧的家庭倫理片,把它當作教育指導,那是抬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