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 要小學品德課程中的地理題材教學一直是教學的難點。只有堅持源于生活,服務生活,引領學生從生活出發(fā),回歸生活實踐,才能提升學生的地理生活能力,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
關 鍵 詞小學品德課程;地理題材教學;生活經(jīng)驗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15)08-0028-04
小學品德課程中的地理題材內(nèi)容源于生活,自當服務于兒童生活。但是,在教材中,地理題材的內(nèi)容呈點狀,散落分布在各年級。這要求教師立足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實際,把握地理題材的脈絡,從學生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提升地理生活能力,讓地理知識回歸兒童生活,為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服務。
一、讀教材,為地理生活把脈
小學品德課程中地理題材的內(nèi)容教什么?每一個階段教到什么程度?這是教師在開展本題材教學前首先應當明確把握的。
從知識范圍看,教材呈現(xiàn)出隨學生生活范圍不斷拓展的同心圓式內(nèi)容特點。如學校環(huán)境、學校周邊環(huán)境、本地區(qū)(區(qū)、縣、市等)環(huán)境、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qū)劃等簡單地理概況,以及世界大洲、大洋的位置,相應的國家和地區(qū)地理知識等。
從知識深度看,從“了解家鄉(xiāng)的風景名勝、主要物產(chǎn)等有關知識”到“了解本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再到“了解我國不同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知道并理解這些差異對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要求學生從認識簡單的地理現(xiàn)象,到比較、聯(lián)系和分析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能力要求逐漸提升。
細心梳理教材(本文以蘇教·中圖版品德教材為例),地理題材內(nèi)容框架不難廓清。粗略劃分,從一年級上冊第2課《我們的校園》開始,學生已經(jīng)懵懂地在運用地理知識:一上第5課《上學路上》,學生學習和運用了一些簡單的地理知識。二上第2課《快樂的國慶節(jié)》中,學生初步感知到中國地圖的形狀,以及黃河、長江的走勢。三下第10課《我的家鄉(xiāng)在哪里》,學生在課本中第一次接觸到正規(guī)的行政區(qū)劃圖,地圖作為重要的地理學習工具進入學生的生活,此時,指向標(即方向的辨識)是教學的重點之一。五上教材中有許多與我國古代史相關的重要地圖,如《大禹治水圖》《長江黃河走勢圖》《印刷術外傳示意圖》《主要名勝古跡圖》。五下則有與我國近現(xiàn)代史相關的重要地圖,如《鴉片戰(zhàn)爭形勢圖》《清朝疆域圖》《工農(nóng)紅軍長征圖》等;圖例也在五下教材中開始出現(xiàn),學生認圖、讀圖能力進一步完善。六上、六下多是其他國家以及關于世界各地的重要地圖,如《埃及在世界的位置示意圖》《東、西半球圖》《鄭和遠航線路示意圖》等;六下則出現(xiàn)了地球儀、比例尺的相關知識。
通過以上梳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小學品德教材中的地理知識是伴隨學生生活范圍和認知水平的發(fā)展而不斷擴大與完善的,這需要教師根據(jù)學情教對、教準、教透相應知識。
二、品生活,開啟地理生活之旅
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地理知識比較專業(yè)且嚴謹,而多數(shù)品德課教師地理知識儲備有限,在教學中往往采用“我說你聽”的教學方式,生硬地講授地理知識,讓學生識記相關知識點。這種割斷地理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的教學,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品德課程中的地理知識教學須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日常生活起航,引領學生探尋生活中的地理,才能取得實效。
例如,在正式學習“家鄉(xiāng)哺育了我”(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前,鑒于學生將第一次接觸正規(guī)的行政區(qū)劃圖,地圖作為重要的地理學習工具將進入學生生活,我們特別安排了一節(jié)導讀課《小小地圖會說話》。
【教學片斷】
教學環(huán)節(jié)1:走近地圖
師:同學們,你們見過地圖嗎?在哪兒見過?
生1:我在商場里見過樓層的平面圖。
生2:我們家貼著一張大大的世界地圖。
生3:我到動物園玩時隨處可見動物園的平面圖,還用紅色五角星標注出我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呢。
……
師:那你用過地圖嗎,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況下用到的呢?請拿出你從家里帶來的地圖,向全班同學簡要介紹。
生1:這張是我們?nèi)业降鲜磕峁珗@玩的時候,在入口處領取的公園地圖。有了這張地圖,我們就能更好地安排游玩路線,還能快速找到想去玩的地點。
生2:上次我們?nèi)议_車到杭州去玩時,就買了這張《杭州旅游景點地圖》,杭州的大小景點基本上都能在這張地圖上找到。
……
師:你覺得地圖有什么用呢?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地圖可以告訴我們具體的位置。
生2:地圖能給我們指明方向,因為我知道在地圖上“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
板書:作用大
引入地圖這一新話題時,教師并未出示任何一張地圖,或向全班介紹什么是地圖,地圖有什么作用等。因為如此刻板的介紹會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索然。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地圖并非完全陌生。從學生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喚起生活記憶,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在回憶生活中感受到地圖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就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受到了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明認知,提升地理生活能力
地理題材的教學不僅要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更要提升其知識應用能力,服務于學生生活。教學中要充分把握學生的認知特點,明確能力培養(yǎng)目標,不斷提升學生的地理生活能力。
【教學片斷】《奧林匹克的故鄉(xiāng)》(六年級上冊)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快速在地球儀或者世界地圖上找到希臘的位置,并嘗試用地理語言表述希臘的位置后,教師提出了一個新的任務。
師:其實一個地方的生活、習俗、物產(chǎn)、文化等多方面都與它獨特的地理位置有緊密的聯(lián)系,希臘也是如此。下面,我們再次通過小組選擇主題共同探究,去發(fā)現(xiàn)希臘的地理位置和他們的生活有什么聯(lián)系。
生1:希臘地處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特點,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生2:希臘人非常幸福,由于島嶼眾多,海洋對希臘氣候的影響比較明顯。即使在陽光強烈的夏季,在海風吹拂下,人們依然可以享受到和煦的陽光浴,陽光是希臘的“三寶”之一。
生3:正因為陽光、氣候的影響,希臘盛產(chǎn)葡萄、橄欖、柑橘,那里的人也愛吃葡萄、葡萄酒和橄欖油。
師:是的,飲食背后是獨特的地理位置、地形以及深厚的文化歷史。哪一組對希臘飲食與地理位置的關系還有研究?
生4:希臘地處亞非歐三洲交匯處,所以這里的飲食兼有東西方的特色,菜既不像西方那么油膩,也不像東方會用那么多調(diào)料。
生5:我們組認為,希臘人的性格也與地理位置有緊密的聯(lián)系。因為它地處三大洲交匯處,自古以來來來往往的過客很多,希臘人與外界的聯(lián)系也很多,所以當?shù)厝诵愿穹浅K焙蜔崆椋词箘倓傉J識也能很快成為朋友。他們還喜歡聚在一起跳舞唱歌,不認識的人也會一起參與。
……
根據(jù)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處于形式運算階段,已具有了初步的抽象邏輯推理能力,簡單的觀察—歸納學習方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其思維發(fā)展需要。為此,教師創(chuàng)設了具有挑戰(zhàn)性的探究任務,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不僅讓學生深刻認識了希臘的地理位置、氣候等特點,更拓展了學生的認識領域,引領學生了解和思考他國的風土人情等文化特質(zhì),嘗試探究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學會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這將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研讀2011版品德課程標準,我們不難梳理出地理題材教學的相關能力要求:首先是看圖、識圖、畫圖能力。“我們的學校生活”板塊提出,中年段“能看懂學校和學校周邊的平面圖。能利用簡單的圖形畫出學校平面圖以及上學路線圖”。其次是尋找、查找能力。“我們共同的世界”部分提出,高年段要“知道世界的大洲、大洋的位置,能在地圖或地球儀上找到相應的國家和地區(qū)”。第三是比較、聯(lián)系、分析能力。品德課程標準明確了中、高年段都要“了解我國不同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知道并理解這些差異對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把握課程標準的要求,立足學生的認知特點,注重能力提升,真正讓地理題材的學習為兒童生活服務。
四、重踐行,讓地理回歸生活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地理題材的教學更強調(diào)讓學生在生活中檢驗所學知識,深化對地理的理解。因此,地理題材的教學應注重學生在生活中的實踐運用,讓學生在體驗地理生活中,深化認知。
小學階段地理題材的教學目標之一在于讓學生會看、會用相關地理知識。那么,什么是“會用”?以地圖為例,學生能夠根據(jù)任務,從地圖中提取有效信息,能根據(jù)不同的任務需要選擇不同的地圖,如什么時候只需要簡要的路線圖、方位圖、示意圖;什么時候需要使用旅游地圖、景點地圖;何時要用到詳細而正規(guī)的行政圖等。而在一張地圖中,學生需要根據(jù)任務查找方位,用較專業(yè)的術語描述較準確的地理位置,有時甚至要把看到的內(nèi)容記憶在腦海中、呈現(xiàn)在紙上。同時,讓學生根據(jù)生活中的實際需要繪制平面圖,也能促進學生的空間思維發(fā)展。仍以導讀課《小小地圖會說話》為例。
【教學片斷】
教學環(huán)節(jié):運用地圖
師:今天,有許多老師是第一次來到我們學校,他們想要更快地找到我們的餐廳。你會為他們畫一張什么樣的地圖,給他們作指引呢?
(生自由繪制地圖)
學生繪制的地圖五花八門,有具體畫出建筑物的,有用幾何圖形表示的。教師請兩位學生上臺交流繪制的地圖,學生共同討論這幅地圖的優(yōu)缺點。
師:其實,還有一些更簡單的方式。例如——平面圖(出示學校平面圖)。平面圖看起來道路清晰,建筑明顯,非常方便尋找目的地。在生活中,你在哪里看過平面圖?
(生回憶:商場、小區(qū)、售樓處等)
師:除此之外,還可以畫路線圖(出示線路圖)。它有什么作用呢?
生:看起來更加簡潔明了,還可以指引人們行走方向。
師:(出示地鐵線路圖)現(xiàn)在,我站在距離學校最近的中勝站,兩輛列車同時進站了,我要去新街口,應該坐哪個方向的車呢?
……
師: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新型地圖也來到了我們身邊,如車載導航的電子地圖,不僅可以通過觸摸查找路線,還能發(fā)聲,極為方便。百度地圖也是生活中非常方便的地圖工具。現(xiàn)在,我們就嘗試用百度地圖尋找從學校到南京圖書館的路線,誰會用?能上臺給我們演示一下嗎?
一名學生上臺在教學電腦上操作,其他學生認真觀看操作流程,并討論百度地圖給出的路線和交通方式的可行性,如乘坐出租車還是地鐵,需要步行的距離,堵車的可能性等。
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從學生身邊的地理生活出發(fā),從校園和周邊區(qū)域、地鐵出行,到網(wǎng)絡地圖的使用操作,領著學生“走地圖”,用地圖。學生在生活踐行中,自然對地理生活有了更深切的體悟,樂于在生活中運用地理知識。
品德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地理、歷史、文化、社會、法律等內(nèi)容兼容并蓄。作為品德課教師,不可能門門精通、科科專業(yè),但對此類知識加以系統(tǒng)梳理、準確定位是必要的。教學中,教師更應關注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教給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智慧,這將為學生進入更高階段的學習,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鄔冬星.品德與社會課程史地內(nèi)容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J] .中小學德育,2011(6).
[2]王靜娟.小學品德地理題材內(nèi)容的教學策略[J] .教學與管理,2011(32).
[3]謝林燕.形神兼?zhèn)?知趣共融——活動意識觀照下的地理題材品德課教學策略[J] .中小學德育,2014(5).
(作者單位:南京市建鄴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江蘇南京 210017)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