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麗
登山是對大自然的征服,對自我的磨煉,陶冶身心。假期出去爬山散心,無意間,我忽然想到我們的課堂教學,它和爬山有很多相似相通的地方。教育如同爬山,注重的不是結(jié)果而應該是過程,這一個個過程,就是一個個成長的經(jīng)歷,留在山路上的,只有快樂的痕跡。每一個階段,登山的感悟都會有所不同。登山,帶給我很多思考,很多啟示。
預備的啟示。面對巍峨的高山,我們在爬之前首先要做好心理準備:一路上將美麗而辛苦。其次,還要加上一定的熱身準備活動,檢查行裝,活絡(luò)筋骨,這樣才能保證后面的順利攀登。
同樣,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預備工作也很重要。創(chuàng)設(shè)一個好的情境氛圍,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產(chǎn)生的動力是無窮的。我們常用親切優(yōu)美的話語導入課題,用形象生動的多媒體創(chuàng)設(shè)情境。它們在教學中起輔助作用,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好比導游爬山前對一路風景的簡介和動員,調(diào)動起了大家的積極性。
臺階的啟示。山峰挺拔峻峭,我們無法一步登天。面對高而陡的臺階,我們很快感到了勞累。但如果中間再加幾級臺階,放緩坡度,并且能像張家界金鞭溪的山路一樣,時而梅花樁,時而獨木橋的變換形式,輕輕松松,又充滿情趣,不知不覺就到山頂了,這樣爬山就輕松多了。《珍珠鳥》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文章沒有花任何筆墨寫我如何愛雛兒,卻把小家伙對“我”的逐步靠近描寫得細致入微,讓學生體會雛兒為什么會對“我”如此信任是文章的重點。教學中,我先為學生介紹了馮驥才原文開頭的幾個自然段,目的是讓學生真切感受到這是一種怕人的小鳥,然后我出示文章插圖,圖中小鳥熟睡在“我”的肩膀上。這是一對鮮明的矛盾。學生很感興趣,“為什么會這樣不可思議呢?”這正是文章的重點,無需老師提出,學生自己就脫口而出。通過細讀課文,通過理解小鳥的變化,答案就像藏在霧中的群山,終于輪廓清晰了。很自然,無痕的設(shè)計讓學生踩著老師鋪設(shè)好的臺階往上爬,順利摘到了高處可口的果子。
駐足的啟示。彎曲的山路就像項鏈,散布的景點就是串成項鏈的珍珠。一路向上,在景點處駐足停留,盡情欣賞,細細感受,山的美正是通過無數(shù)這樣的小點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的。
欣賞文章和欣賞風景一樣,每篇文章都有精妙的詞句,正是有了它們才精彩。有了前面的鋪墊,通過賞析這些語句,讀者就能走進文章,體驗精彩。《狐假虎威》中,老虎與狐貍一起走進森林深處時,狐貍的神氣活現(xiàn),大搖大擺,老虎的東張西望,半信半疑,這些詞語是最能體現(xiàn)小動物心理的,體會到了,就好理解文章的中心了。學到這里,我分小組,讓孩子們把自己讀懂的意思演出來。讓學生上臺表演,他們演得很傳神。我問“觀眾”他們演得怎么樣?回答是一片好。“好在哪?”有學生說狐貍那神氣活現(xiàn)的樣子特別像,有學生說老虎懷疑的神情很像。在此,我追問:“他們的這些神情你會用一些詞語來概括嗎?”學生馬上找到書上這一連串的詞語,我再問:“你會用這些詞了嗎,可以用在什么地方?”……為掌握這些字詞,老師的有意停留,運用表演,然后理解強化,使學生有了更深的印象。
鳥瞰的啟示。一番辛苦,終于站在山頂了。放眼高低錯落,盡收眼底。這時我們體會到了登山的樂趣與意義。同一山峰,一路上帶給我們多個不同的美麗身影。而這時,它就靜靜地站在那兒,任你去評說。我們跳出了狹小的視角,再次冷靜地、全方位地欣賞它,又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想到語文教學,學完文章若還停留在文章字面本身,那就像站在山腰看山,看不全它的輪廓,更欣賞不到它的神韻?!度溩印肥且黄挘f了小豬、小牛、小猴各得到一袋可以做成美味的麥子,小豬很快吃完,小牛留著慢慢品嘗,小猴全部種下并收獲了更多的麥子。小朋友學完后一致認為小猴的做法好。我不表態(tài),問孩子們:“小動物們處理麥子的方法是不一樣的,相信都有各自的理由。同學們,如果你有了一袋麥子,你會怎么辦?”孩子們反應很快,學小猴的少了,經(jīng)過討論覺得還是三種方法齊用比較好,吃一點飽飽口福,藏一點,再種一點,能豐收最好,若年景不好,荒了也不可惜。這個答案比單純選擇誰的做法好實際得多,豐富得多。這不再是對小動物們?nèi)N做法的簡單評價,而是從一個更高的視點做出分析,學習小猴的有經(jīng)營頭腦,規(guī)避它的實際風險,指導性、操作性更強。
教學是藝術(shù),而藝術(shù)又來源于生活。教育如同登山,沿途的風景再好,還要有一顆懂得欣賞的心。我們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和他們并立,俯下身來,看孩子們眼中所看到的風景,才能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并珍惜和他們共同成長的機會。把自己的腳步放緩,享受這個過程吧。
作者簡介:江蘇省無錫市東北塘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