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偉
[摘 要]有效教學不僅要關注教學方法、策略,更要關注教學內容。語文教材是具有雙重價值的特殊文本,閱讀教學內容的取舍應關注言語智慧,內容的整合要突顯中心目標,內容的拓展須彰顯語文魅力。只有這樣,有效教學才能落到實處。
[關鍵詞]有效教學 閱讀教學 內容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20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育科學化運動,它也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的產物。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fā)展,人們終于明確地提出“教學是藝術,也是科學”的思想。有效教學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有效教學不僅要關注教學方法、策略,更要關注教學內容,即切合的教學內容+有效的教學方法=有效教學。所謂“切合”,就是以“學的活動”為基點,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為此,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創(chuàng)生,必須以“學的活動”為基點。
一、取舍:關注言語智慧
語文教材中的文本是具有雙重價值的特殊文本:一是它的“原生價值”,即它們原本作為社會閱讀客體而存在的價值,包括它的知識傳播價值、情意交流價值和消閑價值;二是進入語文教材,它們的價值就發(fā)生了增值和變化。它們原本所有的傳播信息的價值仍然得以保留,但又增加了一種新的價值,即“如何傳播信息的信息”,也稱“言語智慧”,這就是它的教學價值。
隨著對課文的多角度深入解讀,教者會發(fā)現教材中蘊含的信息越來越豐富,可以教的東西越來越多,教學設計卻越來越困難。怎么辦?傳播學常識告訴我們:多路信號扭結在一起,會形成許多噪音,不利于主要信息的傳播。要避免這種情況,通常的做法是事前對這些信息加以梳理、排列、傳輸,這項工作就是“編碼”。語文教材的解讀,也需要這種編碼工作,即對文章的各層內涵、各處教學價值進行梳理,理清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知道了“有什么”,再確定“教什么”,然后思考“怎么教”。
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推敲》一課,傳遞出的信息就非常豐富,有幽靜的環(huán)境、傳神的動作、精準的語言、豐富的場景、人物的鮮明性格……可以開發(fā)的教學價值很多,高明的教師沒有面面俱到,而是在帶領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后,只取一點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文中韓愈說“用‘敲’字更好一些”,你的觀點呢?請從文中找出依據來。學生很快從韓愈的話中找到了“敲”比“推”好的三個理由:一是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門沒有閂,也不能莽撞推門,敲門表明你是一個懂得禮貌的人;二是用“敲”字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三是讀起來也響亮些。教師又問:“縱觀全文,你還能找出依據嗎?”這一追問讓學生產生了疑惑。于是,他們再讀課文,又陸續(xù)從文中找到了三點依據:一是“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中的“敲門聲”;二是“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中的“拜訪”一詞;三是“我正在斟酌詩里的一個字眼兒,無意間沖撞了大駕,求您寬恕”中的“求您寬恕”。六點理由散落全文,處處透露出一個核心信息:“敲”字的精準性。至此,學生真切地體會到:不僅寫詩的賈島在推敲字眼,作者也處處字斟句酌,這就是語言表達的智慧。以對一個核心問題的層層深入探究,激起學生突破自己“前認知”的意愿和動力,引發(fā)學生與文本內容進行更深入全面的接觸、交流與融合,正體現教師選擇教學內容的匠心獨運。充分利用文本資源,恰當取舍教學內容,在生本、生生、師生的多維對話中,學生獲得的是“如何傳播信息”的言語智慧。
二、整合:突顯中心目標
現行教材多以人文主題安排教學單元。同一單元的課文往往有很多相同的思想點、情感點、能力點和知識點。如果教師能敏銳地把握教材特點,以該主題為學習專題,整合多篇課文、多種媒介進行學習,不但能減少傳統(tǒng)單篇教學帶來的“少、慢、差、費”的現象,而且會帶給學生新奇感,進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由三篇課文、一篇習作、一個練習組成,其中三篇課文都是歌頌人民子弟兵的。除《大江保衛(wèi)戰(zhàn)》是一篇充滿激情的通訊,展現了當代子弟兵與人民的魚水情深外,其余內容都與長征有關?!镀呗?長征》是毛澤東同志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七言律詩,是對長征歷程的總結和謳歌;《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記敘的是紅軍長征途中過草地時的感人故事;而練習中《長征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和《清平樂 六盤山》正可以幫助學生認識、了解長征,激發(fā)學生對長征故事的興趣,并通過誦讀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為此,在教學時,我重新組合教材,開展了以“長征”為主題的單元整體教學:一是瀏覽“長征”專題網站,了解長征歷史背景、長征路線圖等史實資料,帶領學生走近長征;二是閱讀課文《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走進長征故事,走進紅軍官兵的內心,并拓展閱讀其他長征故事;三是結合觀賞視頻片段,欣賞《長征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和《清平樂 六盤山》,感受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大無畏精神;四是回顧長征歷程,深入學習課文《七律 長征》,練習詩朗誦《長征》,學唱歌曲《長征》,創(chuàng)作書法作品《長征》;五是學習《大江保衛(wèi)戰(zhàn)》,感受當代軍人的風采。
主題單元式教學從整體出發(fā),可以使教學的各個方面得到有機的合理的調配,實現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的最優(yōu)化組合,避免知識講解的無效重復,提高教學效率。
三、拓展:彰顯語文魅力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自身的理解與經驗對知識建構的重要作用。語文教材只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一種潛在的存在。“語文教學內容的生成,既以語文教材為信息源,也以生成者已有的言語知識和經驗為信息源,它是這兩個信息源在某一點相遇后的產物?!边@是語文學習者和語文教材相互改造和加工的過程。抓住教材特點,拓展適宜的教學內容,會讓語文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如《伊索寓言》一課的內容,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一讀就懂。于是,聰明的教師便把本課教學的拓展目標確定為:結合學生年齡特點、教材特點,開展整本書的閱讀指導,并在閱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發(fā)展語言、鍛煉思維,豐富體驗。第一步,學生在讀懂課文寓意和寓言結構的基礎上,聽教師讀其他寓言故事,練習用一句話歸納寓意,再與教師公布的“答案”對照。這一方式既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促進他們思維的發(fā)展,又讓學生從感性上加深對“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種道理的文學作品”這一特點的認識,也對整本書的閱讀充滿了期待。第二步,推薦閱讀《伊索寓言集》,討論讀書交流會的內容安排。這一環(huán)節(jié)正好落實了本冊書上“我讀書 我快樂”這一讀書活動。由于有了教師的引領與鼓勵,有了閱讀期待和目標,學生對原著的閱讀更熱情、專注。第三步,在讀書交流會結束后,教師鼓勵學生模仿伊索寓言的形式也來動動筆,編一本班級“寓言集”。這樣,學生的興致非常濃厚,作品也別有情趣。將課內閱讀課文、課外閱讀原著、遷移仿寫訓練有機地融合,這樣可以使學生的精神得到滋養(yǎng),言語得到提升,語文的魅力在拓展實踐中充分顯示。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