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詠+陳蕾+黃曉佳+袁東星
摘 要 以甲基丙烯酸為功能單體,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為交聯(lián)劑對Fe3O4納米粒子進行改性,利用紅外光譜、元素分析和透射電鏡對改性粒子(Fe3O4@MAED)進行表征。同時將Fe3O4@MAED用于萃取環(huán)境水樣和果汁中苯甲酰脲類殺蟲劑,詳細(xì)考察了磁性粒子用量、解析溶劑、吸附和解析時間、pH值、離子強度等因素對萃取性能的影響。在此基礎(chǔ)上,與高效液相色譜/二極管陣列檢測器聯(lián)用,建立了環(huán)境水樣和果汁中苯甲酰脲類殺蟲劑的快速、簡便、靈敏的測定方法。在最佳實驗條件下,本方法具有較寬的線性范圍、良好的線性相關(guān)系數(shù)(R2>0.99)和理想的靈敏度。對于水樣和果汁樣品,該殺蟲劑的檢測限分別在0.10~0.19 μg/L和0.12~0.30 μg/L之間,日內(nèi)相對標(biāo)準(zhǔn)偏差小于7%,日間相對標(biāo)準(zhǔn)偏差小于11%。在實際環(huán)境水和果汁樣品中,不同加標(biāo)濃度苯甲酰脲的回收率在69.4%~118%之間。研究表明,所制備的Fe3O4@MAED可通過疏水、氫鍵、離子交換等多重作用力實現(xiàn)對目標(biāo)物的有效萃取。
關(guān)鍵詞 磁分散固相微萃??; 高效液相色譜; 苯甲酰脲殺蟲劑; 富集
1 引 言
發(fā)展于20世紀(jì)70年代的苯甲酰脲類殺蟲劑(Benzoylurea pesticides, BUs)是一種高效的昆蟲生長調(diào)節(jié)劑,可抑制昆蟲表皮幾丁質(zhì)的生物合成,從而阻止昆蟲蛻皮,使昆蟲不能正常生長發(fā)育而死亡[1]。目前,BUs在糧食、蔬菜、水果種植領(lǐng)域廣泛應(yīng)用,但已有研究表明,殘留的BUs對人體具有潛在毒性效應(yīng)[2,3]。因此,建立靈敏、有效、簡便的BUs監(jiān)測方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迄今為止,高效液相色譜(HPLC)結(jié)合其它高靈敏檢測手段(如質(zhì)譜(MS)、串聯(lián)質(zhì)譜(MS/MS)和紫外檢測器(UV))是分析BUs的常用方法。但鑒于實際樣品基底的復(fù)雜性和目標(biāo)化合物的低濃度,在進行色譜分析檢測前需進行必要的樣品前處理,以去除基底的干擾,實現(xiàn)對目標(biāo)化合物的富集。
用于測定BUs的樣品前處理方法主要包括液液萃?。↙LE)[4]、分散液液微萃取(DLLME)[5-6]、單滴微萃取(SDME)[7]、固相萃?。⊿PE)[8]、纖維束固相微萃?。∕MF-SPME)[9]和攪拌餅固相萃?。⊿CSE)[10],但這些方法存在著一些不足,如LLE需要較多的有機溶劑,DLLME、SDME和MMF-SPME富集容量較低,而SPE和SCSE存在萃取時間較長和操作過程繁瑣等不足。因此,對于BUs的殘留監(jiān)測,仍需發(fā)展操作簡便、萃取容量高、萃取速度快和環(huán)境友好的前處理方法。磁分散固相微萃取(Magnetic dispersiv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MDSPME)具有操作簡單、富集速度快、綠色環(huán)保等優(yōu)點,目前在樣品前處理中受到廣泛關(guān)注。本研究以甲基丙烯酸(Methacrylic acid, MA)為功能單體,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thylene dimethacrylate, EDMA)為交聯(lián)劑,對Fe3O4磁性納米粒子進行改性,所得到的改性粒子Fe3O4@MA-co-EDMA (Fe3O4@MAED)可通過多重作用有效富集BUs,同時結(jié)合HPLC/DAD,建立了可用于環(huán)境水樣和果汁中痕量BUs殘留測定的高效、靈敏的分析方法。
2 實驗部分
2.1 儀器與試劑
高效液相色譜設(shè)備: LC-20AB泵、CBA-20A控制器、SPD-M20A DAD 檢測器 (日本Shimadzu公司); 7725i進樣閥(美國Rheodyne公司); 20 μL定量閥。JEM 2100F透射電鏡(日本JEOL公司)。
甲基丙烯酸(MA,99%)、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97%) 和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基硅烷(γ-MAPS,98%)購自Alfa Aesar公司; 正丙醇(97%)和1,4-丁二醇(98%)由上?;瘜W(xué)試劑公司提供。實驗所用4種苯甲酰脲類農(nóng)藥氟苯脲(Teflubenzuron, TFU)、虱螨脲(Lufenuron, LFU)、氟蟲脲(Flufenoxuron, FFU)和氟啶脲(Chlorfluazuron, CFU)的標(biāo)準(zhǔn)品購自北京振翔工貿(mào)有限責(zé)任公司。全部實驗用水均為超純水(美國Millipore公司),實驗中的其它試劑均為分析純。實際環(huán)境水樣采自廈門的湖水和農(nóng)田水,果汁購自廈門當(dāng)?shù)爻小?/p>
2.2 標(biāo)準(zhǔn)溶液的配制
分別稱取5.0 mg各標(biāo)準(zhǔn)樣品,以甲醇溶解并定容于50 mL棕色瓶中,配制成100 μg/mL的單標(biāo)儲備液,置于4℃保存。使用時,用甲醇稀釋液成所需濃度的混標(biāo)溶液。
2.3 色譜條件
色譜分離柱: Kromasil LC-18 column (250 mm×4.5 mm, 5 μm); 流動相為水-乙腈(22∶78, V/V)等度洗脫; 流速:1.0 mL/min; 檢測波長: 260 nm; 進樣體積: 20 μL。
2.4 磁吸附劑Fe3O4@MAED的制備
以FeCl3和FeCl2為原料,參照文獻[11]制備Fe3O4磁性納米粒子。取1.0 g Fe3O4納米粒子,分散至100 mL異丙醇中,室溫攪拌狀態(tài)下逐滴加入5 mL正硅酸乙酯和60 mL 25% 氨水,氮氣保護下反應(yīng)12 h,反應(yīng)完后用磁鐵分離,磁性粒子用甲醇/水洗至中性,真空干燥后得Fe3O4@SiO2。隨后,利用γ-MAPS與Fe3O4@SiO2反應(yīng),在納米粒子表面引入雙鍵,有利于與MA和EDMA的共聚反應(yīng)。磁萃取介質(zhì)Fe3O4@MAED的制備則是基于MA、EDMA和引發(fā)劑的共聚反應(yīng)。在三口燒瓶中依次加入3.5 g MA、20 g EDMA、15 g正丙醇、8.5 g 1,4-丁二醇和4 g水,攪拌均勻后,加入400 mg上述處理過的Fe3O4@SiO2粒子和200 mg引發(fā)劑(偶氮二異丁腈),氮氣保護下60℃反應(yīng)12 h,反應(yīng)結(jié)束后,納米粒子分別用甲醇洗滌數(shù)次,然后用純水洗滌至中性,60℃真空干燥后,得磁萃取介質(zhì)Fe3O4@MAED。
2.5 實際樣品的MDSPME過程
對于環(huán)境水樣:取經(jīng)0.45 μm 濾膜過濾后的水樣50 mL于100 mL離心管中,將其調(diào)至pH 9.0,然后加入20 mg Fe3O4@MAED納米粒子,置于恒溫?fù)u床中以500 r/min分散萃取9 min。萃取完成后,利用磁鐵將磁吸附劑迅速移至離心管的側(cè)壁,棄去樣品溶液,加入0.5 mL甲醇,以同樣的搖速解析6 min,解析液直接進行HPLC/DAD測定。
對于果汁樣品:將果汁以4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層溶液,經(jīng)1.0 μm 濾膜過濾。取濾液5 mL,用超純水稀釋到50 mL并調(diào)至pH 9.0,然后按環(huán)境水樣的操作過程進行樣品處理和測定。
3 結(jié)果與討論
3.1 磁吸附劑Fe3O4@MAED的制備及表征
在MSPME中,磁性納米粒子的涂層對萃取效果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在BUs分子結(jié)構(gòu)中,含有豐富的氨基和鹵素原子,因此BUs屬于極性較強的化合物,根據(jù)“相似相溶”的原理,本研究選用富含極性基團且價格便宜的甲基丙烯酸為功能單體,合成納米粒子的涂層。研究表明,在一定條件下,磁吸附劑與目標(biāo)物除了存在疏水作用外,涂層中的羧基發(fā)生解離,可與BUs的氨基發(fā)生離子交換作用,因此,F(xiàn)e3O4@MAED可通過多重作用力實現(xiàn)對BUs的有效富集。通過優(yōu)化功能單體、交聯(lián)劑及磁性納米粒子之間的比例,所合成的Fe3O4@MAED吸附劑不僅具有良好的萃取性能,而且使用壽命較為理想,至少可連續(xù)使用50次以上。
本研究利用元素分析、紅外和透射電鏡對Fe3O4@MAED吸附劑進行表征。元素分析結(jié)果表明,吸附劑中C和H的含量分別為50.2% (w/w)和4.96% (w/w)。從所合成磁吸附劑Fe3O4@MAED的紅外光譜(圖1a)可見,3500和960 cm
處的吸收峰屬于羧基中的羥基吸收峰;2980 cm
附近的吸收峰說明存在CH3和CH2基團;而1731 cm
的強吸收峰則屬于CO基團。紅外表征表明了MA和EDMA成功地在磁性納米粒子表面發(fā)生了共聚反應(yīng)。
另外,從圖1b可見,磁吸附劑Fe3O4@MAED的粒圖1 磁吸附劑Fe3O4@MAED的紅外光譜圖(a)和透射電鏡圖(b)
Fig.1 FT-IR spectrum (a) and TEM image (b) of Fe3O4@MAED (Fe3O4@poly(methacrylic acid-co-ethylene dimethacrylate))
徑具有較好的均一性。
3.2 萃取條件優(yōu)化
為了得到MDSPME-Fe3O4@MAED對4種BUs的最佳萃取條件,本研究詳細(xì)考察了磁吸附劑用量、解析溶劑、萃取和解析時間、樣品基底pH值和離子強度等因素對目標(biāo)物的萃取性能的影響。
3.2.1 磁吸附劑用量的影響
考察了磁吸附劑用量分別為10, 20, 30, 40和50 mg對BUs的萃取性能。研究表明,在其它條件不變時,磁吸附劑用量為20 mg時可得到最佳萃取性能,過多的使用Fe3O4@MAED吸附劑反而不利于對BUs的吸附,因此,本實驗Fe3O4@MAED粒子用量為20 mg。
3.2.2 解析溶劑的影響 以甲醇-水混合溶劑為解析液,考察了解析液中甲醇含量對解析效果的影響。從圖2可見,提高解析液中甲醇含量有利于將目標(biāo)物從磁吸附劑中解析,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選擇純甲醇作為解析溶劑。
3.2.3 萃取和解析時間的影響 在其它實驗條件保持不變時,考察了萃取時間在3~15 min之間的萃取效果(圖3a)。研究表明,MSPME-Fe3O4@MAED對4種BUs的萃取效率隨萃取時間的延長而迅速上升,當(dāng)吸附時間大于9 min時,萃取達到平衡。因此,選擇9 min為最佳萃取時間。本研究還考察了解析時間在3~15 min之間的解析效果,結(jié)果表明,解析6 min,目標(biāo)化合物可以從Fe3O4@MAED吸附劑中被完全解析,因此解析時間確定為6 min。
圖3 萃取時間(a)和解析時間(b)對萃取性能的影響
Fig.3 Effect of extraction time (a) and desorption time (b) on extraction performance
3.2.4 pH值的影響 圖4為樣品基底pH值從2.0變化到11.0時,萃取效率隨pH值的變化曲線。樣品基底pH值對萃取效率有很大影響,pH值從2.0增加到9.0時,萃取效率呈現(xiàn)增加趨勢;在樣品pH=9時,MSPME-Fe3O4@MAED對4種BUs的萃取效率達到最大值; pH值繼續(xù)增加時,萃取效率明顯下降。其原因可能是:在pH=9.0時,磁吸附劑中的羧基發(fā)生解離,與目標(biāo)物存在著包括離子交換、氫鍵和疏水作用在內(nèi)的多重作用力,因此在pH=9.0時可取得理想的萃取效果。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選擇pH=9.0。
3.2.5 離子強度的影響 對于極性化合物的萃取,調(diào)節(jié)樣品離子強度同時存在兩種作用,其中鹽析作用有利于萃取,而靜電相互作用會導(dǎo)致萃取效率的影響,因此樣品基底離子強度對萃取效率會產(chǎn)生較大影響[12]。本研究通過添加不同量的NaCl改變基底的離子強度,添加量分別為0, 5%, 10%, 15%和20%(w/V)。從圖5可見,離子強度的增加不利于BUs的萃取,其原因可能是:隨著NaCl濃度增加,促使更多的目標(biāo)物質(zhì)與溶液間產(chǎn)生靜電作用,增加了目標(biāo)物在溶液中的溶解,導(dǎo)致萃取率下降,因此在后續(xù)實驗中將不調(diào)節(jié)樣品的離子強度。
綜合上述實驗結(jié)果,MDSPME-Fe3O4@MAED對4種BUs的最佳萃取條件為:磁吸附劑用量20 mg,甲醇為解析溶劑,吸附和解析時間分別為9.0和6.0 min,基底pH=9.0,不調(diào)樣品的離子強度。
3.3 方法的有效性
用空白水樣和果汁樣品配制不同濃度梯度的溶液,在最優(yōu)條件下,考察方法的線性動力學(xué)范圍、線性相關(guān)系數(shù)、檢出限、定量限及日內(nèi)和日間重復(fù)性。從表1可知,在水樣中, TFU的線性范圍為0.50~150.0 μg/L,其它3種BUPs的線性范圍為1.0~150.0 μg/L,4種目標(biāo)化合物均具有較好的線性關(guān)系(R2>0.99),檢測限(Limit of determination, LOD,信噪比S/N=3)在0.10~0.19 μg/L 之間,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 LOQ,信噪比S/N=10)在0.33~0.62 μg/L之間。而對于果汁樣品, TFU的線性范圍為0.50~200.0 μg/L,其它3種BUPs的線性范圍為1.0~200.0 μg/L,4種目標(biāo)化合物線性關(guān)系良好(R2>0.99),LOD在0.12~0.30 μg/L 之間,LOQ在0.40~1.00 μg/L之間。同時,本方法的日內(nèi)和日間的實驗重復(fù)性良好(RSD<11%)。因此,本方法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實驗重現(xiàn)性。
3.4 實際樣品測定及加標(biāo)回收率實驗
用本方法測定了實際水樣和果汁中Bus含量,結(jié)果如表2所示;圖6為實際樣品和加標(biāo)后的樣品經(jīng)Fe3O4@MAED萃取后的色譜圖。結(jié)果表明,在湖水檢測到低濃度的LFU和FFU,而其它的實際樣品均未檢出BUs。為了進一步考察本方法用于實際樣品中4種BUs物質(zhì)測定的可行性,本研究還測定了實際水樣和果汁不同加標(biāo)量的回收率。從表2可知,對于兩種不同濃度加標(biāo)量(水樣加標(biāo)濃度為5.0和50.0 μg/L,果汁加標(biāo)濃度為10.0和100.0 μg/L),在不同實際水樣和果汁中均取得了理想的回收率,4種目標(biāo)物在環(huán)境水樣和果汁中的回收率分別為69.4%~110%和78.8%~118%,加標(biāo)回收率的RSD<12%。表明本方法對于環(huán)境水樣和果汁中BUs的檢測具有較好的可行性。
3.5 與其它方法的比較
比較了本方法與現(xiàn)有的測定水樣和果汁中BUs的方法的LOD值、回收率和樣品前處理所用時間(表3),對于水樣,在用紫外吸收檢測器時,本方法所得到的LOD值低于DLLME-LC/UV所得LOD值[6];對于果汁樣品,本實驗得到的LOD值也低于SDME-LC/UV[7]和FDME-LC/UV[13]。SCSE-LC/DAD[10]、MMF-SPME-LC/DAD[9]和SPE-HPLC/MS[8]雖可得到較好的檢測靈敏度,但其樣品前處理時間均較長,如SCSE-LC/DAD所需時間長達180 min。本方法所取得的加標(biāo)回收率與以前的研究方法處于相同水平,樣品處理時間則明顯小于除FDME-LC/UV外的其它前處理方法。
4 結(jié) 論
本研究利用共聚技術(shù)制備了甲基丙烯酸改性的磁吸附劑, 并用于萃取環(huán)境水樣和果汁中苯甲酰脲類殺蟲劑。研究表明,所合成的磁吸附劑可通過包括離子交換、氫鍵和疏水作用在內(nèi)的多重作用力實現(xiàn)對苯甲酰脲類化合物的有效萃取。在此基礎(chǔ)上,建立了可對實際水樣和果汁中BUs殘留進行有效監(jiān)測的MDSPME-Fe3O4@MAED-HPLC/DAD分離分析方法。本方法具有操作簡便、靈敏度高、快速和環(huán)境友好等特點。
References
1 Matsumura F. Pestic. Biochem. Physiol., 2010, 97(2): 133-139
2 Brutti M, Blasco C, Picó Y. J. Sep. Sci., 2010, 33(1): 1-10
3 Zhou Q X, Zhang X G. J. Sep. Sci., 2010, 33(23-24): 3734-3740
4 WANG Lian-Zhu, ZHOU Yu, CHEN Yong, LI Shu-Ying, WANG Rui-Long, KE Hui-Xian. 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2010, 29(3): 289-293
王連珠, 周 昱, 陳 泳, 李術(shù)英, 王瑞龍, 柯慧賢. 分析測試學(xué)報, 2010, 29(3): 289-293
5 Zhou Q X, Wang G Q, Xie G H. J. Sep. Sci., 2013, 36(14): 2323-2329
6 Zhang J H, Li M, Yang M Y, Peng B, Li Y B, Zhou W F, Gao H X, Lu R H. J. Chromatogr. A, 2012, 1254: 23-29
7 ZHOU Jian-Ke, LIU Rui-Ying, SONG Ge, ZHANG Ming-Cui. Food Sci. Technol., 2009, 34(8): 290-293
周建科, 劉瑞英, 宋 歌, 張明翠. 食品科技, 2009, 34(8): 290-293
8 Martínez D B, Galera M M, Vázquez P P, García M D. Chromatographia, 2007, 66: 533-538
9 Mei M, Huang X J, Liao K R, Yuan D X. Anal. Chim. Acta, 2015, 860: 29-36
10 ZHANG Yong, LIU Yi, YU Jie, HUANG Xiao-Jia, YUAN Dong-Xing.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2014, 32(9): 981-987
張 詠, 劉 祎, 喻 杰, 黃曉佳, 袁東星. 色譜, 2014, 32(9): 981-987
11 Huang X J, Wang Y L, Liu Y, Yuan D X. J. Sep. Sci., 2013, 36(19): 3210-3219
12 Lord H, Pawliszyn J. J. Chromatogr. A, 2000, 902(1): 17-63
13 Zhou J K, Liu R Y, Song G, Zhang M C. Anal. Lett., 2009, 42: 180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