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萍
專題·課堂
基于學生需求的課堂教學設計研究
陳萍萍
很多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缺乏對學生學習需求的全面了解和學習能力的評估,更多的是依賴直覺設計課堂教學活動,而設計基于特定班級在特定學期的問卷對于全面了解學生需求,制定適合所教授班級的課堂教學計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調(diào)查研究表明,學生對于課堂學習氛圍、學習材料的選擇以及課堂活動類型有較高的要求,教師應在此需求上調(diào)整教學計劃,保證課程發(fā)展的連貫性,學生學習的中心地位,教學材料選擇的有效性以及教師長期的自身發(fā)展。
教學設計;學生需求;教學反饋
有學者指出,教師在制訂課堂教學計劃時缺少對所教授班級學生需求的考察,更多的是依賴教學經(jīng)驗和直覺設計課堂活動(Greenetal 1997;王春華2014),這可能使教師與學生因?qū)φn程的信仰、期待不同而產(chǎn)生意見分歧,最終導致教學進度停滯不前、教學失?。≒eacock 1998)?;谝陨峡紤],教師應為所教授班級設計專門的問卷調(diào)查,全面了解學生在特定時期對特定課程的學習需求,調(diào)整、修改前期的教學計劃,使英語教學更加有效。本文采用便利性、操作性強的調(diào)查問卷,以最簡單的形式收集需要的數(shù)據(jù),從而反映學生最真實的需求。
基于學生需求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意義在于能夠在特定語境下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充分考慮學生學習英語的內(nèi)外在困難因素。宏觀層面了解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課堂整體學習氛圍,課程安排進度等方面。微觀層面了解學生需求:播放聽力次數(shù)的意見,閱讀時間需求等。相比于普遍適用于各個課程、各個學期的調(diào)查問卷,教師根據(jù)班級情況設計的問卷有兩大優(yōu)勢:一是問卷的具體性、適用性。針對所教授班級情況設計的問卷其針對性強,學生的反饋更加真實,對制訂教學計劃的參考性強。二是問卷發(fā)放的靈活性高。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教學進度設計問卷,收集學生對已完成單元教學的反饋,從而對后半學期的教學設計進行修改、完善,不僅靈活度高,而且可以讓學生深刻體會教師設計意圖,縮小教師和學生距離。
設計問卷和發(fā)放問卷時應該充分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一)問卷形式
首先,問卷題型應包含主觀題和客觀題??陀^題形式可以多樣,可以采取李克特測量法收集反饋意見,也可以以選擇題形式出現(xiàn);主觀題作為開放類題型,保證了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其次,問卷要求應簡潔明了,一目了然。從問卷中提取對教學設計有用的成分對課業(yè)繁重的教師而言工作量較大,因而在設計問卷時教師必須充分考慮自身的精力和時間,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因素,盡量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有效完成問卷。
(二)問卷題目設計標準
問卷的設計要為教學設計這一目的服務,以任職教師以往的學習、教學經(jīng)驗和該領域的權威書籍為基礎,始終圍繞“基于學生需求的教學設計”這一宗旨來設計調(diào)查問卷,保證試題的有效性和可實施性。例如,教材對于新一單元的學習均以listen-talk導入,接著學習課文主要內(nèi)容。因而可以通過問卷了解學生對于這一單一模式教學的看法,從而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調(diào)整教學設計。
(三)問卷發(fā)放時間
根據(jù)教學情況發(fā)放問卷,可以在學期結束之前,也可以在學期中發(fā)放。本問卷在學期中發(fā)放,一是讓學生對所學課程、教師上課風格有所了解之后發(fā)表更細致、有深度的看法;二是保證后半個學期能夠在學生的需求之上設計教學計劃,檢驗通過設計問卷收集學生學習需求而調(diào)整教學計劃的措施是否可行。學期中期的問卷調(diào)查不僅具有總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的雙重作用,而且可以檢驗前半個學期教學材料使用的有效性、學生的滿意度,同時對后期課程和課程的長遠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基于以上考慮,某師范大學英語教師開展了基于學生需求的教學設計試驗。該試驗的研究對象為2013級兩個非英語專業(yè)班級,其中女生42人,男生70人。本試驗共設問卷120份,有效問卷為112份。本次問卷調(diào)查分為4部分,總共20小題。根據(jù)該教師所教授的大學英語(三),問卷的4部分分別為:聽說(listen and talk),閱讀(read and explore),寫作(write and produce)以及自我評估(self-evaluation)。題目類型分為開放題和封閉題兩類,其中封閉題型采用李克特測量法收集數(shù)據(jù)(分值越高說明對1~3單元教學滿意度越高)。
表1:客觀題分值統(tǒng)計
根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總體上四個部分的平均值均接近3,這表明學生對于本學期前3單元教學的滿意度為中等,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其中滿意度較低的為寫作和聽力部分,這與中國學生在聽說方面普遍較弱的現(xiàn)象相符(周恩、丁年青2012;蔡基剛2012),教師應重點調(diào)整寫作和聽力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
對于主觀題的教學反饋,本文將融合客觀題,從三個角度分別討論“了解學生需求后課堂教學計劃”的改進建議。
(一)課堂學習氛圍
學生需求教學設計應考慮的因素課堂活動類型:單一到多樣化輕松、活躍、和諧等學生自主選擇權:讓學生參與課堂內(nèi)容和活動的討論等師生關系:在師生互助的建立上分配一定時間;注重非語言因素教學
問卷結果顯示:61%的學生在“你最喜歡哪個單元的聽說環(huán)節(jié)”中選擇unit 3,原因有“印象最為深刻”“時間過得很快”“很開心”“好玩”等。Unit 3的聽說環(huán)節(jié)的課堂設計為以小組為單位的英語角色扮演,要求小組成員向愛斯基摩人推銷冰箱、向魚類推銷泳衣以及向蝸牛推銷房產(chǎn)。根據(jù)學生的反饋可以發(fā)現(xiàn):首先,學生希望有一個輕松、活躍、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在無形當中學習英語。因此,根據(jù)學生需求,課堂活動類型應盡量多樣化,融入生活情境;語境的設計應該避免空洞、不切實際,充分發(fā)揮學生語言學習的天分。其次,教學設計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自主選擇權(Cotterall 1999)。問卷顯示學生重視對課程表達看法的機會,希望能夠參與課程進度的安排。因此,教師在傾聽學生意見的基礎上設計、調(diào)整教學計劃,保證最終有效的實施。最后,師生友好關系的建立有利于營造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大多數(shù)教學設計只涉及語言教學,其實非語言因素,如師生關系均對英語學習具有重要影響。因此,課堂教學中不可排除師生交談的時間安排,應適當在英語學習中融入師生關系培養(yǎng)的觀念。
(二)學習材料的選擇
學生需求教學設計應考慮的因素教材:36.7%教師自選:63.3%加大教師自選課外材料所占比例新穎且難度適中的閱讀材料挑選詞匯、聽說、寫作材料補充課外學習資料
Hutchinson指出:“學習材料的選擇是一個教師最重要的決定?!保?987:37)教師必須選擇學生能夠在情感上、智力上、生理上參與其中的語言學習話題和任務(Steve&Matt 2014)。因此,學習材料的設計和選擇應以學生為基礎,充分考察學生的需求,保證學習材料的有效性。
問卷顯示,36.7%的學生希望在英語課堂上使用教材資料,而63.3%的學生更傾向于教師節(jié)選自課外的學習材料。首先,話題陳舊、過時等因素使得英語教材內(nèi)容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需求,教學設計應融入額外的英語學習材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視頻、網(wǎng)站等均可成為有利的學習材料。其次,學生反映書本聽力和寫作難度較大,完成效率低。因此,在進入本單元聽力和寫作之前,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時應調(diào)整進度,適當放慢教學進度,給學生一個由易到難的過渡階段。問卷還顯示學生自我評價較高,有學習英語的動機,因此,課外學習材料的補充也應納入教學計劃的范疇。
(三)教學任務
學生需求教學設計應考慮的因素搭檔、時間等需求學生口語表達機會的設計互動形式的學習任務培養(yǎng)學生限時寫作能力
學生反饋影響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細小環(huán)節(jié),例如,詞匯練習題型、課堂學習任務的布置等。應試壓力較小的大學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渴望充分利用英語進行交際,學生希望“在課堂上有更多的自我表達機會”,因此,在教學計劃的設計中教師要注重安排學生口語練習的學習任務,在課堂活動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都要設法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享受作為語言學習者的主導地位。教師要時刻提醒學生,他們不是學習的被動者,而是主動者,在學習中把握主動權,可以參與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方式討論(曾祥翊2011)。此外,從學生的需求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英語的自我評價較強,因而可以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加強口語鍛煉,加大課外英語的輸入和輸出。只有這樣,教學設計才能漸漸融入學生需求,學生和教師對課程完成的共同貢獻值才能趨向平衡,最終形成為學生量身定制的教學設計。
基于學生需求的調(diào)查問卷顯示,學生對課堂學習氛圍、學習材料的選擇以及課堂活動類型的需求較大,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計劃時應充分考慮這三方面因素,保證課程長遠的發(fā)展、教師的自我發(fā)展、學習資源的合理利用等,這些對其他課程教師設計課堂教學計劃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引用文獻
蔡基剛.2011.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設定研究——再論聽說和讀寫的關系[J].外語界,(1):21-29.
曾祥翊.2011.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模式研究[J].課程與教學,(3):81-88.
周恩,丁年青.2012.大學英語教學與雙語教學的銜接:現(xiàn)狀與思考[J].外語界,(4):68-75.
Cotterall,S.1999.Key variables in language learning: what do learners believe about them[J].System,27(4):493-513.
Hutchinson,T.1987.What’s underneath:an interactive view of materials evaluation[C]//L.E.Sheldon.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Problems in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Peacock,M.1998.Exploringthegapbetween teachers’and learners’beliefs about“useful”activities for EF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8):233-250.
Steve S.T.&Matt S.2014.Material matters:increasing emotional engagement in learn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38(4):586-607.
作者信息:321004,浙江金華,浙江師范大學
chuipaopao0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