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鋒
早年,還是中央美院學生的陳丹青,一次正興味盎然地畫鞋子,其師侯一民先生走過來:“記住,要畫腳,不要畫鞋子?!毖援?,侯先生便笑瞇瞇地走開了。
“要畫腳,不要畫鞋子”,這個簡單的句子,甚至連小學一年級的孩子都念得出來,當年一經(jīng)侯先生的口說出,一經(jīng)陳丹青先生參悟,就不一樣了。
二十年后,這句話從成就斐然的大畫家陳丹青口里說出來,尤值得珍視與玩味。
“要畫腳,不要畫鞋子”,說的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腳,何謂鞋?關鍵是,畫鞋子之前,先要成“腳”在胸。胸有灰姑娘的腳,筆下就有神奇的水晶鞋;胸有楊麗萍的腳,筆下就有飄旋的紅舞鞋;胸有喬丹的腳,筆下就有生風的運動鞋;胸有楊利偉的腳,筆下就有遨游的太空鞋。一句話,胸有形態(tài)各異的腳,筆下就有因腳而異的鞋。畫活了隱藏在鞋子里的個性化的腳,也就畫活了個性化的鞋。
“要畫腳,不要畫鞋子”,震撼我的不僅只是這八個曾一度開啟了畫家陳丹青心智與技藝的漢字,更重要的是,它喚醒了我對“要教人,不要教教案”這一教學理念的觸類旁通與透徹體悟。
記得幾年前,一位著名的特級教師應邀到青海某地上課。課始,他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由于種種原因,所學的課文竟讀不出來。他立即“重打鑼鼓另開張”,放棄了預設的教案,同時也放棄了聽課教師期待出現(xiàn)的種種精彩,開始一字一句領著學生讀書。經(jīng)過口口相授,實實在在的即時語感“傳染”,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人人都能把課文讀得正確、順暢。
那時那地那課,執(zhí)教者所秉持的不正是“要教人,不要教教案”的信念與大愛嗎?
教案有人,字字珠璣;教案無人,廢紙一張。一如鞋子有腳,步步蓮花;鞋子無腳,棄物一件。
“要畫腳,不要畫鞋子”,倡導的是以腳為本,畫活的是鞋子;“要教人,不要教教案”,倡導的是以人為本,教活的是學生。
畫活了鞋子的是藝術家;教活了學生的是教育家。
“沒有藝術這回事,只有藝術家”,貢布里希的至理名言昭示:藝術跟人走,人在藝術在,人在教學在,人在性靈在。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qū)教研中心〓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