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林
閱讀,是一種美麗的文化現象。然而,傳媒文化卻在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閱讀習慣,使許多孩子漸漸地疏遠了白紙黑字的閱讀文本。在這種文化語境中,怎樣引導更多的小學生真心地喜歡上印刷文本,我們提出了語文課外自然化閱讀的構想,并經過三年時間的閱讀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使我們重新看到了課外閱讀的美好情景。
一、課外自然化閱讀的方式與過程
在傳媒文化語境的大背景下,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必須倡導輕松、自然的閱讀方式,讓孩子們廣泛地、自主地尋找自己喜歡的讀物,從而獲得閱讀的幸福和快樂。
1.讀一讀我最喜歡的一本書。讓學生自然地尋找自己喜歡的書,并隨自己的興趣廣泛地進行閱讀。只要是文本的,詩歌、散文、小說、劇本都可以閱讀。同時教師也要加入到孩子們的讀書中去。有一次,我找到了《中國四大旅游名城》這樣一本小書,介紹北京、南京、杭州、成都的城市人文景觀和街巷風情,描述細膩,文句優(yōu)美,被孩子們偷偷地拿去復印傳閱,令我倍感欣慰。之后,我又陸續(xù)向他們介紹《中國四大民間節(jié)日》《中國四大避暑勝地》。慢慢地,每個喜歡閱讀的孩子都擁有許多自己最喜歡讀的好書、好文章,加入課外讀書的孩子漸漸多了起來。
2.品一品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文字。品讀印象最深的一段文字是閱讀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如果少了這個過程,閱讀或許會成為極普通的文字瀏覽,達不到積累文字語言的效果。倘若將閱讀后印象最深的那段文字細細地品讀一番,孩子們的閱讀就會有所收獲,那段文字會深深地烙印他們童年的心幕上。隨著光陰的流逝,越久越明朗,是十分寶貴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蘊的積淀。
3.記一記我最感動的一筆真情。用文字把自己閱讀后所想到的又覺得很感動的心里話表達出來,其實,就是平常所說的讀后感。不同的是不受任何格式的束縛,只要是令你感動的,都可以用簡短的幾句話寫出來。寫在哪兒都可以,哪怕就記在這篇閱讀過的文章的字里行間。這是一種純真的表達,盡管隨意地寫在讀本上,卻記下了令其最感動的一筆真情。
讀讀、品品、記記,課外自然化閱讀的過程自然、輕松、簡便,會有更多的小讀者回歸到文本閱讀的活動中來。
二、課外自然化閱讀的氛圍及策略
首先,課外自然化閱讀要有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對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組建校園文化長廊是一個很好的舉措。由師生共同主辦,做到每周都有新的內容、新的看點呈現在孩子們眼前。同時,力求圖文并茂,使文化走廊成為孩子們喜歡駐足關注、尋找閱讀信息和心靈感悟的地方。如《唐風宋韻》一欄,每周展貼兩三首古詩,附有師生的閱讀評析、插圖譯句等;《書香探幽》板塊,介紹師生找到的好書好文章;《讀書風景》窗口,不斷展現課外讀書的情景。校園文化長廊烘染了課外閱讀的文化語境,自然會有很多的孩子情不自禁地在校園文化的語境中行走。
其次,課外自然化閱讀要注重張揚學生個性化閱讀的靈性,不以教師的興趣、愛好、理解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尊重孩子們對閱讀的選擇和理解感受,讓他們有探究性地進行閱讀。在這種自然化的閱讀中,還要允許孩子們對一些讀本的朦朧理解,不能強求讀“透”。因為隨著學生的成長,自會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再次,課外自然化閱讀要讓學生放飛想象,尋找自我表達的靈感。一要啟發(fā)他們對印象最深的內容細細地品讀,并展開一些合理的想象,由此找到表達的靈感,覺得有話可說;二要給孩子搭建表達的平臺,使他們有機會有地方表達自己的心語。如詩歌朗誦、故事會、口語交際、讀書情境展示等。
三、課外自然化閱讀活動的思考
課外自然化閱讀,只要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成長的規(guī)律和漢語言文字學習的要求,一定會取得可喜的效果。經過近三年的課外自然化閱讀的實踐,越來越多的孩子回到了閱讀課外書籍的天地中。喜歡讀印刷文本的習慣很明顯,并且有較強的獨立閱讀能力。但是,課外自然化閱讀也向語文教學、語文教師乃至這種閱讀活動本身發(fā)起了挑戰(zhàn)。
其一,有可能淡化了部分學生課堂學習興趣,挑剔課本選文和教師教學語言等。如果教師不很好地備課,課堂教學會顯得很平淡。其二,教師必須與學生同步參與課外閱讀活動,充實自己的文化底蘊。以自己的閱讀行為和文化素養(yǎng)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這項課外讀書的活動中去。其三,課外自然化閱讀,并非排斥現代傳媒文化。相反,在課外自然化閱讀的過程中,我們還應當指導學生正確選擇、閱讀優(yōu)秀的電視節(jié)目、廣告等傳媒文化。讓課外自然化閱讀在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古典與現代、文本與音像的碰撞結合中產生獨特的魅力和效果。
以自然的心態(tài)引領學生走進課外自然化閱讀的天地,與孩子們一起讀書,在實踐中一路都會充滿陽光、充滿激情、充滿中國語文的瑰麗夢想?!簦ㄗ髡邌挝唬航魇|鄉(xiāng)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鄧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