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政
隨著全面從嚴治黨、從嚴管理干部的推進,特別是嚴厲反腐、狠抓作風,一些干部雖然不敢頂風作案了,但也不干事了,遇事推諉、辦事拖拉,回避矛盾、敷衍應付,成了“為官不為”的庸官。2015年7月,中央印發(fā)《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guī)定(試行)》,針對干部能上不能下問題,特別是對雖無大過及違法亂紀,但在其位不謀其政、能力素質(zhì)不勝任的干部進行組織調(diào)整,作出了明確規(guī)范,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從嚴管理干部,推動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用人導向的重要舉措和制度保證。
盡管貪污腐敗在歷史上從未根除,但人們也總能找出不少皇帝肅貪、名臣治貪的事跡,而對于治庸,卻似乎始終是雷聲大雨點小??v觀歷史,甚至還能發(fā)現(xiàn)不少庸碌一生、唯諾一世的高官老臣最后卻極盡哀榮,在波譎云詭的政治斗爭中求得善終,比起那些慷慨激昂、寧折不彎、頭破血流的清官能吏,不知幸運到哪里去了。
治庸,歷來是吏治的難題。
庸官的特征
古人曾說:“不要百姓半文錢,原非異事;但問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作為一名合格的官員,廉政無疑是最基本的前提和底線,但同時也要勤政、善政。就是說,不但要做一名廉吏,還要做一名能吏;不但要重視個人操守,還要追求事功造福,絕不能以為只要不貪不取,便做庸官亦無妨。庸官之害,某種意義上不亞于貪官,正如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呂坤在《呻吟語》中所言:“無功而食,雀鼠是已;肆害而食,虎狼是已。”清代一名長期在基層任職的官員謝金鑾更以切身經(jīng)歷和感悟指出:“居官不要錢,不過于貪贓一律可告無罪而已,其實算不得好官。做官須替百姓辦事,方為稱職?!庇构俚膶嵸|(zhì),是視官職為兒戲,貽誤百姓,拖累一方,其害同樣
甚矣!
如果說能吏的標準在人們心中還不盡相同,庸官的形象卻可以說比較一致了。大致說來,有以下幾個突出特征:
一是遇事先躲一邊,堅決不開口、不表態(tài)、不惹是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是庸官奉行的第一要義。北宋仁宗嘉祐年間的孫抃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孫抃為人“性淳厚,無他材”,“多病,志昏”,但官運倒是亨通,從進士高第起,一路向上直至官居參知政事(副相)。不過,從他在參知政事任上的表現(xiàn)就可以看出其為官之道了:“及在政府,百司白事,但對立拱默,未嘗開一言?!北M管如此,他的官運似乎還未到頭。當時樞密使張昇告老退休,按照慣例,當由孫抃遞補接任,這下可算是把朝中大臣嚇壞了,都擔心孫抃“必不能勝任”,最后還是殿中侍御史韓縝大膽上書,并得到宰相韓琦等人的支持,才稟奏仁宗,給孫抃另找了一個虛職安頓。宋神宗時期的宰相王珪同樣深諳此道,其為相16年,隨時俯仰,無所建樹,上殿奏事只說“取圣旨”,神宗問其意見只說“領圣旨”,退朝交辦事項還只說“已得圣旨也”,被人笑稱為“三旨相公”。
二是在其位不謀其政,遇到問題能推就推,推不了就和稀泥。矛盾來了繞道走,出了問題躲著行,一團和氣,從不得罪人,是庸官處世的人生哲學。東漢胡廣為官30余年,歷仕安、順、沖、質(zhì)、桓、靈六朝,官至太傅。胡廣為人練達,明習舊制,通曉朝章,然而一生奉行中庸,“溫柔謹愨,常遜言恭色以取媚于時,無忠直之風,天下以此薄之”,時人稱之“萬事不理問伯始(胡廣字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顯然嘲諷多于肯定。武則天時期的蘇味道更是將此宗旨發(fā)揮到了極致。蘇味道任相期間,“依阿取容”,曾向人坦白:“處事不宜明白,但模棱持兩端可矣?!焙喼笔遣灰詾閻u反以為榮了,也因此被人譏稱為“蘇
模棱”。
三是身無長技、腹無良謀,平常工作尚且左支右絀、手忙腳亂,重大問題面前更是焦頭爛額、束手無策。庸官往往胸無點墨、事無主見,主觀上固然不敢負責,客觀上卻也無力擔當。唐玄宗開元年間,盧懷慎與姚崇同為宰相,事無大小皆推給姚崇,被人稱為“伴食宰相”。姚崇有一次因事請假十余日,結果“政事委積”,盧懷慎“不能決”,惶恐之下只得入宮向唐玄宗請罪,唐玄宗倒是寬容坦誠,對他說:“我以天下事委姚崇,你主要是坐鎮(zhèn)雅俗,給天下人做個道德榜樣就行了?!焙髞硪Τ鐝统绊汈Р脹Q俱盡”,才算是給盧懷慎解了圍。
庸官的成因
以上列舉了歷史上著名的庸官典型,但應當說,這些人之所以能夠身居高位,自然不會全無是處。如盧懷慎雖被稱為“伴食宰相”,但為人“清謹儉素,不營資產(chǎn)”,“所居不蔽風雨”,甚至妻子兒女都“不免饑寒”,難怪會被唐玄宗樹為道德楷模。這也說明,國之重臣,不可不慎,但凡有點滴缺失,都會被人看在眼里、記在史上。
事實上,使百姓產(chǎn)生強烈不滿的,更多的還是遍布官場、大大小小的庸吏。如果說高官重臣由于位尊權重,眾目睽睽之下還不敢肆意妄為,這些人則因為無人關注,而更加肆無忌憚,該干的事不干,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對民間疾苦視而不見,對百姓呼聲聽而不聞,某種程度上,他們正是對吏治造成普遍性傷害的最大禍因。
居官不為,也是另一種腐敗,那么,導致庸官現(xiàn)象的原因又有哪
些呢?
首先,是選拔的論資排輩。顧炎武在《日知錄·停年格》中,詳細論述了論資排輩的歷史沿革及成為正式制度的來龍去脈。古往今來,不論是廟堂當政者,還是江湖憂時者,無不對論資排輩導致的庸官現(xiàn)象痛心疾首,將吏治沉淪的很大成因歸咎于此。晚清風雨飄搖之際,23歲的龔自珍寫下《明良論》,痛感于當時“用人論資格”的弊害:“賢智者終不得越,而愚不肖者亦得以馴而到。”他形象地描繪出庸官的典型心態(tài):在資歷淺的人看來,我老實守著這份俸祿,遵守官場規(guī)矩,只要能活得久長,終究有希望熬到尚書、侍郎,何必在資格未到之時搶出風頭,弄不好還把現(xiàn)在官職都丟了;而那些資歷深的則會想,我當年老實守著這份俸祿,遵守官場規(guī)矩,總算熬到了今天這個地步,何必再去搶出風頭,以致把現(xiàn)在的位子都弄丟了,把以前積累的辛苦歲月都白費了!龔自珍警告,長此而往,莫說是辦事者不足,連建言獻策的都將“更絕無人”。有鑒于此,他奮筆疾呼:“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康有為亦曾喟嘆,即使弱冠入仕,順風直上,從未貶黜,也未曾病臥,就算熬到了一方大員或六部長官,“亦必年已耄耋矣,精神衰耗矣,血氣銷縮矣,閱歷疲倦矣,非耳聾目暗,則足跛病忘矣”!這樣的人,除了謀慮子孫、安娛暮年外,哪里還有什么意氣志向,哪里還能夠托付大事?
其次,是考核的流于形式??己伺c選拔密切相關,既然選拔只重論資排輩,那么考核也必然失去意義。應當說,中國古代對于官員考核在制度設計上不可謂不嚴密,但這一定程度上卻只是制度史而未必是真實史。就像今天不少人抱怨干部考核的種種弊端,但后世如果只看紙面文件,恐怕也會驚嘆于各項規(guī)章制度的完備周詳。以唐代為例,唐代對于官員考核有“四善二十七最”法,各種排列組合,令人眼花繚亂。但實際又如何呢?開元年間,宰相盧承慶任吏部考功員外郎時,主管官員考核,有一次,一名官員在督運漕糧時遭風失米,盧承慶據(jù)此判之“監(jiān)運損糧,考中下”,其人容色自若,無言而退。盧承慶不禁欣賞起他的氣度了,于是改判“非力所及,考中中”,那人聽后“既無喜容,亦無愧詞”。盧承慶更加驚奇了,再次改判“寵辱不驚,考中上”?!?考核之隨意性,可見一斑,而盧承慶在當時還是以善于識人著稱。事實上,古代官員因為考課優(yōu)異而優(yōu)先擢升的極少,所以才會有孫中山先生的斷言:“中國向來銓選,最重資格?!?/p>
此外,監(jiān)督問責制度的缺失或虛設,職能定位的不清與混亂,以及冗官泛濫、人浮于事,特別是官場生態(tài)的惡化,老實聽話成為普遍風氣,使得官員唯唯諾諾,凡事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求當好太平官,等等等等,都是造成庸官的重要原因。這也說明,治庸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與整個官僚體制密切聯(lián)系,之所以成為歷史難題,可謂其來有自矣。
治庸的手段
庸官自古有之,而在今天,由于為官不為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這一問題更加突出。在治貪的同時,治庸也應成為吏治整頓的重要內(nèi)容。那么,汲取歷史教訓,今天如何有效治庸,破解“為官不為”這一難題呢?
一是完善干部選拔任用。建立科學的選人用人機制,使為官有為者有動力,為官不為者有壓力,真正實現(xiàn)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二是改進干部考核評價體系。突出實績考核,豐富考核方式,擴大群眾參與,使“為”與“庸”都能顯現(xiàn)出來、比較出來。特別是將考核與任用掛鉤,真正實現(xiàn)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好干壞不一樣。
三是強化干部監(jiān)督問責。如果說治貪的難點還在于有法令卻得不到實行,治庸則主要受困于制度的空白。例如,干部能上不能下之所以是老大難問題,根本原因就在于對不適宜擔任現(xiàn)職干部的情形認定、判斷標準以及調(diào)整的程序、方式不明確,導致無從下手,難尋依據(jù)?!锻七M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guī)定(試行)》的出臺實施,正是對這一問題的重要探索,也因此才會引發(fā)社會熱議,得到干部群眾的歡迎。
此外,從干部自身來講,除了主觀上的不為與客觀上的不能,也有一些是因為政策不明、界限不清導致生怕犯錯、畏手畏腳,對此不能簡單以“為官不為”來指責,而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干部能為、敢為,不斷完善激勵保障機制,使“有為”成為干部的自覺追求、主動要求。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才與用是相對的,一個干部在某個崗位上不勝任,并不代表這個干部就能力不行,更不等于在別的崗位上也必然不稱職。正如三國時期劉劭在《人物志》中所指出的,“材能既殊,任政亦異”,譬如操作實務的與出謀劃策的,出任司法的與掌管工程的,領兵帶將的與出使外交的,所需才能都有所不同,自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歷史上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例如西漢時期黃霸任潁川太守期間,治為天下第一,征召至中央擔任宰相后卻屢屢出錯,“名望損于治郡”。崇禎末年大儒劉宗周著書立說自是一流,但論起治國來卻是迂闊不堪,令人哭笑不得。也因此,在加大治庸力度的同時,對干部量才適用、用當其才無疑更是盤活人才的長遠之計!
湖北云夢縣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簡《為吏之道》顯示,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人就提出了“吏有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謗,三曰舉事審當,四曰喜為善行,五曰龔(恭)敬多讓。五者畢至,必有大賞?!比缃窀刹靠己撕w了德、能、勤、績、廉5個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好干部20字標準: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其核心要義,一以貫之,都是強調(diào)官員(干部)要廉能并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