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竣鴻
【摘 要】如今,金庸小說的流播已經(jīng)沖出華人世界,走得更遠,金庸武俠小說的創(chuàng)作不僅深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與西方文藝思想也密切相關,這種中西合璧的表達方式為金庸的小說蒙上了一層神秘性的色彩,也給小說賦予了獨特的韻味。本文主要從中西方文化角度分析金庸武俠小說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角度;金庸武俠小說;藝術特色
我國傳統(tǒng)武俠小說是在我國文化土壤上生存下來的藝術形式,不僅吸收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也借鑒了西方文藝的創(chuàng)作思想,金庸的武俠小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金庸先生吸取了中西方的文化精髓,給武俠小說賦予了新的生命。
一、傳統(tǒng)文化在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體現(xiàn)
1.道家與儒家思想
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有著豐富的佛學思想,雖然佛教并非我國本土宗教,但是在社會的傳承下,佛教與儒家思想實現(xiàn)了融合,演變成為富有中國特色的佛學思想。以《笑傲江湖》為例,其文本中蘊含著深刻的佛學思想,給作品營造出了淡泊的風格,其中,佛學思想最濃厚的部分即獨孤九劍,獨孤九劍強調(diào)“活學活用”、“行云流水”、“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只有從內(nèi)心深處擺脫束縛,才能夠?qū)崿F(xiàn)心靈的孔明。而風清揚的只言片語可以讓主人翁豁然開朗,這就是頓悟,要真正學習劍法,光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必須要了解劍法的內(nèi)涵才能夠施展自如。此外,獨孤九劍習得之人,不僅需要有聰慧的天資,心底里還要可以一塵不染,令狐沖正是憑借這一點,達到了最后的高度。
儒家思想非常注重等級制度和禮法思想,金庸小說中很多主人翁都是追求逍遙、灑脫、自由的歸宿,在完成自己肩負的使命之后選擇急流勇退,擺脫塵世的喧囂。《笑傲江湖》就是其中的代表,江湖的險惡與令狐沖的自由和灑脫形成了鮮明對比,他向往自由的生活,不愿意卷入任何一派的斗爭,他最后的歸隱并非對現(xiàn)實妥協(xié),而是代表無聲的反抗,希望追求自己理想中的自由。
2.具有中國古典特色的修辭手法
為了讓人物的形象變得更加立體和飽滿,金庸用了大量獨具古典特色的修辭手法,其中應用最多的就是古詩詞,很多人物的起名就是借鑒古詩詞,金庸曾經(jīng)說過,他的小說中有西方文學和“五四新文學”的影子,在語言的表達上,主要借鑒古典白話小說。例如,《天龍八部》中阿朱和阿紫的起名就借鑒了“惡紫之奪朱也”的文化意蘊,阿紫與阿朱的性格是截然相反的,阿朱是一個賢妻良母,阿紫則陰險兇惡,二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達出了小說的思想內(nèi)涵。
二、西方文藝對于金庸創(chuàng)作的重要影響
1.希臘悲劇的影響
金庸小說的創(chuàng)作也借鑒了大量的西方文學,在塑造喬峰時,金庸就借鑒了希臘命運悲劇說,為了充分表現(xiàn)出人物的悲劇性,將人物的高貴品格與命運對立起來,讓人物的形象變得更加豐滿,悲劇性十足。在喬峰一出場時,其價值觀就開始與方式的社會觀發(fā)生沖突,在武林中,喬峰的地位至高無上、威名遠播,但是突然被人揭發(fā)出他是一個契丹人,與漢人有著深刻的仇恨,于是乎,喬峰開始尋找自己的身世,最后,在面對這一切的事實真相時,喬峰毅然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選擇了國家利益,悲壯的犧牲。在一開始,喬峰一直都堅持自己的思想觀念,他用自己的行動唱誦出一首與命運抗爭的悲劇之歌,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崇高精神,這與古希臘悲劇精神是一致的,此外,金庸為了突出喬峰這個人物的悲劇性,采用俄狄浦斯悲劇模式,達到了非常理想的創(chuàng)作效果。
2.西化的創(chuàng)作方法
在金庸的小說中,常常借助西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直接來表達情境,還借鑒了大量電影鏡頭的描述方式,如,在設置懸念時,金庸與大多數(shù)傳統(tǒng)作家都不同,他同時借鑒了西方偵探小說與大仲馬浪漫主義小說的表達方式,為讀者呈現(xiàn)出錯綜復雜的矛盾,這在其武俠小說中得到了深刻的體現(xiàn)。
此外,小說中還有很多西方化的手法的借鑒,如:人物心理的描寫,人物形象的刻畫、舞臺表現(xiàn)的借鑒等方面。如《射雕英雄傳》中,當郭靖受傷后,和黃蓉在密室里療傷,手掌七天七夜不能分開,小說中就是借助他們兩個人的眼睛看來傳達出外面世界的景象,這種方式的運用與西方多場景切換的意識流的表現(xiàn)手法具有相似之處。小說中也通常有“不出場的人物反而是主角”的情況。這種手法的運用與英國近代小說家達芙妮·杜·莫里葉的《蝴蝶夢》的寫作手法相似。如《碧血劍》中,如果從作者所用筆墨的多少來看,袁承志在文中占有較大的篇幅,應該是文中主角,但實際上,全書的真正主角卻是在全書的開場就已經(jīng)死去了的袁崇煥和金蛇郎君夏雪宜。
三、結(jié)語
總而言之,金庸武俠小說的創(chuàng)作不僅深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與西方文藝思想也密切相關,這種中西合璧的表達方式為金庸的小說蒙上了一層神秘性的色彩,推動了我國武俠小說的發(fā)展,即使時代在不斷的進行變遷,金庸的小說也會長盛不衰。
參考文獻:
[1]王立,隋正光.略論金庸武俠小說春恨主題的審美繼承[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
[2]楊倫.論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人性悲劇[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
[3]孔文清.論金庸武俠小說中的理想人格[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