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為使計算機面向未來的現代化教育,培養(yǎng)演計算機意識、普及計算機文化、提高科學文化素質,計算機教學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在茫茫電腦知識海洋中盡快尋找到自己所需,從而使向理想的彼岸呢?
幾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注重方法引導,培養(yǎng)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熱愛電腦的情趣:勤于實踐,挖掘學生動手、動腦能力,是微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拋磚引玉”作用的良方,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在人的動力系統(tǒng)中,需要是最基礎、最根本的動力源泉,它對人的行為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計算機科學是個領域廣博,發(fā)展極其迅速的一門新興學科,是一門今天你掌握了關于它的一點皮毛知識,明天又面臨著這個知識被淘汰的科學,即使你有三頭六臂也無法面面俱到:我覺得,從事計算機教學的教師最關鍵的就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重在揭開計算機的神秘面紗,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從而達到“教為了不教”的教學目的,實踐證明:用符合教育規(guī)律兼顧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方法,以“重于誘導,激發(fā)情趣,勤于實踐”為教學過程的環(huán)節(jié),最終收到良好的效果,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怎樣培養(yǎng)學生學習電腦的興趣,發(fā)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索。
(一)實例示范,明確學習目的
首先,確立目標,學習基本軟件迎接某種應試或競賽,使學生產生緊迫感。其次,探求興趣。例如講word此款軟件時,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此軟件對文字進行編輯處理,而且可以畫出很多精美的圖畫來,自已當堂為學生畫一幅作品,讓學生產生興趣,確立信心和恒心,繼續(xù)認真努力地學習。
(二)樂中激趣,輕松又高效
先拿五筆字型教學為例。凡是接觸過五筆字型的人,都知道不背下五筆字型字根表,那么就無法應用五筆字型進行熟練打字,所以學生盡管起初都躍躍欲試,但面對令人頭疼的一張印有密密麻麻的字根表,難免打了退堂鼓。對于教師的下一步教學工作的展開也不利,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興趣,將一張小表盡快地印在腦海中呢?我想出了幾個小節(jié)目。首先,觀看打字表演,組織幾名打字速度快的在校學生給新生做觀摩表演,這樣就很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種羨慕之情,進而潛意識里樹立起對自己在打字方面成為打字高手的信心,并且通過表演讓學生真正的認識到背下字根表的重要性,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挖掘學生競爭潛力,搞點小游戲。比如以組為單位進行字根接龍比賽,或組與組之間進行確認字根所在健位的評分比賽,或組與組之間進行確認字根所在貧僧的評分比賽,烘托出你追我趕的競爭氣氛,接著以給自己的名字甚至全班同學的名字編碼為“誘餌”,使學生三分鐘熱血一直持續(xù)下去,然后,布置一個作業(yè),讓學生利用電腦各自給遠方的朋友寫一封信,打印出來,郵寄或E-mail。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打字的樂趣所在,興趣是學習的動力。這樣所教的班級中,只有極個別學生運用不太熟練,其余都都運用自如。
(三)爭激趣,你追我趕
學生的自尊心和自強心讓他們不甘落后,為了使學生剛被激發(fā)的興趣得以穩(wěn)固,我精心組織各類計算機內容的比賽,如階段性的打字比賽,圖形設計比賽等,還鼓勵學生比比誰的計算機課外知識多,提出的問題比較好等,定期展示一下每個同學近段時間他們通過自學所學的新知識。創(chuàng)造一個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
二、勤于實踐,勇于探索
計算機是一門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科,如只掌握理論那么就是紙上談兵,還必須進行實踐操作才能真正學會學通。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興趣的延伸、持久、趁熱打鐵。勤于實踐,勇于探索。其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有特色。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要融合貫通以前的知識,讓學生多動腦,讓他們有展示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對自己也有充分的肯定。其二,注重實踐教學。在教學生計算機級成一課時,我先現場表演講解,然后讓學生自己對零散計算機部件進行組裝,幾乎只用一堂課,學生就對計算機組成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了解,不再覺得計算機很神密。教師要學會“偷懶”。如針對學生問題教師可以說“你自己上機試一試”,還有上機的時候適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要學生一發(fā)問就過去解答,而應在確實需要教師幫助的時候,予以解答。時間長了,學生也就知道老師的意圖,養(yǎng)成了動手動腦的好習慣。課程安排方面,對學生有能力解決的問題,我就不再贅述,而讓他們通過上機自行解決,最后我的提問就是對于這節(jié)課的歸納總結。我對學生進行微機教學的同時,也對他們進行多方面的培養(yǎng),比如進行打字比賽時,我不是讓學生照打某一材料,而是讓學生進行現場心理作文并打出來。對學生圖型繪畫時,不僅要求的美觀,而且要求色彩配制合理并有立意。
在實踐計算機教學中會碰到千變萬化的問題,但最關鍵的一定要遵循“培養(yǎng)學生興趣,勤于引導,勤于實踐”,而且要把素質教育滲透到每一位學生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