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鳳梅 宋增偉
摘要 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旁觀者現(xiàn)象屢見不鮮。這種冷漠道德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有其存在的前提條件,而心理因素的干擾、道德教育的失職以及社會保障的薄弱是旁觀者現(xiàn)象存在的主要原因。要消除這一現(xiàn)象,必須要提高道德主體的道德修養(yǎng)、注重道德榜樣的示范作用,不斷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來消除冷漠的道德旁觀者現(xiàn)象。
關(guān)鍵詞 旁觀者現(xiàn)象 道德冷漠 對策
中圖分類號:D64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8.072
The Moral Thinking of the Phenomenon of "Bystander"
REN Fengmei, SONG Zengwei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 Hubei 430079)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society which has development rapidly, the bystander phenomenon is common. The existence of the indifference moral phenomenon has its own prerequisite.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interference, negligenc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weakness of the social security is a major cause of bystander phenomenon exists. Therefore, if we want to eliminate this phenomenon,we must improve the moral culture of the moral main body, pay attention to the exemplary role of moral example and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nstantly. Through various efforts to eliminate the indifferent moral bystander phenomenon.
Key words bystander phenomenon; moral indifference;?countermeasures
“看,有人跳樓!”這句話被一個人大聲喊出來,不一會兒,在樓下就會聚集起來不少的“看客”。在如今的社會,馬路上的爭吵,無人勸解與安慰,有的是人來“看熱鬧”;老人跌倒,無人主動攙扶,有的是人在旁邊悲嘆其可憐。太多的人將他人的苦難當作“熱鬧”、“故事”來欣賞。而這種見死不救、袖手旁觀的旁觀者現(xiàn)象與當前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局面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反差,值得引起了我們對當前這種冷漠社會現(xiàn)象的認真思考。
1 陽光下的“旁觀者”現(xiàn)象
2014年2月17日,在繁華的大都市——深圳,出現(xiàn)了讓人觸目驚心的一幕。根據(jù)地鐵站的監(jiān)控顯示,35歲的梁婭倒在蛇口線水灣站C出口的臺階上,并保持這一姿態(tài)長達50分鐘。監(jiān)控錄像顯示,在她倒下后有向身邊的路人發(fā)出求救的動作,隨后的時間里,有多位市民從旁邊經(jīng)過,卻沒有人對其實施救助,當救護車到來時,年輕的生命卻早已不在。
2014年5月28日,山東招遠的一家麥當勞發(fā)生的慘案令人生畏。僅僅因為女子拒給對方索要的電話號碼,被一伙6名男女圍毆致死。從麥當勞的監(jiān)控錄像中可以看到,在施暴的過程中,對方的手段是極其殘忍,更寒心的是,店里的工作人員和顧客卻都選擇了逃避,沒有一個人上前施救,最終導致該女子被6名男女活活打死。
2015年4月,在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出現(xiàn)了令人悔恨一生的一幕。在回家見母親的路上,張師傅遇到了一名被車撞倒的老人,他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他選擇了放置不管、見死不救,開車離去。當他回到家中得知自己的母親一大早就出去,到現(xiàn)在還沒回來。頓感不妙的張師傅立馬回頭奔向事故地點,竟發(fā)現(xiàn)躺在路邊渾身是血的老人真是他的母親。最終老人在送醫(yī)后搶救無效身亡。母親的離去,張師傅對自己悔恨不已,但生活沒有“重來”。
從讓人寒心的“梁婭事件”到如今令人悔恨的“見母不救事件”,這些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旁觀者現(xiàn)象觸目驚心,讓我們不禁倒吸一口涼氣,“這個社會怎么了?”當我們的社會如火如荼地快速發(fā)展著,“視若無睹、袖手旁觀”的麻木不仁暴露在陽光之下。如此“冰火兩重天”的現(xiàn)象,令人深思。
2“旁觀者”現(xiàn)象存在的條件及其原因
什么是“旁觀者”?它主要是指緊急事件發(fā)生時現(xiàn)場臨時聚集起的眾多圍觀者,他們與事件本身并無聯(lián)系,但從社會的倫理角度看,他們具有某種不可推卸的道德義務(wù)、責任,因而具有某種精神聯(lián)系。①與之相關(guān),旁觀者現(xiàn)象就是當個人在遇到這些緊急情況時,明知道在這種情況之下他人的生命或財產(chǎn)會受到威脅,明知道受害人是極其渴望得到自己的幫助時,個人選擇的仍是視而不見、袖手旁觀。這種現(xiàn)象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特有社會現(xiàn)象,它是自古就有的。如古有“明哲保身”的為人之道,現(xiàn)有“各掃門前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處事原則。
2.1“旁觀者”現(xiàn)象存在的前提條件
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旁觀者現(xiàn)象,就像犯罪一樣,它的存在是有一定的條件的。首先,旁觀者是在緊急事件發(fā)生時,臨時聚集起來的陌生人,在這種情況之下聚集起來的群體,他們之間是相互陌生的,是相互獨立、分散的。同樣,他們對于受害者而言也是陌生的,互不認識的,如若受害的是他們的親人、朋友,他們就不可能是旁觀者了。盡管有“見母不救”的事例,但前提是他不知道受害者正是自己的母親,如果知道,他一定不會是揚長而去。所以,旁觀者現(xiàn)象存在的條件之一是“陌生人”關(guān)系。其次,旁觀者這樣一個臨時聚集的群體,按照美國社會學家赫伯特·布盧默對群體的分類,旁觀者群體屬于其中結(jié)構(gòu)最松散的一種群體結(jié)構(gòu),即“臨時人群”。這樣的一個群體,他們的凝聚度、緊密度不高,相互影響的作用極小。所以即便是旁觀人群中有人呼吁去救助受害人,基于他們之間的“松散性”,呼吁者也很難得到其他人的響應(yīng)。最后,個體榜樣和示范的缺失。介于旁觀者群體之間的陌生關(guān)系、分散性特征,彼此之間的行為影響是比較小的。但是,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道德榜樣的示范、影響和熏陶,是在這種助人為樂的氛圍中成長,即便是在這種緊急狀況下,想必大多數(shù)人們選擇去主動提供幫助,而非觀察與等待他人來施救。
2.2 “旁觀者”現(xiàn)象存在的根源探究
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彼得羅夫斯基認為,在現(xiàn)場圍觀、人數(shù)眾多、沒有援助行為或有意回避的旁觀者會形成一種消極的“集體主義自決”,所反映的是一種忠于集體的心理。②
首先,從心理因素上分析。第一,據(jù)社會心理學研究,在緊急的狀況之下,旁觀者是否選擇對受害者進行救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場的旁觀者人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在緊急情況下,旁觀人數(shù)越多越不容易出現(xiàn)見義勇為的旁觀者。因為,無論在場的人是選擇旁觀,還是選擇見義勇為,這些行為都是個人選擇的結(jié)果,都是要經(jīng)過觀察、權(quán)衡、比較、激活道德規(guī)范、實施救助等等一系列的心理過程。而在這整個過程中,旁觀者考慮最多的是個人的利益是否會因此而受到威脅,當他們權(quán)衡出“救助的行為”是利大于弊時,則會可能傾向于選擇救助行為,這也就是旁觀者人群中的“可能救助者”。但是人往往喜歡模仿他人的行為而行事,也就是說,如果在旁觀者中沒有出現(xiàn)第一個救助的人,那么“可能救助者”就會順從大眾,忠于集體,選擇袖手旁觀,持觀望態(tài)度,這也就是所謂的“行動猶豫”。第二,大家普遍認為,旁觀者越多,受害人得到救助的機會就會更大,如此一來,就出現(xiàn)上述所說的人人都“行動猶豫”,這猶豫的背后其實是救助責任的分散。也就是說,當眾多人圍觀時,眾多旁觀者共同擔負著對受害人救助的責任,相對于單獨面對緊急情況時自己承擔全部責任而言,此時的責任相對減輕了。所以,旁觀人數(shù)越多,所承擔的救助責任就越少,這種彼此的依賴和從眾心理就導致了冷漠的旁觀者現(xiàn)象。
其次,從個體道德上分析。旁觀者本身也是道德主體,在道德情境中選擇做一名冷漠的道德旁觀者充分表明了其自身道德自律的缺乏。就像有人想要跳樓,更多的人愿意做個看客,在下面看看熱鬧,因為這只是道德問題,而不觸犯到法律。道德行為,是自愿自主的行為,更多的是靠道德自律,它不是一種強制性的行為,沒有誰規(guī)定人一定要去做道德之事。換句話說,沒有做道德之事,心里可能會一時慚愧,但若是這種道德行為威脅到自身的利益時,人們產(chǎn)生的這種慚愧的心理或同情的心理便會被冷漠所取代,更有甚者,慶幸“還好沒那么做”。因此,這種道德自律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為個體道德認知的不成熟、道德情感的淡薄與道德個體的是非標準的扭曲。正是因為這樣,導致個體無法通過自律來控制自己的行為,逐漸退化自身的道德自律能力,在遇到緊急的道德情境時,常常陷入道德麻痹的消極、冷漠狀態(tài)。
最后,從社會保障的層面上分析。讓見義勇為者“流血又流淚”、讓他們“光榮一時,痛苦一輩子”不得不說是社會制度安排中的某些遺憾。正如跌倒老人扶不扶?起初我們的答案是:“扶,毫不猶豫地扶”,但是后來被老人的家屬訛上了,由于社會缺乏一定的道德監(jiān)督機制、保障機制,越來越多的人做好事反而受到不公平待遇。此后,再遇到“跌倒的老人”,就極少有人敢義不容辭地去扶,扶之前都要做好一系列的“自我保護工作”。道德不應(yīng)該是孤立無援的,社會有力的道德支持是個體選擇道德行為的堅強后盾,而無力的道德保障只會讓人們在道德選擇面前選擇觀望、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當前社會道德賞罰機制的不明確、道德救助制度的不完善以及道德輿論媒介的魚龍混雜導致如今疲軟的道德保障。善良之人選擇道德行為,本應(yīng)“善有善報”,而現(xiàn)實卻是因見義勇為而帶來的生活的窘迫;本應(yīng)得到社會倡導和鼓勵,而現(xiàn)實卻是因不良輿論報道而帶來的負面評論和嘲笑。久而久之,人們的道德勇氣受挫、道德理性喪失,在對社會的失望和無奈中,漸漸選擇沉默,選擇冷漠。最后,真正跌倒的就是我們的社會道德。
3實現(xiàn)由“旁觀者”向“敢為者”轉(zhuǎn)換的路徑探析
可以說,旁觀者現(xiàn)象的存在是對人性的一種否定,更是違反道德的一種行為。如若不顧,任其泛濫擴散,不僅人性會日漸扭曲,社會道德的構(gòu)建亦將會舉步維艱。因此,消除旁觀者現(xiàn)象,一方面要注重“人”的道德教育,注重道德榜樣的示范作用,培養(yǎng)其德性,使其行善之為真正是“隨心所欲”的行為;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社會保障,讓行善之人無后顧之憂,在人們心中真正樹立起“德福一致”的道德信仰。
3.1提高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
道德修養(yǎng)是個體道德活動的一種形式,是道德個體自覺地將一定社會的道德要求轉(zhuǎn)變?yōu)閭€人道德品質(zhì)的內(nèi)在過程。在整個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中,需要培養(yǎng)個體的道德情感、激發(fā)其道德需要、挖掘出個體的道德良知、樹立道德信念。盡管道德修養(yǎng)是道德主體自身的道德活動,個體是內(nèi)因,但情感的培養(yǎng)、需要的激發(fā)與良知的挖掘并非道德個體自發(fā)形成的,需要道德教育者“動之以情”的引導,依賴著道德教育。
首先,要求道德教育工作者在進行道德教育活動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教育者要以自身最真實、最深切的情感來教化學生、感染學生,如此一來,學生才能夠漸漸接受道德教育觀念,才能夠?qū)⒌赖抡J知轉(zhuǎn)化為道德行為,善行始于善端,發(fā)揮道德情感催化劑的作用。其次,努力激發(fā)出道德主體的道德需要,可以讓其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對道德需要的程度,才能夠?qū)③`行道德行為作為自己的樂趣、作為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欲望和呼喚。這就要求道德教育要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教育者要避免以往勸誡、命令以及強制性的態(tài)度,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滲透,來使道德個體認識到自己應(yīng)該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和原則,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最后,道德教育工作者應(yīng)該在培養(yǎng)了道德情感、激發(fā)了道德需要的基礎(chǔ)上,呼喚個體的道德良知,從而建立深厚的道德情感,樹立堅定的道德信念,由此,道德個體才能真正做到自覺、自律,才能在遇到緊急狀況時能夠“隨心所欲”地去幫助他人,拋棄作為“旁觀者”的麻木和冷漠。
3.2增強道德榜樣的示范作用
蘇聯(lián)學者伊·謝·康主編的《倫理學詞典》這樣定義榜樣:“在道德上主動精神的一種形式,表現(xiàn)為一個人(一群人或集體)的舉動變成其他人行為的楷模。它不僅激勵別人仿效自己,而且向別人提供現(xiàn)成的活動方式,這種活動方式后來普及于其他人,變成許多人的行為規(guī)范。”③道德榜樣是指在道德方面,個體可以模仿和學習的范例和原型。道德榜樣是具體、生動、形象的,這樣生動的榜樣和活生生的范例相對于抽象、死板的道德語言或道德命令更容易讓人信服、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毋庸置疑,道德榜樣對道德個體產(chǎn)生的影響是最直接、最深刻的。個體道德的發(fā)生、踐行,不僅僅是個體自身的事情,同時與身邊的人的關(guān)系是密切相關(guān)的。因此,道德主體德性的形成與家庭成員、學校老師以及身邊朋友的品質(zhì)、行為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首先,對于家人來說,尤其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的主要對象。父母的言行舉止就是孩子的行為舉止的參照物,是自我行為善惡判斷的最初標準,同時,父母的道德情感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孩子的道德情感。這就要求父母做好榜樣示范,在日常生活中彼此互敬互愛,尊老愛幼,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良好的道德形象;其次,學校的教師同樣責任重大,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如何讓學生在校園里感受到道德的力量?關(guān)鍵是,教師需要關(guān)心學生、愛護學生,讓學生在校園里感受到互助的溫暖、體驗到助人的樂趣和滿足。以教師的人格魅力,為孩子們樹立一個生動、形象的道德榜樣的典范。最后,處于信息時代的我們,網(wǎng)絡(luò)媒體對我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悄無聲息的。利用輿論、媒體的宣傳優(yōu)勢,對社會上出現(xiàn)的見義勇為的道德模范、道德楷模的優(yōu)秀事跡進行廣泛的宣傳,既能肯定他們的社會價值,又能鼓勵、激勵更多的人去仿效他們的道德行為,傳播更多的正能量。
3.3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在生活中,有些人因為自己當初的“見義勇為”的道德行為而使自己的生活陷入困境,出現(xiàn)“英雄流血又流淚”、“光榮一時、痛苦一輩子”的窘境。這種“救得了別人、卻救不了自己”的尷尬現(xiàn)象,不得不說是我們當今社會的一種悲哀?!芭杂^者”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上也是“旁觀者”出于對后果的顧慮和擔憂,而采取自我保護的一種消極行為。因此,社會保障機制的缺失無疑是我們消除旁觀者現(xiàn)象的一個絆腳石。
因此,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給樂于助人、見義勇為的人一個不再做“旁觀者”的理由。首先,需要完善“合情合理”的法律制度。這樣一種法律制度是“情理之中”前提下的法律。當“旁觀者”只會冷漠旁觀受害人被繼續(xù)傷害,不能夠主動去施救或是去找他人施救的,社會應(yīng)該在準確衡量其道德責任的前提下,予以譴責。所以,國家應(yīng)當出臺或是繼續(xù)完善相關(guān)法律,當他人的合法權(quán)益受到侵犯和威脅時,旁觀者有責任采取有效、果斷的方法和措施,在“合情合理”的判斷下,對于一些麻木不仁、見死不救的旁觀者用法律予以制裁。其次,國家或政府應(yīng)該建立社會救助制度。因為,一些旁觀者對于是否進行施救的猶豫,僅僅是出于施救之后產(chǎn)生的后果的顧慮。所以,建立與之相適應(yīng)的社會救助制度,可以保護公民的權(quán)利和基本生活,尤其是因為見義勇為而使自己的生活受到嚴重創(chuàng)傷的公民,更是應(yīng)該向其傾斜社會救助的幅度。最后,要建立道德賞罰制度。道德賞罰就是賞善、罰惡,就是社會對主體行為的善惡或是道德品質(zhì)的高低予以特殊的道德評價和調(diào)控方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現(xiàn)代社會,進行道德賞罰對個體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和社會道德建設(shè)發(fā)揮著重要的制約性作用。一些地區(qū)針對一些不道德行為予以一定的罰款,對于一些積極向上的道德行為予以一定的獎勵。如新加坡規(guī)定,對于隨地吐痰的行為會罰款500元;如湖南長沙,對于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人行道上亂闖紅燈會罰款5元,這樣的特殊性罰款,對于此類不道德行為的約束,發(fā)揮著其獨特的作用。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綜合作用,不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為見義勇為的道德先鋒、模范們構(gòu)建了一個相對安全的道德環(huán)境,同時,也鼓勵猶豫的“旁觀者”們樂于行善、行義。
注釋
① 朱力.旁觀者的冷漠[J].南京大學學報,1997(2):114.
② 賈學雁.旁觀者現(xiàn)象的道德思考[J].期刊文摘,2010(1):15.
③ 鐘明華,任劍濤,李萍.走向開放的道德[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