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春妹
那年的暑假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假期,我在校領導的安排下參加了省級遠程網(wǎng)絡培訓,短短的十五天時間,收獲了許多,也時不時地被震撼著。培訓后期,“花苞心態(tài)”一詞經(jīng)常進入眼簾,先是從孫明霞老師的講座中,再是從我們培訓班的討論區(qū)中,之后有一位老師分享了臺灣大學生物環(huán)境系統(tǒng)工程學系教授張文亮博士的一篇小品文:《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
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我們曾經(jīng)忽略了多少“花苞”,又曾經(jīng)埋怨了多少“蝸?!保?在“牽著”蝸牛前行的路途上,我們是不是有過很多地焦慮、急躁和不耐?“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關注學困生、做好學困生的轉(zhuǎn)化工作是每位老師不容忽視的任務。如何將這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體現(xiàn)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呢?下面我結合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事例談一談我的做法:
一、情感上關愛學困生
在我剛送走的一屆學生中,有六個學生轉(zhuǎn)到我們班級時是幾乎沒接觸過或者甚至沒學過英語的,其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五年級時候轉(zhuǎn)來的一個女生,后來我給她取了個英文名——Linda。第一次進入班級,她讓我感覺到這是一個比較內(nèi)向的女孩,幾乎不愿意與人交流,相反她的父親是非常和氣、善于交流的。也許是對新環(huán)境的陌生,也許是因為在老家從未學過英語這門學科,也許是不愿與人交流的性格,種種原因讓她與我、與同學們保持著很遠的距離。
我把她請到辦公桌旁,給她準備了我的聽課凳,第一次的單獨交流,一方面希望她可以盡快地適應這里的新生活、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一方面了解之前她爸爸所說的未接觸過英語的情況。印象中,她幾乎只是點點頭、搖搖頭,簡單地回答了我?guī)拙湓?,讓我確認了她從未學過英語,26個英文字母對她而言也都是新的。第一次的交流雖然話并不多,但是感覺這個女孩子還是比較愿意接受我的幫助。
然而事實卻是她只是答應而已,補課的事似乎不是她的初衷。放學后等我從其他班級回來準備給她補課時總是不見她的蹤影,幾次如此。于是打電話給她的爸爸,了解了一些她的情況。為了不給她過大的壓力,開始的幾天,我只是繼續(xù)關心著她的一些瑣事,詢問她有沒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地方。直到某一天,她終于主動地找我開始補課。
二、課堂上關注學困生
要讓學困生的手舉得高高的,只有“會”,他們才敢舉手。但怎樣才能讓他們“會”呢?教授新知識時要化難為易,從易入手。相信一個簡單的單詞、一個簡單的句型,學困生在記憶時也不會費力,他們會高高的舉手。教師還要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困生來回答,并且給予真誠的、富有情趣的鼓勵。
對于Linda而言,能夠主動地找我補課,也許是來自父親的壓力、也許是來自班級的氛圍壓力、也許是對我的信任,總之,這個女孩是很有勇氣的,我當時這么想,現(xiàn)在更是如此認為。清楚地記得,我和她商量之后,補課就從26個字母和一年級的課本開始,一開始,規(guī)定每天學兩三個字母和一個單元的內(nèi)容,補課的時間并不長,但是這種滾雪球的學習方式還是很有效果的。至于課堂上,雖然她補習了一階段,但是五年級的課堂對于她而言還是像天書一樣,幾乎什么都聽不懂(這是她后來說的),課堂上只能簡單地跟讀而已。我對她的態(tài)度則一直是:不急,慢慢來,你已經(jīng)有很大進步了。直到有一天,應該是學習5A的第三單元的時候,她也能夠回答我的問題了“What can you do?” “I can sing.”(因為一年級的教材中有這個內(nèi)容,當時的她肯定也很激動,自己的補習終于能夠有用武之地了。) 就這樣,她一點點地進步著,一次次地接受著老師真誠的鼓勵。
三、評價中偏愛學困生
“偏愛”一詞在辭海中的意思為:1、在幾個人或幾件事物中特別喜愛或單單喜愛其中的一個或一件。 2、指所偏愛的人或物。至于“偏”,意思不外乎是愛多一些。
也就是說,對于學困生,在情感方面,我們更要傾注愛心,以尊重、賞識喚起他們的進取心,以真誠、寬容激發(fā)他們的上進心,努力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引導他們力爭上游、健康成長。
那么在實際的評價中如何呢,我認為也需要對這樣的孩子一些“偏愛”,不能用一把尺衡量所有的孩子,尤其是基礎不同的孩子。
對于Linda而言,雖然補習了一段時間,但是要跟上其他的學生完成平時的作業(yè)是存在很大困難的。記得當時有的孩子會拿著她的同步卷來跟我說,“俞老師你看,她的作業(yè)又沒有做?!笔茄?,她都不知道,怎么做呢?我心里能夠接受她的行為,但是實際中我對她還是有一定的要求的,規(guī)定一些基本的題目是要做的,漸漸地她也能適應了。
但是對于單元練習,幾次都是不及格,這是意料之中的,我感覺有些無能為力了。怎么辦呢?我苦惱著,因為通過彼此地努力,她是有很大地進步的,但是面對練習卷,有的只是沉重地打擊。不久之后的一天,我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宣布了一件事——“因為Linda在這段時間每天都付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努力,老師決定在她的每次練習成績中都加一些努力分”。于是第一次我都給她加了20分(雖然加分后還是不及格,但是不再是低分了),其余的學生都歡呼著,有的佩服、有的羨慕。但在和她的單獨對話中,我跟她說希望老師以后可以給你少加一點分數(shù),這樣的話說明你憑著自己的努力真正地跟上大家了,事實上確實是如此,五年級上學期的最后一次考試她真的及格了(學校期末測試,沒有努力分),當時的我感到無比地激動,相信她有更深的體會。
看著Linda點滴地進步,我更是堅定了自己當初的決定,給她的評價多一些“偏愛”,對于班級中其他暫時落后的孩子也是,暫時的降低要求,是為了今后的提高。
以上是我結合班級中的一個孩子談了轉(zhuǎn)換學困生的過程。我認為,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應該多給學困生一些關心,多給他們一些幫助,用老師的心靈去感化他們,用老師的智慧去激勵他們,建立他們的信心,讓他們在成功的喜悅中一點一滴地成長,讓他們在成功的喜悅中感受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