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莉
一、問題的提出
教師如何與家長溝通、交流是一門藝術,特別像現在很多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在家猶如一個“小皇帝”、“小公主”,幾個大人寵著,到了幼兒園以后,許多父母就會擔心這,擔心那的,一旦有什么磕磕碰碰的,恨不得沖到幼兒園把教師質問清楚。
許多幼兒園班額超標,家長對幼兒保教期望值過高,教師的壓力增大。探尋有效的家園溝通策略,提高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協同性是促進家園合作、構建和諧家園關系的基礎。
二、現狀分析
幼兒園的一日生活要有效實施起來,必須依賴園部、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合作,而現實情況是這些事情很難真正落實到工作中。
(一)從老師的角度看
1.家園之間關系的把握
在幼兒園家園聯系工作中發(fā)現在處理家長與老師的關系存在著兩種極端的現象,一是高高在上,要家長跟著自己的思路走。這種現象多出現在老教師身上,在才剛工作的本科畢業(yè)生群體中也較易出現;二是隨著家長的觀點走,家長說什么都說好,這一類多出現在3~5年的新教師群體中,他們一心想搞好家長工作,但又缺乏家長工作的經驗,所以只好順應家長的意思。
2.家園工作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
家園聯系的活動形式多種多樣,開展起來也很豐富,但是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只是停留在表面。
通過實際的經驗,我們容易發(fā)現,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與家長的溝通是存在的,家長們也能比較積極地配合幼兒園的工作,但從實質來看,有一些原因的存在,迫使我們的家園聯系很難達到我們理想中的局面。
(二)從家庭角度來講
1.女性團體傾向明顯
在顧慮幼兒園男幼兒女性化的擔憂聲中,“父愛缺乏綜合征”現象也越來越明顯,幼兒教育中,中國家庭因為社會體制和文化取向的影響,一般為母親一直義無反顧地挑起了教育孩子這個重要的任務。家園溝通的兩頭大多都是清一色的女性。在家長會、園所半日活動等園所各種家園聯系活動交流的過程中甚至是家委會上男性的身影都是寥寥無幾。
2.投入精力的失衡。
過熱型:這類多為母親,她們多是全職帶孩子。非常關注孩子的發(fā)展。每天早晚接送孩子的過程中都要與教師交流一番。交流途徑廣泛,面對面、網上和手機聯系均采用。問題涉及孩子的身心保健、個性發(fā)展等各個方面,對孩子可謂是多角度全方位的關心。高學歷家長和從事教育的家長也較多出現在這一類人群中。
冷淡型:這類家長多對幼兒園的工作不是很熱心,如一些家長則僅是在家訪時跟老師見過面,之間沒有過多的溝通。他們對教師的工作也沒有過多的要求,也聽不到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及對教師工作的評價和要求。
爸爸媽媽的忙碌使得隔代的爺爺奶奶的身影出現在幼兒園的各項家園聯系溝通活動里,他們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過度操心型:爺爺奶奶送孩子來到以后是“十八里相送”,門與窗戶輪流看,這樣孩子依依不舍,開始掉眼淚,爺爺奶奶們趕緊進來哄(中小班為主)……有的爺爺奶奶要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告訴老師他的孩子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接孩子的過程中還要過度詢問老師有沒有照做后還不厭其煩地問孩子,得到雙向證實才放心。排隊行進的時候他們會突然沖進去,給孩子穿脫衣服,后面的孩子被擋著不知所措,只好停下來等著。
單純完成任務型: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早上把孩子送來,晚上來接孩子,會提醒孩子跟老師說早上好或者再見,其余的不多過問,對班級的家園聯系欄以及一些通告也不加以關注,一般是要教師主動交代他們孩子的一些比較重要的情況或者需要完成的任務。
三、存在問題
1.受“天地君親師”文化傳統(tǒng)觀念的支配,有的父母來自比較偏遠的地區(qū),他們對孩子缺乏教育的經驗、方法,對老師說出的話基本都是當標準的,自己發(fā)現孩子的問題時,也不知道如何去處理,所以教育孩子的問題也都找種種理由拜托老師幫忙教育。
2.單方面的交流問題,很多家長都是從老師這里得知孩子在園的一些表現,在家長開放日、家園互動等活動中,家長往往扮演的都是一名聽眾的身份。大多數的時候,交流都是從老師這邊流向父母的,而父母從頭到尾都是以一名配合者的身份完成某個活動而已。
3.家長單方面的提出自己想法與看法,以自己的孩子為中心,所有的事情只考慮到自己孩子的發(fā)展,一味要求老師來配合自己更好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四、原因分析與建議
追根究底,造成這些情況的種種原因,基本都是老師和家長的定位不同,不同的角色使得考慮問題的角度與方法也不同。那么如何使我們的家園合作更好開展呢?至少有一點,我們應有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銘那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心態(tài),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理解,傾聽家長的心聲,創(chuàng)設使家長和你處于平等地位的環(huán)境。
2.關心孩子,詢問家長有關孩子在家的情況。
3.開展好在開學初期問題發(fā)生之前的交流活動。
4.主動建立相互平等的關系,不要因為最初的失敗而泄氣。
5.當提及孩子的幼兒園生活時,使用描述性的而不是判斷性的語言,避免使用教育術語。
家園合作與溝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達成的,這是一個比較漫長、持久的工作,只有雙方本著互相尊重與信任的宗旨,我們的孩子才會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身心健康地發(fā)展,茁壯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