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歷
【摘要】 本文從句子結構這一切入點入手,從四個方面分析了英漢句子結構的差異,透徹了解這些差異,就能準確理解原文,從而把握翻譯規(guī)律,這對英語教學和翻譯實踐都至關重要。
【關鍵詞】 中學英語 英漢對比 結構差異 難句翻譯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5)01-063-01
0
引言
英語和漢語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體系,前者屬于印歐語系,是拼音語言;而后者屬于漢藏語系中最主要的一門語言,為表意語言。由于兩者之間的文化背景、社會習俗、思維方式等的不同,使得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也大不相同。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fā)現,許多學生在做英漢互譯練習,尤其是長句的翻譯時,由于缺乏對英漢句子結構差異足夠的了解,經常會死譯、硬譯,不符合英漢本身的邏輯特點。因此,無論是在英語教學,還是在英漢翻譯和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英漢句子結構的差異往往會造成不小的障礙。
一、英漢語言對比與研究
1. 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
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在其《譯意》(1983)一書中曾指出:就漢語和英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主要的一個區(qū)別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對比。句子的構成主要采用意合法。試比較下面兩個句子:
(1) 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中甜?
譯文:If you have never tasted the bitterness of all, how can you know the sweetness of honey?
(2) 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
譯文:那是個天氣晴朗、金色可愛的秋天,美好的秋色為那些青年送別。待到戰(zhàn)后和平時期,黃葉紛飛的秋天再度來臨,昔日的青年已經失去了青春,有的喪失了生命。
正因為英語和漢語存在著形合和意合的差異,在英譯漢時,就需要在保持原語義連貫的基礎上,刪除一些作用不大的連接成分以使譯文簡潔流暢,且能達到主次分明的目的。
2. 英語重物稱,漢語重人稱
英語常用物稱表達法,即不用人稱主語來敘述,而是表達客觀事物如何作用于人的感知,讓事物以客觀的口氣呈現出來。而漢語則比較注重主體思維,這種思維模式以“萬物皆備于我”作主導,往往從自我出發(fā)來敘述客觀事物,或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為或狀態(tài),因而常用人稱。當人稱不言自明時,常常省略。比如:
The thought that she would be separated from her husband during his long and dangerous journey saddened Mrs. Brown.
譯文:丈夫要去那漫長而危險地旅途,而在此期間,她又不能跟他在一起,布朗太太一想到這些,心里不禁感到難過。
這種差異的文化根源是:西方人較注重客體思維, 因而往往讓事物以客觀的口氣呈現出來; 而中國人則注重主體思維, 往往以人為中心敘述事物。這種思維方式反映在語言表達上便產生了與西方的差異, 即英語句法的物稱特點和漢語的人稱傾向。因此在漢譯英中,要用“物稱”代替“人稱”,英譯漢時,常常要把英語的物稱主語轉化為漢語的人稱主語或其它主語。
3. 英語多靜態(tài),漢語多動態(tài)
英語傾向多用名詞或名詞短語來表示動作意義,名詞化是英語常見的現象,因而敘述呈現靜態(tài);而漢語則傾向于多用動詞,因而敘述呈現動態(tài)。比如:
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
譯文:醫(yī)生迅速到達,并非常仔細地檢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復了。
而且,漢語的動詞沒有英語動詞那樣的形態(tài)變化,漢語的動詞使用起來也比較簡單,因此在漢語中要表達動作意義往往采用動詞本身;而英語動詞形態(tài)變化復雜,在英語句法上就多用非謂語動詞(動名詞、分詞、不定式)、省略動詞、動詞名詞化等來表示動作意義。比如:
Helpless, we watched the fruit of our scientific research destroyed before our eyes.
譯文:我們毫無辦法,眼睜睜看著我們的科研成果給毀掉了。
因此,我們平時在英譯漢時,常常需要化靜為動,而漢譯英則常常需要化動為靜。
4. 英語前重心,漢語后重心
西方人比較直接,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時習慣于開門見山,不會拐彎抹角、遮遮掩掩,讓讀者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作者的觀點和看法。下面的兩個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
(1)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是我們的主要任務。
譯文:Our main task i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carry on independent work.
(2)The people of a small country can certainly defeat aggression by a big country, if only they dare to rise in struggle, dare to take up arms, and grasp in their own hands the destiny of their own country.
譯文:小國人民只要敢于起來斗爭,敢于拿起武器并掌握自己國家的命運,就一定能打敗大國的侵略。
譯者必須把這些特征如實地反映在譯文里。”因此,翻譯時正確處理句子的重心尤其重要。
二、結語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產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屬于的語言體系也不同,因此兩種語言存在著眾多差異。王還先生曾經說過,任何人學外語最自然、最容易做的事就是把自己母語的習慣套在外語上。有時套對了,有時套錯了。那些母語和外語不同的地方就一定要套錯。通過以上英漢語言異同的比較,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英漢句子的差異,尤其是句子結構的差異,只有這樣,我們在翻譯時才能做到得心應手,行文流暢。而對于我們中國學生來說,這將有助于用更好的方式來表達英語,提高英語理解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2]張培基,等.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