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巧文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不僅應關注文本、編者,而且更應關注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生。由于學生個體的學習經(jīng)驗、生活環(huán)境、情感體驗、年齡特征的影響,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思維水平還處于想象多于現(xiàn)實、感性大于理性的階段。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的角度對文本進行解讀,創(chuàng)設語言訓練的情境,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知識,形成語感,提高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一、關注兒童的認知期待,確立語言實踐的層次
高質(zhì)量的語言訓練應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關注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期待。例如,比喻句在各個年級都有出現(xiàn),在不同的學段,教師該怎樣教學比喻句,需要教給學生哪些不同的知識,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fā)展思維,形成言語智能呢?我們根據(jù)課標的階段性要求,依學生的年齡特征進行分層次的語言訓練。如,一年級上冊《小小的船》課后出現(xiàn)了這樣一道練習題:彎彎的月兒像 ? ? ? ?,閃閃的星星像 ? ? ?, ? ? ?像 ? ? ?。這樣的句式練習是通過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相似性來幫助學生說一個生動的句子,表達心中的感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出示星星、月亮、眼睛、小船、鐮刀等圖片,讓學生找出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引導他們認真觀察周圍的事物,說說有趣的、生動的句子。這種圖文并茂的方式十分適合以形象思維為主的低年級學生。然而到三四年級,我們再來教學比喻句時,就不能只停留在認識形狀、顏色上的相似性,還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其他狀態(tài)上的相似性。如,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語句中用了兩個比喻,都在說明昆明湖靜與綠的特點。再引導學生用“像”字說比喻句,我們就不再是只引導學生尋找事物的一個特點,只關注事物的形狀、顏色,更應該讓學生關注它的多個特點以及兩種事物之間狀態(tài)上的相似性。從關注形、色到關注狀態(tài),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對事物的觀察更為細致。到五六年級時,我們要進一步讓學生學會連用比喻句,或在一個句子中找尋事物的多個特征相似點,發(fā)揮學生想象力,由觀察靜態(tài)事物到觀察動態(tài)事物,想象運動中事物的相似性,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這樣層次清楚的語言訓練符合學生年齡特點,關注了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認知期待,有助于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的形成。
二、關注兒童的思維期待,創(chuàng)建語言實踐的環(huán)境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因此,要根據(jù)兒童的思維特點,在課堂中開展游戲活動、創(chuàng)設情境表演等,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掌握良好學習方法。比如,在第一學段,有個教師在教學生字“芳”時,抓住形聲字的特點,結合音形義,引領學生把學過的與“芳”字形相近的形聲字梳理出來,學生說了很多,如仿、坊、防、訪等。此時,教師說:“我們把今天學的‘芳字和這些字串起來,再給它畫上紅燈籠,你們看,我串了幾個小燈籠?”邊說邊畫一串5個燈籠,在每個燈籠分別寫上“芳、仿、坊、防、訪”,然后要求學生選擇課文中的一個形聲字,給它們換上偏旁,用串燈籠的形式來展示。這樣的教學過程生動有趣,富有挑戰(zhàn)性,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樂趣,對學習生字有了更進一步的期待。師生之間的言與意的交流達到了相互融合的效果,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學習的方法,同時也體會到了學習帶來的成就感,促進思維朝深度、廣度、寬度等不同方向放射性發(fā)展,也促進了言語智能的形成。
當然,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期待,我們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創(chuàng)設語言訓練的情境,搭個臺階助學生一臂之力,化語文課堂為學生獲取語言學習的愉快實踐,讓實踐的過程成為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敏度、發(fā)散性、多元化。
三、關注兒童的文本期待,豐富語言實踐的內(nèi)容
文本是學生借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中介,是進行語言訓練的范本。文本中一些顯性知識學生較容易發(fā)現(xiàn)、容易接受,而一些隱性的知識卻潛藏在文字當中,需要反復地讀、反復地對比、反復地篩查才能發(fā)現(xiàn)。教師應充分關注文本的隱含性,尋求在語言表達方面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內(nèi)容,尋找作者巧妙表現(xiàn)出他人難以言喻的特征、思想或趣味,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如,五年級《山中訪友》這篇課文文字精美,讓人讀來好像喝了陳年的佳釀。在表達方式上,與平時寫景文章相比也有明顯的特點,作者真正把林中景物當作好友,采用了直接對話的方式進行描寫,運用了豐富的修辭手法,使得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如詩如幻。有個教師抓住了以上特點,采用觀景、表意、抒情、改編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熟讀了文本,使學生對文章人景相融的寫法產(chǎn)生期待。在這樣的基礎上,出示“假如我是?搖?搖 ? ?搖(山中一景)”的說話題目,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盡情描述,在語言的實踐中,進一步感受大自然之美,發(fā)展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四、關注兒童的情感期待,尋找語言實踐的焦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語文課程還應該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蔽覀儜鶕?jù)學生所處的語境、情境,捕捉學生的情感期待,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表達的訓練,讓語言的學習在語文課堂中達到情與意的相融。少了學生情感融入、少了情感期待的表達往往蒼白無力,無法得到讀者或聽眾的共鳴。當然,激發(fā)學生心中的情感不是煽情,不是讓學生潸然淚下、義憤填膺,而是培養(yǎng)學生對一件事、一件物、一個人、一種現(xiàn)象的一種正確的看法、一種獨到的理解、一種全新的觀念、一種愉悅的情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尋找這種情意與語言的結合點,為學生情感期待與語言實踐搭建橋梁,并帶著這種觀念與思想進行語言表達,使課堂教學對學生產(chǎn)生一種無形的引力,并在語言實踐中產(chǎn)生生命的拔節(jié)和精神的歷練。在教學《烏塔》這課時,有位教師以“你怎么看待烏塔”的問卷來調(diào)查學生讀文后的感受。學生在填寫之后,以小組為單位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交流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分析了問卷,總結出了烏塔之所以讓人佩服的原因,并引導學生對照生活實際和自身來談談“中國孩子與烏塔的區(qū)別”。這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就讓學生跳出了文本看問題,學生對“生存”的理解也得到提高和深化。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縣第二實驗小學)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依據(jù)文本特點創(chuàng)建語言文字多元化訓練系統(tǒng)”(編號FJJKCG14-342)階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