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文
有一次,黃老師說起了他執(zhí)教的一個教學片段。
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中的“解決問題”時,學生中出現了對余數如何處置的數學問題。教師先出示例1,22個學生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他們至少要租幾條船?算式:22÷4=5(條)……2(人),余下的2人還需要再租1條船,5+1=6(條),所以一共要租6條船。同時,又出示了例2,有23個扣子,每件上衣釘4個,可以釘幾件上衣?算式:23÷4=5(件)……3(個),余下的3個扣子不能再釘1件上衣,因此,只能釘5件上衣。學生通過對比學習,掌握了對余數“進”或“舍”的處理方法??稍诰毩晻r,教師出示了這樣一道題:要做50個燈籠,張爺爺每天最多可做8個,需要多少天才能做完?大部分學生都采用50÷8=6(天)……2(個),6+1=7(天),所以,需要7天才能做完。教師正準備出示下一題時,卻發(fā)現中等生A同學在撓頭,好像不理解,教師就問她:“你覺得哪兒不對勁?”她說:“老師,我認為這道題中商加1錯了!”同學們都笑了,甚至有個別同學還做鬼臉小聲說:“余數采用‘進一法都不懂!”生A急得說不出話來。為了弄清她“錯”的想法,教師又問:“別急,慢慢來,那你認為應該怎樣?”生A說:“張爺爺每天最多可做8個,那么半天可做4個,題中剩下2個,張爺爺不是半天就能做完嗎?為什么要算1天呢?應該是6天半!”是喲,“6天半”更準確!但余數能采用“進半法”嗎?
有研究表明:中國的孩子之所以容易服從權威,是因為思維常被教師禁錮在固有的模式之中。的確如此,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為確?!盁o差錯”,忠實地執(zhí)行課程內容和預設的教案,常常使有些神奇的解題方法在這樣的定勢下消亡。而片段中的黃老師敏銳觀察,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在寬松的狀態(tài)下,合情合理地表達出獨特的見解,真正做到“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
黃老師的高明之處,就在于能夠讓學生把話說完,始終保持著一份親切、平和、真誠與耐心。學生的思考常包含著他們的解答方式,包含著他們各自的見解,包含著他們獨特的創(chuàng)造。在一年級數學里,學生就學習了“整時”與“半時”,而在農村中,幫人打工也常常分“1天”與“半天”計工,案例中,生A是生活的有心人,她的想法是合乎實際情理的。因此,教師不可匆忙下結論,應耐心傾聽孩子們的心聲,這樣或許能讓我們看到數學課堂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畫面。
(作者單位:福建省上杭縣廬豐春蕾小學〓責任編輯: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