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燕
摘 要:在探討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保護修復的基礎上,研究《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保護工作的探索與實踐,按照“原址、原位、原貌保護”的要求,對該壁畫的保護修復符合《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的原則,設計了科學合理的技術路線,嚴格按照文物保護修復的程序,精心設計、精心施工,以保護修復項目為平臺,將科學研究、合作交流、人才培養(yǎng)、成果推廣、宣傳共享與工程實施緊密結合,使保護修復項目成為科技保護創(chuàng)新的“田野實驗室”、中德合作交流的“學術沙龍”、文保技能人才的“學習課堂”、殿堂壁畫保護的“技術推廣站”和文化遺產成果共享的“博物館”。
關鍵詞:壁畫保護;《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紫陽北五省會館;保護修復
中圖分類號:U4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6248(2015)04-0101-05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國現(xiàn)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跡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歷史見證,將它們真實、完整地留傳下去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近代的文物保護觀念和方法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在有效保護了一大批瀕于毀壞的古跡的同時,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的保護理論和指導原則,并由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下簡稱《文物保護法》)和相關的法規(guī)?!吨袊奈锕袍E保護準則》(以下簡稱《準則》)由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推薦,2002年發(fā)行第一版,2004年修改和發(fā)行第二版?!稖蕜t》是在中國文物保護法規(guī)體系的框架下,以《文物保護法》和相關法規(guī)為基礎,參照以1964年《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以下簡稱《威尼斯憲章》)為代表的國際原則而制定的。該準則是對文物古跡保護工作進行指導的行業(yè)規(guī)則和評價工作成果的主要標準,也是對文物保護法規(guī)相關條款的專業(yè)性闡釋,同時可以作為處理有關古跡事務時的專業(yè)依據。由于具有把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原則與中國文物古跡保護實踐相結合的特點,自制定以來來,《準則》已被中國的文物古跡保護工作者廣為接受,其主要原則和精神也在中國文物古跡主管部門公布的相關法規(guī)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體現(xiàn)。
我們以《準則》為標準開展了陜西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保護工作。該壁畫的保護修復按照“原址、原位、原貌保護”的要求,符合《準則》的原則,設計了科學合理的技術路線,嚴格按照文物保護修復的程序,精心設計、精心施工,以保護修復項目為平臺,將科學研究、合作交流、人才培養(yǎng)、成果推廣、宣傳共享與工程實施緊密結合,使保護修復項目成為科技保護創(chuàng)新的“田野實驗室”、中德合作交流的“學術沙龍”、文保技能人才的“學習課堂”、殿堂壁畫保護的“技術推廣站”和文化遺產成果共享的“博物館”。
紫陽北五省會館位于陜西省安康市紫陽縣瓦房店,始建于乾隆末年,2013年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xiàn)存約110多平方米的9幅珍貴壁畫,被文物專家評估為目前陜西境內發(fā)現(xiàn)的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建筑壁畫,壁畫整體構圖合理,畫面絢麗多彩,人物鮮活靈動,技法精致純熟,對研究商貿會館文化、建筑史、清代民間繪畫藝術、清末民俗文化、移民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由于長期被擱板墻覆蓋,該批壁畫發(fā)現(xiàn)時保存狀況較差,存在較為嚴重的空鼓、開裂、脫落、表面污損、畫面模糊、顏料層酥粉起甲,以及鹽害、毛細水上升等問題,部分壁畫處于極其不穩(wěn)定狀態(tài),亟待進行保護修復。2009~2011年,經過現(xiàn)場病害勘查、前期保護研究、保護修復材料及工藝研究,研究隊完成了保護方案編制,從2011年開始實施保護修復工程,2013年完成了壁畫的保護修復。2014年11月,獲得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xié)會、中國文物報社共同主辦的首屆全國十佳文物保護工程獎項。
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保護修復工程以保護壁畫歷史和藝術價值為目標,遵照原真性、最小干預的保護修復原則,針對壁畫存在的主要病害問題,從科學保護修復入手,在工程中注重科研先于實施、科研實施并重,開展了壁畫圖像學研究、價值評估、數(shù)字化影像記錄、保存環(huán)境遠程實時監(jiān)測、保存狀況現(xiàn)場勘察、病害現(xiàn)狀及成因分析、制作工藝及材料研究、保護修復材料和工藝的篩選實驗等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科學、系統(tǒng)地完成了壁畫的保護修復實施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保護修復效果。
一、保護原則、保護問題及項目實施
(一)壁畫的保護問題
壁畫依存的過殿及正殿結構現(xiàn)狀均為半開放式,過殿東西有墻體,內墻面有壁畫,南北兩面均為開放式結構,正殿東、北、西三面有圍墻,內墻面均存有壁畫,南邊為開放式,與過殿之間進深不足三米的天井相隔。環(huán)境的現(xiàn)狀對壁畫原址、原位的長久保存存在不利影響。
在保護修復前,壁畫本體保存較差,從地仗層到顏料層均存在不同的病害類型。地仗層病害有局部空鼓、變形、開裂、脫落、缺損等;顏料層病害有顏料酥粉、脫落、變色、起甲、起翹、裂隙、灰塵污染等;壁畫多處存有釘孔、刻劃痕、表面白灰涂刷侵蝕、毛筆及粉筆涂鴉,粘貼標語等近代人為因素造成的損傷,建筑漏雨在壁畫的表面造成了多處泥水流掛;壁畫表面有不同薄厚程度的褐色涂覆物;地仗層普遍受到以硫酸鈣為主的鹽害影響,尤以正殿北墻為重,毛細水帶來可溶鹽活動頻繁,造成北墻三幅壁畫因受潮地仗局部硝堿,結構強度脆弱。
(二) 保護思路
《準則》第18條規(guī)定,文物必須原址保護,在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保護中,以壁畫原址、原位、原貌保護為目標,確定了將文物保護工程與科技保護研究有機結合的基本思路,并以此為核心擬定了項目實施的技術路線,堅持以最小干預、最大限度地保存歷史、藝術信息為目的,堅持以傳統(tǒng)材料及工藝為主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相結合,通過病害類型勘查及成因研究、壁畫制作工藝及材料研究、歷史藝術價值及圖像學研究、針對性的保護材料及工藝的篩選研究,結合壁畫原位保存環(huán)境的無線監(jiān)測等研究,最終通過規(guī)范的壁畫保護修復有效保護了壁畫本體。
二、主要實施內容及做法
(一)項目的前期研究
大量深入細致的前期研究是科學及規(guī)范實施的基礎。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的前期研究主要包括:對壁畫支撐體結構穩(wěn)定性、墻底及殿內地面潮濕現(xiàn)象、正殿北墻壁畫泛鹽、毛細水來源、壁畫病害類型的調查研究及記錄。制作工藝研究通過現(xiàn)場無損檢測分析研究及實驗室樣品檢測分析,對近十種檢測分析結果相互驗證。針對環(huán)境強化了環(huán)境監(jiān)測研究,首次系統(tǒng)全面的在壁畫保護修復工程項目中借鑒圖像學研究的方法和理論。
1.保存現(xiàn)狀勘查
《準則》第19條要求盡可能減少干預。凡是近期沒有重大危險的部分,除日常保養(yǎng)以外不應進行更多的干預。必須干預時,附加的手段只用在最必要部分,并減少到最低限度。采用的保護措施,應以延續(xù)現(xiàn)狀、緩解損傷為主要目標。
通過勘查及研究分析確定了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的典型病害,分地仗類、顏料層及其表面污染三大類。對特征病害的形成及其治理必要性,從保存環(huán)境、壁畫工藝特征評估入手進行了病害機理方面的研究?,F(xiàn)場借助紅外熱成像、紫外燈觀察、便攜式X熒光、顯微鏡等設備對壁畫現(xiàn)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對不同類型的病害進行了記錄,并制作了詳細的病害分布圖,對壁畫現(xiàn)存的主要病害類型及成因進行勘查及分析研究。
2.價值評估及圖像學研究
《準則》第23條要求正確把握審美標準。文物古跡的審美價值主要表現(xiàn)為它的歷史真實性,不允許為了追求完整、華麗而改變文物原狀。經過查閱相關資料、走訪當?shù)毓そ场⒀芯筷犝埥虒γ髑謇L畫具有極高造詣的藝術家,會同考古、修復、保護人員,通過圖像學研究分析壁畫題材、內容、構圖、風格、技法、畫面痕跡,結合壁畫題記、落款、印章的內容及形式的記錄與梳理,明確了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制作過程中諸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填補了壁畫藝術研究資料的空白,可以肯定該壁畫是清朝中、晚期民間繪畫上乘之作,在全國同時期、同類別中并不多見。在后期修復工程中應注重該類特殊風格的保留與體現(xiàn)。
3.制作工藝及材料研究
通過現(xiàn)場勘查與采樣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完成了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基本結構及其材料配比研究。經勘查分析,紫陽壁畫層次清晰,制作精良。灰泥層顆粒配比合理,地仗中加入的麥秸及棉纖維等均與當?shù)丨h(huán)境相匹配,有效抑制地仗早期開裂問題。白底層為當?shù)馗邘X土[1]制作而成。使用高嶺土做壁畫白底層并不多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莫高窟壁畫有高嶺土做很薄的一層白底層的情況[2]。根據縣志記載,紫陽縣有3處高嶺土礦,說明該壁畫制作就地取材,體現(xiàn)了制作工匠的智慧。顏料選用當時常用的朱砂、鉛丹、鐵紅、石綠、普魯士藍、炭黑及鉛白等礦物顏料,碾磨精細,加入了骨膠作為粘合劑。著色面不漏色,未見因地仗滲色而導致的點狀或者塊狀色斑,勾線流暢清晰,暈色均勻,可見繪畫底面做工精細,處理良好。壁畫顏料繪制完成后,使用桐油有規(guī)律性地罩面。
4.保存環(huán)境監(jiān)測
《準則》第20條要求定期實施日常保養(yǎng)。日常保養(yǎng)是文物保護工作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保護手段。要制定日常保養(yǎng)制度,定期監(jiān)測,及時排除不安全因素和輕微的損傷。第24條要求必須保護文物環(huán)境。為了確保壁畫的原址、原位保護修復的有效性以及原位的長久保存,明確環(huán)境因子與壁畫病害之間的交互關系,為病變機理及病害發(fā)展規(guī)律的研究提供支撐與借鑒。根據壁畫保存環(huán)境的特點,依據文物保護行業(yè)相關規(guī)范,在現(xiàn)場安裝了與壁畫病害病因有直接關系的大氣濕度、壁畫表面溫度、室內光照及紫外線強度、室外風速風向、降雨量進行監(jiān)測[3-4],獲得了為期3年的實時無線監(jiān)測數(shù)據。數(shù)據表明,紫陽北五省會館內壁畫表面溫度變化、過殿壁畫的光照、紫外強度超出了規(guī)范要求,形成的研究結論為壁畫病因的判斷和長期保存提供了翔實的數(shù)據,并對保存環(huán)境提出改造建議,采取了環(huán)境治理及改造的措施[5]。
(二)項目的實施方案確定與論證
1.保護原則與目標
遵照《準則》尊重文物歷史原狀、最少干預原則和安全為主、質量第一的原則,保持地方特色原則以及保持歷史真實性和展示藝術美感相結合的原則。以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原址原位原貌保護為目標,堅持以最小干預、最大限度地保存歷史、藝術信息為目的,通過規(guī)范的實施,有效保護壁畫本體。
2.保護修復材料及工藝篩選研究
《準則》第22條要求使用保護技術。獨特的傳統(tǒng)工藝技術必須保留。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藝都必須經過前期試驗和研究,在證明是最有效、對文物古跡是無害的之后,才可以使用。針對紫陽北五省會館病害類型,展開保護材料及實施工藝的篩選工作,通過模擬實驗及標準區(qū)實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經過至少1年的持續(xù)觀測,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及成果實驗,以現(xiàn)場評估與論證的方式確定了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主要保護材料及實施工藝。依據標準區(qū)實驗及專家現(xiàn)場評估結果,組織具備修復工作經驗的專業(yè)保護修復人員展開具體實施工作。展開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
(1)表面清洗。材料為修復專用“海綿擦”、無水乙醇,工藝為清除灰塵—海綿擦—鈣質結垢軟化—機械剔除。
(2)壁畫的空鼓灌漿加固。材料選用粘土、細砂、玻璃微珠以及纖維素水溶液,工藝為拓孔—預埋注漿管—邊沿溝補及畫面隔離—逐孔灌漿—支頂與養(yǎng)護—封孔與局部修飾。
(3)地仗局部的脫鹽。材料為吸水棉紙(德國生產)、去離子水,工藝為刷除析出的鹽分—吸水紙貼附—干燥—更換吸水紙。
(4)酥解地仗的加固。材料選用水性有機硅、魚膠、REMMRS R300硅酸乙酯類加固液等。工藝為有機硅水溶膠加固粗泥層—魚膠水溶液加固細泥層—干燥—空鼓灌漿—干燥—REMMRS R300防風化補強材料,2~3遍濃度梯度滲透補強。
(5)顏料層起甲回貼。材料選用魚鰾膠、海草膠、去離子水等,操作工藝為:乙醇水溶液軟化起甲層—魚膠復合海草膠—回帖—展平及滾壓—反復操作2~3遍。
(6)缺損地仗的補全。材料選用當?shù)卣惩?、沙粒、麥秸、棉纖維、石灰膏、纖維素,操作工藝為:粗泥層修補—細泥層修補—白底層。
(7)缺失顏料層的選擇性補繪。材料選用礦物顏料、兔皮膠、明膠及膠礬水,操作工藝為:膠礬水溶液隔離—影線法—膠礬水溶液固色。
3.實施保護修復
《準則》第21條要求保護現(xiàn)存實物原狀與歷史信息。修復應當以現(xiàn)存的有價值的實物為主要依據,并必須保存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遺留的痕跡。一切技術措施應當不妨礙再次對原物進行保護處理;經過處理的部分要和原物或前一次處理的部分既相協(xié)調,又可識別。所有修復的部分都應有詳細的記錄檔案和永久的年代標志。
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保護修復工程主要做法包括表面清洗、空鼓灌漿、地仗局部脫鹽等8個方面。表面清洗因壁畫白底層及顏料層易脫落,主要使用海綿擦、借助顯微鏡及放大鏡等設備使用手術刀等工具機械剔除,以確保實施的細致安全性。選擇的空鼓灌漿材料與壁畫材料接近,通過灌漿增強了地仗的穩(wěn)固性,解決了壁畫多處地仗結構的高危問題。自2012年7月完成地仗局部的脫鹽處理后,至今無明顯毛細水頻繁活動現(xiàn)象和鹽分泛出現(xiàn)象。酥解地仗加固實施工藝順序的調整使得水溶有機硅性與醇溶性有機硅材料均發(fā)揮了良好的滲透加固作用,有效解決了殿堂壁畫常見的酥解空鼓分層地仗的結構補強。顏料層起甲回貼及加固消除了顏料層進一步脫落的隱患與趨勢,最大化保存了壁畫原始繪畫信息。缺損地仗補全的密實度、平整度、顏色與原有地仗表面和諧,至今無裂縫。在解決地仗穩(wěn)定性的同時,提升了壁畫的整體視覺完整度。除了建筑木構件的防蟲處理之外,在壁畫上使用天然雌黃填入蟲孔內驅蟲、滅蟲,避免使用現(xiàn)代合成的殺蟲劑給壁畫地仗引入新的物質,帶來新的污染。缺損顏料層的補全以“線段影線”為主,輔以“平涂法”及“點彩法”,對稱性圖案及可延續(xù)性的缺損圖案等可考證及有依據的部位進行補繪,實現(xiàn)了歷史真實性與藝術美感恢復效果的結合。
三、主要成果
通過全面細致的前期研究以及大量模擬、標準區(qū)的保護材料及工藝篩選研究,確定了適宜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的保護修復材料和工藝,針對性地解決了壁畫本體各類病害。結合環(huán)境治理解決了紫陽北五省會館部分壁畫底部長期潮濕的問題,使壁畫原址、原位的長期保存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堅持“保持歷史真實性和展示藝術美感”相結合的思路和“線段影線”補全工藝的應用,復原性地展示了壁畫全貌,為以后同類寺觀建筑壁畫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展示提供新的借鑒與支撐。修復后的壁畫安全穩(wěn)定,保存環(huán)境良好。
該壁畫的保護修復按照“原址、原位、原貌保護”的要求,符合《準則》的原則,設計了科學合理的技術路線,嚴格按照文物保護修復的程序,精心設計、精心施工,以保護修復項目為平臺,將科學研究、合作交流、人才培養(yǎng)、成果推廣、宣傳共享與工程實施緊密結合,使保護修復項目成為科技保護創(chuàng)新的“田野實驗室”、中德合作交流的“學術沙龍”、文保技能人才的“學習課堂”、殿堂壁畫保護的“技術推廣站”和文化遺產成果共享的“博物館”。
四、社會及經濟效應
第一,在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保護中,文物保護工程與科技保護研究有機地結合,科研貫穿于工程項目始終,以科研提升文物保護工程實施水平。第二,該壁畫保護的前期研究深入細致,對制作材料及工藝、病害成因、圖像學、保存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前期研究遵循學科規(guī)律,研究深入,為實施打下堅實的研究基礎。環(huán)境無線監(jiān)測系統(tǒng)布點科學,傳輸系統(tǒng)先進,數(shù)據處理及時可靠,對壁畫病因的判斷和長期保存提供了翔實的數(shù)據。借鑒現(xiàn)代圖像學的研究方法,結合對壁畫題記、繪畫內容的研究,明確了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填補了壁畫藝術研究資料的空白,并為缺失層補繪提供了依據。第三,壁畫保護材料及工藝的篩選研究具有針對性,以壁畫制作工藝及材料研究、壁畫病害成因研究及保存環(huán)境監(jiān)測充分研究為基礎進行篩選,通過模擬實驗及標準區(qū)實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并經過至少一年的持續(xù)觀察評估,保證了保護材料的實用性及可靠性,實施工藝比較科學穩(wěn)妥。第四,在保護修復實施方面,除了常規(guī)的保護修復措施外,本項目在缺損地仗的補全、缺失顏料層補繪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按照擬修補顏料殘缺部位周邊的主色調、圖案的布局、線條的走勢等分別采取了影線、平涂、點彩等新型先修復補色技法,在保持“可辨識”的前提下,完成畫面視覺的延續(xù)性與完整性,局部色彩的平衡與和諧,在解決壁畫病害問題的同時,提升了壁畫視覺的完整度,實現(xiàn)了歷史真實性與藝術美感恢復效果的結合。第五,在壁畫本體保護的同時注重工程和其它手段有效改善壁畫的保存環(huán)境,使壁畫原址原位的長期保存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第六,本項目通過國際合作借鑒國外壁畫保護經驗,結合中國文物保護理念,是對中國殿堂壁畫保護修復理念和方法的一次積極探索。第七,該項目培養(yǎng)了當?shù)毓芾頇C構人員的專業(yè)技能,有利于該壁畫的日常維護保養(yǎng)。第八,通過對項目的實施進展情況及時進行宣傳,有效增強了當?shù)孛癖妼ξ幕z產保護的自主意識。第九,關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準則》附則中指出,應通過合理的利用充分保護和展示文物古跡的價值,是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壁畫項目的保護實施成為促進當?shù)貐^(qū)域經濟發(fā)展的的新亮點,紫陽縣目前已經建立和推進以會館文化群落展示利用為核心的文物旅游重點規(guī)劃,文化遺產為當?shù)厣鐣洕陌l(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五、結語
《中國文物古跡遺址保護準則》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基礎文件,文物是珍貴的文化遺存,在準則的指導下,在了解文物的科學、歷史及藝術價值的前提下,將多方位、多學科的研究與保護實施有機結合,使得文化遺產得到更加長久安全的保存,為當代社會經濟發(fā)展、公眾教育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對我們的民族與國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薛俊彥,馬清林,周國信.甘肅酒泉、嘉峪關壁畫墓顏料分析[J].考古,1995(3):277-281.
[2]侯曉斌.從材料的使用和制作工藝看中國古代壁畫的變化與發(fā)展[J].文博,2011(4):58-64.
[3]阮元生,謝玉林.影響文物保存的環(huán)境因素[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1998,10(2):37-43
[4]郭宏.文物保護環(huán)境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5]王蕙貞.文物保護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