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關學傳人孫景烈及其學術成就

2015-11-05 06:59王雪玲
長安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5年4期
關鍵詞:方志書院

王雪玲

摘 要:孫景烈是關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學者之一,其一生不尚浮華,不務虛名,以書院為陣地,以講學著書為手段,以移風易俗,改良社會風氣為目的,致力于陜西人才的培養(yǎng)和關學的發(fā)揚光大。講學之余,孫景烈又整理出版家鄉(xiāng)先賢康海的著作,纂修郃陽、鄠縣、武功等縣地方志書,在宣傳陜西學人、宏揚家鄉(xiāng)文化方面做出了貢獻。

關鍵詞:關學;孫景烈;書院;游幕;輿地;方志

中圖分類號:B2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6248(2015)04-0020-06

孫景烈(1706~1782)字孟揚,號酉峰,陜西武功人,雍正十三年(1735)考中舉人,乾隆元年(1736)出任商州學正,乾隆四年(1739)考中進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升檢討,次年“會大考,不及格,以原官休致”①。孫景烈為人耿直,一生講學授徒,著書立說,先后主講關中、蘭山、明道等書院,撰有《易經(jīng)管窺》、《詩經(jīng)講義》、《四書講義》、《性理講義》、《關中書院課解》、《酉麓山房存稿》、《滋樹堂文集》等著作,又先后修纂《乾隆郃陽縣志》、《乾隆鄠縣新志》以及《邰封聞見錄》,整理出版康海的《對山集》和《武功縣志》,為昌明關學、宏揚陜西文化做出了貢獻,是關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學者之一。目前關學研究成果斐然,但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張載、馮從吾、李颙等大家身上,至于孫景烈,由于其本人著述難以窺見,史料記載又極其有限,因此相關研究鮮見論及,本文擬在梳理孫景烈生平的基礎上,總結其學術成就及貢獻,敬請方家指正。

一、獻身教育

孫景烈仕途短暫,幾無可言之處,一生“惟以講學為事”②。孫景烈入翰林院就職前曾任陜西商州學正,致仕歸鄉(xiāng)后,則以講經(jīng)授徒,著書立說為已任,正如其所言:“景烈自回籍后,以舌耕為業(yè),與作諸生時無異也?!雹蹠r人亦謂孫景烈致仕歸鄉(xiāng)后,“與學者日講性命之學,凡三主關中書院,一主蘭山書院,一主鄠縣明道書院,家居授徒又三十余年。自致仕學日益粹,名亦日益高”④。

(一)執(zhí)教商州

雍正十三年(1735),孫景烈出任商州學正,期間“勤于課士,不受諸生一錢”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附《國朝宋學淵源記》卷上《孫景烈》,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63頁。,頗得時人好評。孫景烈的弟子張洲在總結其師任商州學正期間的所作所為時說:“先生為商州學正,廉以持己,勤以教士,月課弟子員,無故不至者必加懲儆,至者具飲食以待,為講明義理,訓戒開示之,商州人士,競相勸勉,興于學,皆以為耳目所聞見,數(shù)十年廣文官無有如孫先生者,人人稱頌之,至今不忘先生。每曰:教官為學校所由興廢,而人固冗視之,而居是官者亦遂莫能自振奮,舉其職,此甚非也。故其所以為商州者有異于人?!睆堉蕖墩魇死珊擦衷簷z討孫先生景烈行狀》,載錢儀吉、繆荃孫等撰《清代碑傳全集·碑傳集》卷4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6頁。

勸學課士之外,孫景烈在任商州學正期間還做了兩件值得稱道的事。一是革陋規(guī)。孫景烈初到商州,學生前來拜見,無論是否帶禮物,他都以禮待之,有的學生因未帶禮物而致歉,孫景烈則安慰說:“我為諸生時亦如是也。”當時商州州學有諸生丁憂遞呈時“各與學師送制錢一二百文不等”的風氣,孫景烈認為這是“乘人之喪而取財”的陳規(guī)陋俗,“不可一日留者”,于是起草了《革商州儒學諸生丁憂陋規(guī)揭示》,規(guī)定以后凡文武諸生丁憂,“但令親屬抱呈投遞,并取里鄰戶首甘結,除匿喪假冒違礙等弊,例宜查究外,如有玩法書役,詐稱從前陋規(guī)需索者,許遞呈親屬,即赴學稟明,以憑究處”孫景烈《滋樹堂文集·革商州儒學諸生丁憂陋規(guī)揭示》,載《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07冊,第180頁。。此外,當時商州州學教授過生日,“諸生皆送祝儀”,孫景烈說自己二十七歲喪母,“常抱風木之悲,生辰從不置酒,亦不見客,祝儀從何而來?”認為這是非道非義之物,不得受之絲毫,并親自拒絕了一些學生的賀禮。二是倡社學。孫景烈認為作為基礎教育的社學是實現(xiàn)崇儒重道、教化百姓的關鍵,地方政府應當視之為頭等大事,之前商州城內(nèi)有四座社學,各鄉(xiāng)社學則設在寺廟中,孫景烈認為這是古代“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的遺規(guī),應當恢復,于是起草《商州學正議復本州社學牒》呈知州,建議恢復商州城內(nèi)及各鄉(xiāng)社學,為書院輸送人才,“以書院育英才,而以社學正蒙養(yǎng),不患人文之不盛也”。不僅如此,孫景烈還就社學運行及教學內(nèi)容闡明自己的意見和主張:

“堂臺擇諸生品端學優(yōu),或現(xiàn)為約正而長于文者,延為社師,優(yōu)以禮貌,命各社附近諸童,肄業(yè)其中。先授朱子小學以端其本,次授四子書,各治一經(jīng),各讀一史,能兼諸經(jīng)諸史者,隨材授之。每年四季,堂臺發(fā)題各社,課試諸童優(yōu)劣。優(yōu)等給以筆墨,尤異者拔入書院。某社人文盛者,即將某社師獎勵,或給之匾,或值文宗歲試日,準舉優(yōu)生。若怠于訓誨者,即請退師席。嗣后鄉(xiāng)飲介賓,未為社師及約正者,不準濫舉。此又獎勵社師之一端也。至諸童所學時藝,務步趨大家,一切俗套,勿令入目。其余詩古文,亦須博覽講明,每課兼試一道,而經(jīng)史外,宋五子《近思錄》更為身心切要之書,宜熟觀而勉學焉。如此本末兼修,教立于社學,而詳于書院,庶乎人才蔚然,有造有德,出為良吏,處為真儒,薪盡而火傳,所謂化民成俗,以佐圣天子久道之治者在是,不但文風蒸蒸日上,科弟蟬聯(lián)而已也?!睂O景烈《滋樹堂文集·商州學正議復本州社學牒》,載《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07冊,第181-182頁。

具體而詳盡,切實而可行,效果不日可見。此外,孫景烈還撰有《商州丁祭牒呈本州三條》、《商州丁祭復本州牒》,對商州儒學舉行祭孔之禮提出意見和建議。

(二)主講書院

孫景烈致仕歸鄉(xiāng)后,應各地官員的聘請,“先后主講蘭山、明道、關中諸書院,而關中書院為最久”王心敬《關學續(xù)編》卷2《酉峰孫先生》,馮從吾撰,陳俊民、徐興海點?!蛾P學編》附錄,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09頁。。

孫景烈曾先后三次主講當時陜西的最高學府關中書院。乾隆八年(1743), 孫景烈來到西安主講關中書院,十年(1745)三月,“因陳榕門撫軍會講,語涉嫌疑,即日辭歸”。乾隆十二年(1747)冬,陜西巡撫徐杞因公至武功,聘請孫景烈再掌關中書院,孫景烈不得已而應之,次年徐杞被召回京候旨,陳宏謀接任陜西巡撫,孫景烈亦辭歸。乾隆十三年(1748),陳宏謀寫信給孫景烈,邀其主講關中書院,“舊日嫌疑,彼此冰釋”孫景烈《滋樹堂文集·復崔虞村先生書》,載《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07冊,第104頁。。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孫景烈歸鄉(xiāng)省親,偶感風寒,患上腿疾,于是派兒子赴西安辭館,并將書篋帶回,“而當事者雅意延之,隨復勉力到館”,至年底解館時,又“以母老不便再主講席為辭”。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月,“當事者復延之至再”,孫景烈以母親年逾古稀,“不敢遠游,亦不敢近游”力辭孫景烈《滋樹堂文集·復陳榕門先生書(戊寅)》,載《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07冊,第108頁。。孫景烈主講關中書院期間,著有《關中書院課解》、《關中書院講義》,同時還制定了《關中書院學約》,按照“學之本末輕重”按排學習內(nèi)容,并做如下三條規(guī)定:

“一、功課必用冊記,每日分早中晚三時,各時所讀所看之收,據(jù)實填定起止,以備不時查閱。如有怠于填寫,及虛寫而未曾用功者,一經(jīng)查出,即送監(jiān)院戒敕。

二、講書之期定于三、六、九日,諸生于前兩日各將所講之書,細心體驗,每適講期,早飯后齋集講堂,修掌教出,諸生向上打三躬,分左右坐。聽掌教講說,或命諸生面講,或制簽輪講,務求明辨。如有素未用功,臨時不能發(fā)揮者,罰站立聽講。

三、課期定于每有初三、十八日,首出四書題一道,次題或經(jīng)或策論類間出。三題或贊或銘等類間出。每逢課日,諸生黎盥洗畢,自置桌凳于講堂兩旁,候題會課,務盡一日之長,申刻交卷,遲者文是佳不錄?!睂O景烈《滋樹堂文集·關中書院學約》,載《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07冊,第186-187頁。

孫景烈在主講關中書院的間隙,還曾主講蘭州蘭山書院。據(jù)孫景烈自述其掌蘭山書院時,“值榕門先生前輩調(diào)撫湖南”孫景烈《滋樹堂文集·與陳榕門先生論黃石齋九種經(jīng)傳書》,載《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07冊,第107頁。,乾隆二十年(1755)陳宏謀自陜西移任湖南,同年孫景烈在給陳宏謀的書信中亦寫道:“金城送別后,光陰駃流,歲月又欲更新矣。晚擬于臘之六日起程歸籍,明春不能再赴蘭山講席,實緣家慈年近七旬,晨昏定省,豈敢常令子弟代之?!庇衷唬骸皶褐T生,近有五十余人,頗知向上,課藝亦漸有進機,但晚學問空疏,半載內(nèi)不能大為啟迪,以副先生千里延師,為國作人之盛意,是可愧耳?!睂O景烈《滋樹堂文集·與陳榕門先生書(乙亥)》,載《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07冊,第106頁??芍獙O景烈主講蘭山書院在乾隆二十年,為時僅半年,時間雖然不長,但其心系書院,關心學子課藝的殷殷之情躍然紙上。

明道書院系乾隆三十四年(1769)鄠縣知縣舒其紳購買民宅而創(chuàng)建,創(chuàng)立之初因“膏火無資”沒有運行,直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汪以誠來任是邑,始與鄉(xiāng)紳謀劃并籌集膏火之資。同年,聘請孫景烈主講明道書院。孫景烈主講明道書院期間,制定了《明道書院舉業(yè)課程》,對于早課、午課、午后及燈下的學習時間及內(nèi)容做了詳細規(guī)定,并要求“逐日據(jù)實登記在冊,起止分明,閱五日呈院長考查”。每月初二、十七寫作文,“四書題一道、詩古文題一道”,學生拿到作文題后,“禁應酬,禁觀書,禁抄襲,務盡一日之長,酉刻即交手冊,不行燃燭”孫景烈《滋樹堂文集·明道書院舉業(yè)課程》,載《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07冊,第187-188頁。。此外,孫景烈還應諸生之請撰寫《明道書院后記》,詳述明道書院的創(chuàng)辦經(jīng)過,肯定舒其紳、汪以誠等地方官員興辦書院的功績。

二、昌明關學

關學是儒學發(fā)展史上一個承前啟后且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學術流派,始創(chuàng)于張載,流行于關中地區(qū),自北宋至清末,延續(xù)了八百余年,譽播華夏,影響深遠。明代著名學者王陽明曾說:“關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質(zhì),明達英偉之器,四方之士,吾見亦多矣,未有如關中之盛者也?!蓖跏厝首?、吳光等編?!锻蹶柮魅肪?《文錄三·答南元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35-236頁。明、清兩代關中地區(qū)出現(xiàn)了許多關學的追隨者和傳播者,呂枏、韓邦奇、馬理、楊爵、馮從吾、王徵、李颙、李因篤、李柏、王杰、王鼎、賀瑞麟、劉光蕡、宋伯魯、牛兆濂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孫景烈亦是其中的一員?!肚迨犯濉と辶謧鳌吩诳偨Y清代關學時說:“關學初以馬嗣煜嗣馮從吾,而(白)奐彩、(黨)湛、(王)化泰皆有名于時。武功馮云程、康賜呂、張承烈,同州李士濱、張珥,朝邑王建常、關獨可,咸寧羅魁,韓城程良受,蒲城甯維垣,邠州王吉相,淳化宋振麟,皆篤志勵學,得知行合一之旨。至乾隆間,武功孫景烈亦能接關中學者之傳。”趙爾巽《清史稿》卷480《儒林傳·王化泰》,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3126-13127頁。

第一,孫景烈繼承了關學學者世代恪守的“躬行禮教為本”之宗旨,宣揚朱子之學,主張明體適用。王心敬謂其“教人專心小學、四子書。講四子書,又恪守考亭注,而析理之細,直窮牛毛繭絲,多發(fā)人所未發(fā)?!蓖跣木础蛾P學續(xù)編》卷2,(明)馮從吾《關學編》附錄,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10頁?!肚迨妨袀鳌房偨Y其關學思想如下:

“其為學恪守朱子,而以《四書集注》為主,諸經(jīng)子史,悉薈萃印證。以此講學,亦體之以持身涉世。其講《大學》格致,謂陸王之說,混窮理于去私;講《中庸》天命之謂性,謂天命善,不命惡;講《四勿》章復禮,謂禮即為國以禮之禮。嘗舉真西山語曰:‘古之學者為己,為青紫而明經(jīng),為科舉而業(yè)文,去圣人之旨遠矣?!蓖蹒姾颤c?!肚迨妨袀鳌肪?7《儒林傳·孫景烈》,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5382頁。

《清儒學案》則謂孫景烈為學“以求仁為要領,以主敬為工夫,以《小學》一書為入德之基,期為切實盡里。……其誨人汲汲孜孜,合經(jīng)義治事為一”徐世昌編,沈芝盈、梁運華點?!肚迦鍖W案》卷206《孫先生景烈》,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8039頁。。弟子王巡泰謂其“務實不務名,務真修實踐,不尚標榜浮華鄰于虛車輪轅之飾”王巡泰《太史孫酉峰先生文集序》,孫景烈《滋樹堂文集》卷首,《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07冊。。凡此說明孫景烈在發(fā)揚關學知行合一、不尚空談、求實致用等方面比其他關學學者有過之而無不及。早在任商州學正時,孫景烈就特別關注現(xiàn)實,革陋俗,倡社學,致力于社會風氣的改良。乾隆十五年(1750),陜西永壽縣知縣王居正寫信給孫景烈,言及永壽百姓近有刁悍之名,孫景烈認為一地風氣之好壞關鍵在于地方官的所作所為,“官不貪則民敬,官不酷則民親,官明且斷則民莫不服。刁悍之輩,何自而生”?同時,孫景烈認為士乃四民之首,是百姓效仿學習的樣板,而士風不好,士習不端,關鍵在于學校教育沒有做好,“今欲培養(yǎng)人才,必令生童各奉朱子所輯小學為根柢,文風俟其自變,若急急于文,道之以浮華,則士習愈壞,士習壞則刁悍之民效尤而作矣”孫景烈《滋樹堂文集·答王永壽居正書》,《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07冊。。孫景烈的弟子張寶樹謂其“與親族朋友往來贈答,每不屑為周旋世故之詞,間有不得已而為文者,亦皆勉學敦品,崇實黜華,蓋又醇乎其醇矣”張寶樹《太史孫酉峰夫子文集后序》,孫景烈《滋樹堂文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07冊。。

第二,孫景烈作為關學傳人,與其他學者一樣,亦將書院作為傳播關學的重要陣地,藉以昌明關學,培養(yǎng)人才。孫景烈先后三次主講關中書院,又曾主講甘肅蘭山書院、鄠縣明道書院,關中學子受業(yè)孫景烈門下者不計其數(shù)。大荔李法、武威孫俌、吳保賈天祿、洛南蔣寧廷、武功張洲、韓城王杰均出其門下,人稱“關中書院六士”。其中王杰,字偉人,韓城人,“初從武功孫景烈游,講濂、洛、關、閩之學;及見(陳)宏謀,學益進,自謂生平行己居官得力于此”。乾隆二十六年中進士,系清朝開國以來陜西省第一名狀元,官至內(nèi)閣大學士、左都御史,為官忠貞亮直,持守剛正,“歷事兩朝,以忠直結主知”趙爾巽《清史稿》卷340《王杰傳》。。王杰擅長書法,擅長詩文,撰有《惺園易說》、《葆醇閣集》等著作。張洲,字萊峰,武功人,曾在關中書院求學,乾隆二十二年進士,歷任廣西修仁、浙江德清縣知縣,清介廉明,人人稱頌,著有《對雪亭文集》、《詩集》、《論語講義》、《詩經(jīng)講義》等著作。此外尚有陜西臨潼人王巡泰,字岱宗,號零川,受業(yè)孫景烈門下,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歷任山西五寨、廣西興業(yè)、陸川等縣知縣,所到之處皆有惠政,先后主講臨潼、渭南、華陰、望都、解州、運城,“多所成就,學舍或不能容”王心敬《關學續(xù)編》卷2,馮從吾《關學編》附錄,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10頁。。著有《四書日記》、《格致內(nèi)篇》、《仕學要言》、《河東鹽政志》、《興業(yè)縣志》等十余種。因此時人稱孫景烈為關西夫子,海內(nèi)大儒,“三秦學者翕然宗之”王巡泰《太史孫酉峰先生文集序》,孫景烈《滋樹堂文集》卷首,《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07冊。。

孫景烈一生除講經(jīng)授徒,著書立說,昌明關學外,還致力于家鄉(xiāng)的文化事業(yè),先后整理刻印康海的《對山集》,校注《武功縣志》,還修纂了三部陜西地方志,在宣傳陜西學人,宏揚陜西文化方面做出了一定貢獻。

(一)整理鄉(xiāng)賢康海的著作

康海(1475~1540),字德涵,號對山,陜西武功人,明代著名文學家,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王九思、王廷相合稱“前七子”,著有詩文集《對山集》、雜劇《中山狼》、散曲集《沜東樂府》,由其纂修的《武功縣志》頗受時人推崇,被譽為關中名志。

康海《對山集》自明嘉靖以來凡六刻,各刻本所收篇目出入較大,孫景烈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整理刻印的《對山集》十卷本即其一。孫景烈所刻《對山集》共收策論一卷,書一卷,序二卷,記并雜著一卷,墓碑并墓表一卷,墓志、祭文、行狀共二卷,詩賦二卷,此本與以前各刻本體例不同,采用文在前,詩賦在后的編排方式。孫景烈刻本除保留了嘉靖張?zhí)⒖瘫竞腿f歷馬逸姿刻本所載各家序言外,還附有張治道、朱孟震、張光孝、楊一清、呂楠、崔銑、胡纘宗、李溓、王世貞、余憲、何良俊、張鹵、王學謨、王九思、張文邦、錢謙益諸家及《明史》對康海詩文的評價。諸家評語后載馬理所撰《對山先生墓志銘》,卷后又附武功人張洲乾隆二十六年所作《康對山先生文集后序》一篇。《四庫全書總目》謂孫景烈所刻《對山集》系以嘉靖張?zhí)⒈緸榈妆尽坝旨觿X削而刻之”永瑢《四庫全書總目》卷171《集部·別集·對山集》,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499頁。。韓結根先生研究認為,乾隆孫景烈刻本卷內(nèi)篇目次序雖大體依嘉靖張?zhí)⑿S啽?,但其中尚有序七篇,記五篇,墓碑二篇、墓志三篇,祭文一篇,賦二篇,四言古詩一首,五言古詩四首,七言古詩二首,五言律詩一首,七言律詩一首,五言絕句一首系出自萬歷本而為嘉靖本所無,“所以乾隆十卷本實際是嘉靖本與萬歷本的合選本,而自成一系統(tǒng)”[1]。四庫館臣認為《對山集》之嘉靖張?zhí)⒈尽矮牜c燕石,間列錯陳”,而萬歷馬逸姿增刊本又“頗傷蕪雜”,孫景烈刻本雖晚于嘉靖、萬歷刻本,“而去取謹嚴,于詩汰之尤力,較諸本特為完善,已盡海所長矣”永瑢《四庫全書總目》卷171《集部·別集·對山集》。。

孫景烈在整理刊刻康?!秾ι郊返耐瑫r,還校注并刻印了康海所纂《武功縣志》??岛!段涔h志》纂成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分三卷七篇,“凡山川、城郭、古跡、宅墓,皆括于地理。官署、學校、津梁、市集則歸于於建置。祠廟、寺觀則總以祠祀。戸口、物產(chǎn)則附于田賦。藝文則用《吳郡志》例,散附各條之下,以除冗濫。官師則善惡并著,以寓勸懲?!庇垃尅端膸烊珪偰俊肪?8《史部·地理類·武功縣志》??岛!段涔h志》特色鮮明,文簡事略,全書僅兩萬余字,向以文簡事核而為世人稱道,四庫館臣稱“自明以來,關中輿記,惟康?!段涔h志》與此志(《朝邑縣志》)最為有名”永瑢《四庫全書總目》卷68《史部·地理類·朝邑縣志》。。清初學者王士禎則曰:“以予所聞見,前明郡邑之志不啻充棟,而文簡事核、訓詞爾雅,無如康對山志武功?!蓖跏康潯缎Q尾集》卷10《新城縣新志序》,《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227冊。陳宏謀亦曰:“對山《武功志》文簡事核,凡所紀載,悉關國計民生,人心風俗,確乎可傳,可為志乘之極則?!笨岛W?,孫景烈評注《正德武功縣志》卷首《諸家評語》,《中國地方志集成·陜西府縣志輯》第36冊,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6頁。同時,批評的聲音也不絕于史,尤其是清代史志學家對前人稱譽有加的康?!段涔h志》、朝邦靖《朝邑縣志》多持否定態(tài)度。

康海《武功縣志》自成書后屢經(jīng)刊印,版本甚多,卷數(shù)也有三卷、四卷之別,加之此志乃名人名志,自明正德十四年馮瑋初刻本刊行后,“許多慕名者競相刷印,尤其是歷任知縣官與當?shù)乜N紳們紛紛刷印,以之饋贈親友上憲, 視為‘禮貨。而刷印的頻繁致使板片受損, 字跡剝蝕, 歷經(jīng)補板遞修, 正德初刻初印本極為罕見, 后印本僅有極少數(shù)幾本存世。而萬歷許國秀重刻本及清雍正沈華刻本也都是比較稀有了”[2]。孫景烈對家鄉(xiāng)先賢康海甚為崇拜,對其所修《武功縣志》更是稱贊有加,自稱讀康志數(shù)十年,愛之甚篤,稱之為“實為明以來郡邑志中第一部書,亦為對山文中第一佳作”孫景烈《滋樹堂文集·復陳榕門先生書(戊辰)》,《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07冊。。鑒于《武功縣志》原刻已不得見,“翻本多豕亥相淆”,多失本來面目,孫景烈于是著手校勘,“欲復先生之舊”,所用底本為張萊峰家藏善本,并與其他刻本參校,“爰正其訛謬,闕其所疑,而又以素所管窺者,妄加評點而略注之”孫景烈《滋樹堂文集·新刊武功縣志序(辛巳)》,《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07冊。。武功縣知縣瑪星阿將孫景烈校注本予以刊刻,并在刻書序中說:“在籍太史孫酉峰先生覓舊刻,細為校讎,正其謬,闕其疑,加之評注有年矣,而志之善乃益章焉。予求觀之,遂付梓以公諸同好者,當不徒取其文而遺其所載,視為飾輪轅之虛車也?!笨岛W?,孫景烈評注《正德武功縣志》卷首瑪星阿《新刊康對山先生武功縣志序》,《中國地方志集成·陜西府縣志輯》第36冊,第2頁。按:此序系孫景烈代寫,見《滋樹堂文集》,第76頁。此刻一出,風行海內(nèi),甚是知名,并收入《四庫全書》。孫景烈評注本在嘉慶、道光、同治、光緒年間均有重印、重刻,是康?!段涔h志》中流傳廣、影響大的一個版本。

(二)修纂陜西地方志

孫景烈校注康海《武功縣志》并深受其修志體例的影響,在講學之余,仿效康?!段涔h志》之體例,纂修了《郃陽縣志》和《鄠縣新志》兩部陜西方志,又搜集資料編纂《邰封聞見錄》,為續(xù)修《武功縣志》做準備,其在清代方志纂修歷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

孫景烈修纂郃陽志之前,郃陽舊志凡四修,分別是嘉靖二十年(1541)藺世賢、魏廷揆纂修的《郃陽縣志》二卷,萬歷二十年(1592)葉夢熊纂修《重修郃陽縣志》七卷,順治十年(1652)莊曾明、葉子循纂修的《續(xù)修郃陽縣志》七卷,以及康熙四十九年(1710)錢萬選纂修的《宰莘退食錄》八卷。乾隆三十年(1765),席奉乾任郃陽知縣,于為政之暇審閱郃陽舊志,嘉靖、萬歷志已不得見,《宰莘退食錄》又未曾刻印,可見的最早志書乃順治十年(1653)修成的《續(xù)修郃陽縣志》,“迄今百有余年矣”。有鑒于此,身為地方父母官的席奉乾不得不將修志工作提上議事日程,但又不敢茍且從事,于是接受當?shù)丶澥康慕ㄗh,聘請關中名士、武功人孫景烈纂修新志。乾隆三十四年(1769)正月,孫景烈來到郃陽,著手修志,歷時三個月即告完成。孫景烈所修《郃陽縣全志》凡四卷七篇,首繪縣境圖一幅,卷一為地理、建置;卷二為田賦、官師;卷三為人物;卷四為選舉、雜記。其體例與康?!段涔h志》大同小異。當時郃陽人張松友在《新刻郃陽縣全志序》中說:“先生講學之余,嘗評注《武功志》,以抉對山精蘊,為世所珍,則其洞然于志法者久矣。今于仲春來郃開館纂修,閱三月書成,余受而讀之,見其質(zhì)文相麗,而脈絡貫通,七篇直如一篇,至其敘事簡明,立言醇正,皆本諸講學心得者,蓋以程朱之理為史漢之文,不獨舉對山、五泉兩志之善兼而有之,且似過之也。三長并擅,五難無譏,吾邑之志,其自今足以征信而備輶軒之采矣乎。是則賢侯之盛舉,太史之鴻裁,相與有成功,垂簡冊也。”席奉乾修,孫景烈纂《乾隆郃陽縣志》卷首張松友巖《序》,《中國地方志集成·陜西府縣志輯》第22冊。

現(xiàn)存最早的戶縣方志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如璉、康弘祥纂修的《鄠縣志》,此志是在明萬歷時人劉璞所修《鄠縣志》的基礎上增補訂正而成,記事謹嚴,文字簡煉,圖文并茂,但是缺載兩周史實及經(jīng)籍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又有續(xù)補,未曾刻印。雍正十年(1732),魯一佐又再事增補,合前志一同刻印,是為雍正《鄠縣重修續(xù)志》。乾隆三十九年(1774),汪以誠任鄠縣知縣,到任后即搜訪王九思《鄠縣志》準備重刻,雖然“懸重價購之,終不可得”汪以誠《鄠縣新志序》,汪以誠修、孫景烈纂《乾隆鄠縣新志》卷首,《中國地方志集成·陜西府縣志輯》第4冊。,于是決定重修新志。當時適逢孫景烈主講鄠縣明道書院,孫景烈亦曾搜尋王九思的《鄠縣志》而未果,鑒于孫景烈熟悉志法,評注過康海的《武功志》,又纂修過《郃陽志》,均頗得好評,是纂修新志的不二人選,汪以誠于是再三力邀,孫景烈以古稀之年不得己而任其事。乾隆四十一年(1776)開始纂修工作,歷時十月即告完成。志書修成后,孫景烈不甚滿意,辭去明道書院講席返回武功時,隨身攜帶志稿,重新修改完善,然后寄回,并特意囑咐汪以誠付梓前務必請陜西巡撫畢沅過目審定,其做事認真嚴謹,于此可見一斑。乾隆《鄠縣新志》共六卷八篇十余萬字,卷一地理;卷二建置;卷三田賦、官師、風俗;卷四、卷五人物;卷六選舉、雜記。記事止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體例與孫景烈所修《郃陽縣全志》大同小異,變《郃陽縣全志》四卷七篇為六卷八篇,各篇名目、次序基本相同,僅增加了一篇風俗志,由此可見康?!段涔h志》對孫景烈的影響之深。

孫景烈系武功邰封里人,邰封因后稷封邰作邑而得名。孫景烈晚年歸鄉(xiāng)閑居期間,一方面整理出版康?!段涔h志》,纂修《郃陽縣志》、《鄠縣新志》,另一方面也廣泛搜集資料,為續(xù)修武功縣志做準備。為有別于歷代官修的《武功縣志》,孫景烈以居里名其書,稱《邰封聞見錄》?!钝⒎饴勔婁洝沸Х驴岛!段涔h志》的體例,分為七篇,刪去祠祀,而增加藝文。后人稱《邰封聞見錄》“地理篇考證獨詳,人物多依康氏志及續(xù)志、后志,所增加者僅數(shù)人。藝文未成篇,而征引繁富”轉引自《陜西省志·著述志·古代部分》。。遺憾的是《邰封聞見錄》未及完成,乾隆四十七年(1782)孫景烈辭世,未竟稿亦佚于嘉慶年間,乾隆、嘉慶兩朝武功縣修纂志書,對孫景烈《邰封聞見錄》多有參考。繼康?!段涔h志》后,康熙、雍正兩朝武功均修有志書,孫景烈纂《邰封聞見錄》時,武功縣令錢君正著手修纂《武功縣志》,未及完成,繼任黃景略又聘請吳泰來繼續(xù)修纂,增補付梓,于乾隆四十九年(1783)完成,從黃景略所作序言中看似未得見孫景烈所撰《邰封聞見錄》。嘉慶年間,董教增巡撫陜西,偶然讀到康?!段涔h志》,“欲合三志(康熙、雍正、乾隆三志)續(xù)前志后,以便檢閱,而未得其暇”。嘉慶十八年(1813),武功縣令張樹勛聘請罷官在家的延長縣令王森文準備修志,董教增于是囑其合纂續(xù)志,“依據(jù)三次遞修舊志,參以鄉(xiāng)先生孫檢討景烈所撰《邰封聞見錄》,并紳耆采訪新冊合為一編,事無掛漏,而義例恪遵康氏”董教曾《續(xù)武功縣志序》,張樹勛修、王森文纂《嘉慶續(xù)武功縣志》卷首,《中國地方志集成·陜西府縣志輯》第36冊。?!都螒c武功縣志》記事起于明嘉靖元年(1522),止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成書五卷七篇。

三、結語

孫景烈身為關學傳人,繼承了關學學者世代恪守的“躬行禮教為本”之宗旨,宣揚朱子之學,主張明體實用,知行合一,是頗有成就并受人敬重的關學學者,陜西督學楊梅似謂“關中一時人才濟濟,尤以先生為當世無雙”王心敬《關學續(xù)編》卷2《酉峰孫先生》,馮從吾撰,陳俊民、徐興海點?!蛾P學編》附錄,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10頁。。孫景烈一生不尚浮華,不務虛名,身體力行,以移風易俗,教化百姓為己任,早在執(zhí)教商州之始就致力于人才的培養(yǎng)和社會風氣的改良,致仕后則以書院為陣地,以講學授徒為手段,以昌明經(jīng)學為目的,講經(jīng)傳道,著書立說,“成就關中人才甚眾”。不僅如此,孫景烈還熱愛家鄉(xiāng),推崇先賢,先后整理出版了康海的《對山集》和《武功縣志》,編纂志書《郃陽縣全志》、《鄠縣新志》、《邰封聞見錄》,在宣傳陜西學人、宏揚家鄉(xiāng)文化方面做了貢獻。總而言之,孫景烈是關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學者之一,在清代學術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 韓結根.康海年譜·《對山集》版本述考[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2]馮寶琳.康?!段涔h志》版本考略[J].北京圖書館館刊,1998(4):74-79.

猜你喜歡
方志書院
河北省檔案館館(省方志辦)藏《永壁村保甲冊》鑒賞
和爸爸一起回到童年:喚醒你,治愈我
致知書院間
關于書院認識的誤區(qū)
“完美殺妻案”告破:人臉搜索器尋來的“胞弟”非兇手
本來未來:千年書院的精神和靈魂
書院復興的關鍵是繼承與弘揚書院精神
清代河北書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設置方志學專業(yè)碩士學位探討
“著名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系列”又添兩部新作
遂川县| 布拖县| 静宁县| 漳州市| 吉林省| 天全县| 扶余县| 龙陵县| 淮安市| 龙门县| 加查县| 会同县| 巴林右旗| 潜江市| 松桃| 武鸣县| 深圳市| 桂东县| 鄂州市| 无棣县| 宁远县| 咸丰县| 五大连池市| 青阳县| 应用必备| 乐山市| 五河县| 大关县| 南康市| 温宿县| 淮北市| 贞丰县| 上虞市| 陆河县| 张北县| 高淳县| 西峡县| 汨罗市| 罗甸县| 弥勒县| 泸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