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阿列克謝耶維奇:人類命運的真實記錄者

2015-11-16 19:47趙國柱趙茹泉
世界文化 2015年11期
關鍵詞:阿列克謝耶維奇切爾諾貝利戰(zhàn)爭

趙國柱+趙茹泉

說是戰(zhàn)爭吧,又不像是戰(zhàn)爭。如果是戰(zhàn)爭,那么它也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戰(zhàn)爭,沒有傷亡,沒有俘虜。那時還沒有人見過鋅皮棺材,后來我們才得知:城里已經運來過棺材,但是在夜里就偷偷下葬了,墓碑上寫的是“亡”而不是“陣亡”??墒菦]人打聽過,我們這些十九歲的小伙子,怎么會一個個突然死亡?是伏特加喝多了,還是患了流感,或者是吃橙子撐死的?只有親友的啼哭,其他人的生活和往常一樣,因為這種事還沒有輪到他們頭上。報上寫的是:我們的士兵們在阿富汗筑橋、種樹、修友誼林蔭路,我國的醫(yī)務人員在為阿富汗婦女嬰兒治病。

——《鋅皮娃娃兵》

有一次我們在街上走,我突然跌到地上,那是我第一次中風,就在大街上。我抓住他的手臂,不記得后來發(fā)生了什么事,只知道我被送到醫(yī)院。我抓他抓得太用力,醫(yī)生幾乎無法把我拉開,他的手臂淤青了好久?,F在我們出門,他會說:“媽媽,不要抓我的胳膊,我不會亂跑。”他也生病了,兩個禮拜在學校,兩個禮拜待在家里看醫(yī)生,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這里有很多像我們一樣的人,整條街都是,這里就叫切爾諾貝利區(qū)。

——《切爾諾貝利的聲音》

北京時間2015年10月8日晚,瑞典文學院宣布將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白俄羅斯女作家斯維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并贊其多聲部創(chuàng)作為我們這個時代苦難和勇氣的紀念碑。作為新聞行業(yè)出身的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間致力于刻畫蘇聯(lián)和前蘇聯(lián)時代的個體命運,通過收集俄國革命、“二戰(zhàn)”集中營、阿富汗戰(zhàn)爭、切爾諾貝利核爆炸以及蘇聯(lián)解體等重大歷史事件的口述記錄,為我們呈現了身處歷史事件之中的個體的情感世界。對她來說,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類的感受,以及在事件中他們如何思考、如何理解、如何記憶。他們相信什么,又懷疑什么?他們經歷著怎樣的錯覺、希望抑或恐懼?”

阿列克謝耶維奇把這種融合新聞和文學的寫作風格稱為文獻文學。這種文學形式的主要特色是紀實性,在表現形式上則像一部口述史。她的常規(guī)做法是先以記者身份搜集資料、采訪個體,再以作家身份觀察世界。俄羅斯詩人、批評家奧爾加·謝達科娃指出,“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文學是在紀實和文獻中產生的,而后變成有藝術性的文學作品。她作為作者不會在書中直接講述,而是匯集各色人等的各種聲音。她將收集他們的經驗,然后再按高低排序。也就是作為作家的她把題目給自己的談話對象,而她不直接解決這些問題。”

鑒于文獻文學以訪談為主,通過事件經歷者的口述盡可能還原事件真相,因此相關的作品多由數十篇與歷史事件相關的人物的口述組成,很難有一個中心人物,或許我們可以說她作品的中心人物是戰(zhàn)爭中的人。再加上采訪事件當事人既費時又費力,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寫作速度的降低。至今,阿列克謝耶維奇正式出版的紀實性文學作品僅有6部:《戰(zhàn)爭的面孔不是女性的》(1981)、《最后的證人》(1985)、《鋅皮娃娃兵》(1990)、《被死神迷住的人》(1993)、《切爾諾貝利的聲音》(1999)和《二手時代》(2013)。下面將通過其中的3部代表作來展示一下文獻文學的獨特魅力。

《戰(zhàn)爭的面孔不是女性的》

《戰(zhàn)爭的面孔不是女性的》以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為背景,再現了蘇聯(lián)婦女在這場偉大而艱苦的戰(zhàn)爭中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為了獲得翔實的記錄,阿列克謝耶維奇用了4年多時間,走訪了200多個村鎮(zhèn),采訪了近500名曾經參加過衛(wèi)國戰(zhàn)爭的蘇聯(lián)女性。她們有的是女戰(zhàn)士,有的則是游擊隊員和后勤人員。在采訪中,她們表示自己的生活和命運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生了劇烈變化。年輕的她們曾和男兵一樣冒著槍林彈雨出生入死,其中有的女兵是在戰(zhàn)場上與敵人搏殺,有的則是將傷員背離戰(zhàn)場。戰(zhàn)爭雖然最終以蘇聯(lián)人民的勝利結束了,但這些女兵的天性卻因戰(zhàn)爭的殘酷而變得嚴峻和冷酷。當然,腥風血雨的戰(zhàn)場上偶爾亦有溫情的時刻。有的女兵度過了美妙的初戀時光,有的則品嘗到了初為人母的喜悅。

通過整理這些女兵的口述記錄,阿列克謝耶維奇意在思索戰(zhàn)爭本身的意義,拷問生命的價值和人性的尊嚴。在她看來,戰(zhàn)爭就像一個惡魔,只會對人的生命進行徹底的摧殘,而負責保家衛(wèi)國的軍人在戰(zhàn)爭中的角色,似乎又很難在正義與非正義之間做出簡單的選擇,畢竟死亡與殺人之間、人性與獸性之間的界限有時是那么難以區(qū)隔。比如,我們會通過下面的文字感受到戰(zhàn)爭給這些女兵的心靈所造成的創(chuàng)傷:“我從前線回來時,頭發(fā)全白了。我才21歲,卻像個滿頭白發(fā)的小老太太。我負過重傷,腦袋也震傷了,一只耳朵聽力很差”;“當年我們在森林里的老橡樹和白樺樹下,埋葬了無數死尸。直到今天我還心有余悸,甚至不敢走近老橡樹和白樺林?!?/p>

阿列克謝耶維奇在這部紀實文學的前言中,特別提到了曾做過“二戰(zhàn)”女兵、剛剛退休的會計師瑪麗亞·伊萬諾夫娜·莫羅卓娃。莫羅卓娃當過狙擊手,曾十一次榮獲戰(zhàn)斗獎章,擊斃過75個敵軍。在接受采訪時,這個曾經的戰(zhàn)斗英雄居然雙手捂住面孔,說:“不,不!我不想去回憶。再回到那個時候?我不行……至今我還看不得戰(zhàn)爭影片。我那時還完全是個小姑娘,一邊做夢一邊長大,一邊長大一邊做夢?!抑挥浀梦易约海浀梦易约旱膽?zhàn)爭。雖然在眾多人群中,但總是形單影只,因為在死亡面前,人永遠是孤獨的。我能記住的就是那種陰森恐怖的孤獨感。”

《戰(zhàn)爭的面孔不是女性的》的正文部分由41篇文章組成,這些真實的記錄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戰(zhàn)爭籠罩下每個士兵心中無言的恐懼,他們多么想遠離血肉橫飛的戰(zhàn)場回到媽媽的身邊,他們在戰(zhàn)爭行將結束之時是多么的厭惡殺人,因為突然之間他們發(fā)現自己是多么的想活下去:

我記得我在夜里坐在掩體中,徹夜不眠,外面炮聲隆隆,是我們的炮兵在射擊……勝利在望,沒人愿意死……我曾經宣過誓,軍人的誓言,如果需要,我將會獻出自己的生命,可是現在真的不想去死了。從戰(zhàn)場上,就算你能活著回來,靈魂也是受傷的?,F在我常常在想:傷了胳膊或傷了腿腳都沒關系,哪怕整個身子都受了傷也無所謂。但傷了心靈,那就傷害大了。我們離家從軍時,還十分年輕幼稚,都是些小毛丫頭。我是在戰(zhàn)火中長大成人的。媽媽在家里給我量過身高……我在戰(zhàn)爭中長高了十公分……

《鋅皮娃娃兵》

《鋅皮娃娃兵》以1980年代的阿富汗戰(zhàn)爭為背景,記述了這場戰(zhàn)爭給蘇聯(lián)千千萬萬普通人造成的心靈創(chuàng)傷和戰(zhàn)爭帶來的長期隱患。書中既有身處前線的士兵、軍官、政治指導員、醫(yī)生和護士的回憶,也有當時遠在祖國、期盼兒子或丈夫平安歸來的母親和妻子的回憶。借助于這些真實的記述,阿列克謝耶維奇揭露了大國沙文主義的虛妄和戰(zhàn)爭的荒謬,表達了反對戰(zhàn)爭、反對殺人的政治立場。

所謂鋅皮娃娃兵,指的是在歷時近十年的阿富汗戰(zhàn)爭中喪生的那些為數眾多的蘇聯(lián)士兵。他們正值青春年華,在國家的感召下征戰(zhàn)異國他鄉(xiāng),為了心中認定的正義事業(yè)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尸身會被軍方包裹在鋅皮棺材中,經歷長途跋涉運送到親人身邊,最終安葬在家鄉(xiāng)的墓園。如今,唯有那寄托親人無限哀思的紅色墓碑,還在訴說著他們的英勇和無畏,當然還有他們的天真和輕信:

塔塔爾琴科?伊戈爾?列昂尼多維奇

(1961—1981)

為了執(zhí)行戰(zhàn)斗任務,忠于軍人誓言,表現英勇與剛毅,陣亡于阿富汗。

親愛的小伊戈爾,你還沒有嘗到生活的滋味便離開了。

媽媽,爸爸

包勃科夫?列昂尼德?伊萬諾維奇

(1964—1984)

在執(zhí)行國際主義義務中陣亡。

月亮落了,太陽熄了,

親愛的兒子,你不在了。

媽媽,爸爸

巴爾塔舍維奇?尤利?弗朗采維奇

(1967—1986)

在執(zhí)行國際主義義務時英勇獻身。

我們懷念你,愛你,為你哀悼。

親人共念

而那些僥幸活著回來的士兵們,也早已失去了征戰(zhàn)沙場前的昂揚斗志。國家的強力動員曾令他們堅信,他們去阿富汗是為了進行革命,未來的日子必將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而實際情況則是,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回國后的冷遇,心中充滿了痛苦、欲望和嫉妒。阿列克謝耶維奇用了三年時間采訪了許多士兵,我們可以從這些回憶性文章的標題中窺見他們理想幻滅的心路歷程:“阿富汗治好了我輕信一切的病”“人們在那邊靠仇恨生存”“我們好像已經是死人了” “這里造就的都是扭曲的人”“殺人就是為了能回家”“我不愿意當政治錯誤的犧牲品”“什么是真理”“我有眼睛時比現在瞎得更厲害”。在該書的后記中,阿列克謝耶維奇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覺醒,認識到這些年輕的男孩們參加的并不是偉大的衛(wèi)國戰(zhàn)爭,而是被投進了地獄和污穢之中,不過是實現國家沙文主義的殺人利器而已。

《切爾諾貝利的聲音》

《切爾諾貝利的聲音》以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爆炸為背景。這次核爆炸令白俄羅斯失去了數百座村莊,約20%的人生活在受輻射污染的地區(qū),堪稱20世紀最嚴重的科技浩劫。阿列克謝耶維奇用了3年時間,走訪了經歷過核爆炸的不同階層和不同職業(yè)的人,其中包括核電廠的工人、科學家、官員、醫(yī)生、士兵、礦工、難民和遷居的人們。她懷著深切的同情,記述了他們內心的震顫,以及他們命運中出現的劇烈變化。

《切爾諾貝利的聲音》的正文包括三個部分:“死亡之地”、“活人的土地”和“出人意料的哀傷”,共收錄了38篇采訪稿。這些受訪人的講述拼接在一起,基本上呈現了核爆炸發(fā)生前后的真實現場。當時,市民不清楚具體發(fā)生了什么,竟然還把孩子叫來一起觀賞奇異的紫紅色火球;消防隊員被緊急征召前往現場時,連帆布服都沒有來得及穿,數小時后全身就出現了水腫;在受到污染的地方,孩子們如果在室外待的時間長一些,就會頭暈目眩、鼻孔流血;更可怕的是,在后來的歲月中,癌癥開始奪走父母和孩子們寶貴的生命,很多人只得背井離鄉(xiāng)。下面這個片段是一個消防員的妻子撕心裂肺般的經歷:

維特亞?克比諾克和沃洛迪?帕維克要下葬了,他們是我和瓦西里的朋友,我們和他們兩家很要好。爆炸前一天,大家在消防局合拍了一張照片,我們的丈夫都好英??!好開心!那是另一種生活的最后一天。我們都好快樂。

我從墓園回來后,馬上打電話到護理站問:“他怎么樣?”

“他十五分鐘前死了?!?/p>

什么?我整晚都待在那里,只離開三個小時!

面對這場空前的災難,本該承擔預警和救死扶傷責任的國家和政府卻在很多程度上保持了沉默,切爾諾貝利的人們有憤怒、恐懼和無知,但也有艱苦、英勇、同情與愛。

除了對生命的關注外,該書還涉及人與科技和自然的關系。在阿列克謝耶維奇看來,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科技、意識形態(tài)是否合理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這個國家對人、人的生命和地球上生物的態(tài)度。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人、人的生命以及自然的和諧,這樣的體制注定會失去人民的擁護。

結語

相對于小說、詩歌以及戲劇,紀實文學在整個文學譜系中一直處于邊緣化的地位。如今,阿列克謝耶維奇憑借這一文學形式榮獲諾獎,我們有理由相信紀實文學的創(chuàng)作將會迎來更好的時代。此時,或許我們更應該聆聽這位諾獎新貴對于紀實文學的看法:“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寫作類型能夠讓我最貼近真實人生?,F實像一個磁鐵吸著我,讓我痛苦又使我著迷。我要把它放在紙上。最后我選擇的類型是讓真人的聲音和懺悔以及目擊者的證詞證物說話。我就是這樣去看、去聽這個世界——眾人聲音的合唱和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匯聚……我必須同時是作家、記者、社會學者、心理學家兼牧師?!被蛟S,當九死一生的古希臘英雄尤里西斯終于回到家鄉(xiāng),用文字記錄他所看見和聽見的光明與黑暗時,他“看見真實”的力量不見得是小說、戲劇或者詩歌可以代替的。

猜你喜歡
阿列克謝耶維奇切爾諾貝利戰(zhàn)爭
切爾諾貝利遺跡
未來戰(zhàn)爭我們最強
切爾諾貝利愛情故事
被風吹“偏”的戰(zhàn)爭
“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像幸存者身上的輻射殘留
實地探訪切爾諾貝利
他們的戰(zhàn)爭
阿列克謝耶維奇諾獎獎金資助年輕作家
阿列克謝耶維奇
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ОЕМОДЕЛИРОВАНИЕДИНАМИКИСИЛРЕЗАНИЯПРИВЫСОКОСКОРОСТНОМФРЕЗЕРОВАНИИС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РАЗРЫВНЫХФ?НКЦИ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