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把脈
徐賁
最典型的“漢彌爾頓惡毒”恐怕還是那些身攜自殺炸彈的冷血殺手
媒體時不時會刊登死豬肉流入市場的消息,據(jù)一篇《福建2000噸死豬肉流向餐桌 警察現(xiàn)場被熏吐》的報道,有不法商人大量收購病豬、死豬,并雇人進行加工后銷售。根據(jù)現(xiàn)有的法律規(guī)定,病死豬要進行無害化處理,生豬屠宰要在專門的屠宰點,宰前、宰中、宰后要層層檢驗檢疫,以保證合格。但是,養(yǎng)殖戶嫌處理病死豬是個麻煩事,有的直接丟棄于河道里。商人收購的,有的就是那些被丟棄在河道里的死豬。
這樣的事情讓人覺得恐怖,因為用死尸來對敵人傳染致命疾病是人類歷史上一種惡毒的害人手段,怎么有人會如此對待同胞?在人類對微生物和流行病有科學(xué)知識之前,就已經(jīng)有生物戰(zhàn)爭了。北美部落和歐洲中世紀的戰(zhàn)爭中,都曾有把死尸和糞便丟進敵方飲水源或用彈射器直接拋向敵人的例子。
把病、死的豬肉賣給國人同胞,這是一種什么性質(zhì)的行為呢?哲學(xué)家和心理學(xué)家把人的行為分成兩類:一類是利己,一類是利他。賣死豬顯然不是利他,那么,這是否就是利己呢?也不盡然,因為倫理的利己主義是不害人的。利己主義之所以成為一種重要的倫理學(xué)說,是因為它所強調(diào)的“利己”并不是直接、立即的利己,而是“開明的利己”(enlightened self-interest),是一個理性的行為。利己者會基于長期較大的利益而犧牲短期較小的利益,會為了實現(xiàn)較長遠的價值而放棄短暫立即的享受。從開明利己的角度思考,利己主義者通常需要友誼、家庭,因為維持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對一個理性的利己者而言是有利的。
英國進化生物學(xué)家漢彌爾頓(William D. Hamilton)認為,在利己和利他之外,還有一種作為生物進化產(chǎn)物的行為特征,那就是“舍己害人”(spitefulness)。這個說法也因他而得名,叫“漢彌爾頓式舍己害人”(Hamiltonian spite)。在行為區(qū)別上,利己行為是對自己有利,利他行為是對自己不利而對他人有益,而“舍己害人”則是對別人有害,而對行為個體自己也不利。漢彌爾頓選了spite這個字很是有意思,因為它的原意是“惡毒”。
舍己害人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在生物界,這可以是一種特殊的利他行為,因為“舍己害人”的個體要害的不是自己群體里的他者,而是其他群體的他者。所以,漢彌爾頓認為,舍己害人是生物進化中的一種族群選擇機制,在不同族群的自然選擇(天擇)中,這種行為雖然不利于個體行為者,但卻有助于他的族群在競爭中勝出(物競)。
在生物界有不少這樣的例子,例如獾得了肺結(jié)核,就會離開它的出生群,四處流竄感染其他獾群。得病的個體獾把致命的病原體帶離自己的親屬群,帶向同種的他群。這種行為在別的動物中也被發(fā)現(xiàn):得了狂犬病的狗,在病原體擴散前會離開出生群;有的動物得了腸漲病,會跑到同種他群的飲水處排便,污染水源。這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族群,卻對競爭對手的其他族群造成不利。動物行為不像人類那樣坑害自己的族群。所以或許也可以說,人是所有動物中最“惡毒”的一種。
動物的損人不利己行為也許是族群物競天擇使然,或是個體保護族群的某種本能。用人類的話來說,這樣的動物行為不只是害人,而是出于無意識“高尚目的”的害人。
在人類的歷史中,戰(zhàn)爭是一種代價高昂的損人利己、害人害己的行為,其對象總是種種非我族類的敵人——國族的、階級或黨派的、不同地方勢力范圍的等等。戰(zhàn)爭損人利己,圖謀的根本利益當(dāng)然不是在物競天擇中自然延續(xù)基因。但是,心理學(xué)研究還是在戰(zhàn)爭中發(fā)生的屠嬰和強奸行為中察覺到了“漢彌爾頓惡毒”的因素。殺戮嬰兒對行兇者并無任何直接的好處,反倒是會讓他們費時費力,引發(fā)仇恨和報復(fù),可謂得不償失,損人不利己。強奸則有所不同,它并不符合“漢彌爾頓惡毒”的嚴格定義,因為這種損人可能是利己的——發(fā)泄獸欲,如致懷孕,甚至繁殖后代。不過,最典型的“漢彌爾頓惡毒”恐怕還是日前在巴黎行兇的那些身攜自殺炸彈,在“敵人”族群里大肆殺戮的冷血殺手。做死豬肉生意的是一種與此不同的惡毒,因為他們要加害的竟然不是敵人,而是同族群里的自己人。
(作者為加州圣瑪利學(xué)院教授)